缩略图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创新教学方法探讨

作者

苑科

河北美术学院 0507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指明方向,对广大教师寄语殷切期望。结合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当前发展状态,笔者就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方法创新,提出需做到以下几方面;

一、更新知识,培养创新精神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紧跟新形势步伐,应对未来发展趋势的挑战与机遇,作为一名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以保障自身专业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当前思政教学内容结构的重大调整和变化,这无疑是摆在思政教师面前的新课堂,要不断学习新的理论,需要再认识,再实践,这就要求我们要保持积极的心态,要做到自我更新与时俱进 , 就要不断地进行思维创新 , 挖掘潜力 , 开拓视野 ,勇于尝试新事物。努力学习国家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把教材理论知识和时事热点紧密联系起来,在教育教学中把握教材中每一个知识点的意义,正确理解教材的内涵,合理组织教学,并赋予教学中新的内容和学习方法。思政课同样也承担着培养创新性人才的重任,思政课教师必须以高度的热情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把创新精神与可行的求实态度结合起来,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在教学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积极地参加实践,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分析能力,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

二、改变传统观念,提高创新能力

传统观念中,教师被视为“知识的垄断者”,课堂教学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导,但当代大学生作为“互联网原住民”,获取知识的途径从单一书本转向多元网络(如慕课、短视频、学术数据库),其认知特点呈现“碎片化接受、批判性思考、个性化表达”的特征。若教师仍固守“标准答案式”教学,将知识视为静态、封闭的体系,必然导致课堂吸引力下降——“教师讲得费力,学生听得乏味”,知识传递效率与质量双重受损。作为一名高校思政课教师,从“知识传递者”转向“成长引路人”,将教学目标转向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能力与终身学习能力。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师生共研项目等方式,鼓励学生提出不同观点,教师则扮演“引导者”角色,既肯定学生的创新思考,又通过追问、补充帮助其完善逻辑。陶行知先生曾言:“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高校思政课教师将创新能力融入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不断拓展课程思政建设的途径和方法,增强学生对学习信心,提高了学习兴趣,而提高对思政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将正确的价值观融入课程教学全过程。

三、探索技术融合,创新教学方法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推广和普及,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科技迅猛发展,高校思政课教学迎来了新机遇与新挑战。高校思政课教学正迎来一场深刻的变革,人工智能不再仅仅是科技领域的概念,而是逐步成为推动思政课教学创新的重要引擎。它为传统思政课教学提供了全新思路,人工智能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场景,利用人工智能算法,根据学生的学习数据和分析结果,为每个学生量身定制个性化的学习路径。对于学习进度较快的学生,提供拓展性的学习任务和挑战;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安排更多的辅导和练习。智能辅导系统可以随时为学生提供帮助和解答问题,学生可以通过文字、语音等方式向系统提问,系统会根据问题的类型和难度,快速给出准确的答案和详细的解析。此外还有借助虚拟仿真技术,创建沉浸式的思政课学习场景。例如,模拟红军长征的历史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长征的艰难险阻和伟大精神;模拟社会热点问题的讨论现场,让学生参与其中,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虚拟仿真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思政课的内容,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四、结束语

在高等教育迈向高质量发展、科技革命加速重构教育生态的新时代,高校教师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力量,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范式转型,从传统课堂到数字化、智能化教学场景的升级,从知识传授到创新能力与核心素养培养的目标跃迁,这一系列深刻变革迫切要求高校教师突破传统教学的路径依赖,以培养“创新精神”去打破传统观念,实现“创新能力”的提高,顺应科技时代发展大趋势,拓展新的教学方法,以“创新方法”的实践激活课堂生命力,真正实现从“教知识”到“育人才”的跨越。

参考文献:

[1] 陈妍彦 . 人工智能时代应用型高校教师职业能力提升路径 [J]. 龙岩学院学报 ,2025(01).

[2] 姚珂 , 高妍 .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角色定位探析 [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25(20).

[3] 习近平 .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 [J]. 求是 ,20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