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三全育人”视域下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析 

作者

左绍美 崔鹏

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电气与机械学院 云南昆明 650033

1 研究背景

2017 年 2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全体人员、全过程、全方位都应融入育人因素和开展育人工作,即“三全育人”的理念。“三全育人”是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应当具备的基本工作思路,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强国离不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始终坚持“三全育人”的要求,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助力于我国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

2 “三全育人”的总体目标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党的全面领导下,“三全育人”是围绕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总体方案。“三全育人”的总体目标,不仅要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育人优势,而且在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过程中,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才能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和人文素养。此外,“三全育人”的总体目标,要求在日常工作中,不断提高工作亲和力和针对性,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关键。一方面,打牢自身理论基础,突出育人工作重点,通过建立规范的行为制度,落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承担的责任。另一方面,需要形成方法得当、行为规范、措施完备、制度健全、内容丰富的高等职业院校思想政治育人体系,在学科当中、教学当中、教材当中、管理当中突显思想政治教育因素,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总体目标。

3 “三全育人”的根本任务

“三全育人”的根本任务,即在教育教学和实践活动中融入理论知识教育、优秀文化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制度规范教育和劳动观念教育等内容,在全过程和各环节中始终以思想价值引领,提高站位,以知促行,强化担当,以行践知,形成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程育人质量提升体系、以进取意识和严谨求实作风为目标的科研育人质量提升体系、以理论教育与实践养成相结合为目标的实践育人质量提升体系、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为目标的文化育人质量提升体系、以传播主旋律和弘扬正能量为目标的网络育人质量提升体系、以育心与育德相结合为目标的心理育人质量提升体系、以规范管理的严格要求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方式相结合为目标的管理育人质量提升体系、以解决实际问题与解决思想问题结合起来为目标的服务育人质量提升体系、以“扶困”与“扶志”结合起来为目标的资助育人质量提升体系、以组织建设与教育引领结合起来为目标的组织育人质量提升体系等十大长效机制,最终实现对大学生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

4 育人的基本准则

根据《中国教育百科全书》的定义,高职院校是培养高质量、高能力、高应用型人才的高等职业教育院校。高职院校是属于第三级教育层次的职业技术教育学校,肩负着对职业型、技术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工作。高职院校辅导员应洞悉社会发展趋势,不断提升自我育人水平和育人素养,勇于承担育人工作,准确把握施教育人的基本准则。

4.1 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和成长规律

高职院校学生大部分来源于普通高中毕业生,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基础,在进入高职院校后,对专业课程的学习保持较强的求知欲望。应把握好学生的拔节孕穗期,适时的引导大学生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及环境适应能力。在复杂多变的形势下,特别是信息化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一些高职院校学生容易受外来文化影响迷失自我,更有甚者自甘堕落,不断降低对自我的要求,难以融入学校的文化生活中,产生了消极的情绪。应及时洞察,并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干预,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使其融入到校园生活当中。另外,还需掌握学生成长成才规律,以就业为导向注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训练专业的业务素质和具体的操作技能,帮助学生更好的适应职业需求、匹配岗位要求和融入社会发展之中。

4.2 促进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相结合

对高职院校而言,其愿景是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扎实学识和一流技术的应用型人才,同时在教育教学和实习实训中融入理想信念教育和道德情操教育,实现德才兼备的新时代高素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目标。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的建设,特别是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相结合的育人准则成为了建设当中的关键点,过硬的政治素质和良好的品德修为,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向着踏实学好每一门专业课,认真掌握好每一项实训技能前进。高职院校在制定具有本校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方案时,应当着重考虑本校学生的实际需求和个性特征,既要有理论作为基础,又要包含实践作为支撑。不仅要熟悉本校的政策制度,还需要做好人才培养方案的功课,贯彻落实方案和制度相关要求的同时,引导高职院校学生树立远大的报复和建设祖国的使命,帮助学生提升自己的理论素养,并且鼓励学生敢为人先,勇于创造,将知识应用到实践过程当中,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4.3 引领价值观念和培育民族精神

错误的价值观念会使学生误入歧途,甚至影响学生的未来发展。通过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增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传达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以正确的培养方式引领学生成为马克思主义坚定的信仰者,是应当遵循的育人准则。通过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经典红色主题故事,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形成爱国主义情怀,有利于进一步弘扬和培育学生的中华民族精神,帮助青年学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可靠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高职院校学生开展价值观念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工作的时候,要注重树立典型榜样,身体力行,从学生入校起到毕业的各个环节全面融入辩证思维、自律意识、高尚人格、家国情怀的熏陶和培育,扣好青年学生在人生中的第一粒扣子,在每一位青年学生心中播种下真善美的种子,对于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念的培养极为重要。

4.4 整合人力资源和设施设备

在育人过程当中,应重视物力资源和人力资源的协调配合。目前一些高职院校中,由于部门间的沟通不畅和衔接障碍,出现了大量宝贵的物力和人力资源浪费的现象,最终影响了实际的育人成效。因此,整合人力资源和设施设备,形成教育合力是高职院校育人过程中应当遵守的准则之一。虽然高职院校中各职能部门的组织架构不同、管理方式不同、工作内容不同、主要职责也不尽相同,但都以更好的服务学生为目的,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其目标具有一致性,应当相辅相成、同向而行形成教育合力,不仅要彼此衔接工作,整合设施设备,而且要相应时代的号召,有效的建立起围绕学生的育人联动模式。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对学生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通过纽带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个环节的连贯性,将有助于实现较好的育人成效。

5 “三全育人”理念下高职院校思政育人路径

高职院校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不仅需要采取有效手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培养过硬的政治素质,培育坚定的理想信念,还需从教育的主客体和主渠道中全面展开,开拓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新形势。通过探索有效的育人措施,以社会发展、国家繁荣、时代进步为主线,努力培养高职院校学生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我国第二个百年目标的顺利实现奠定基础。

5.1 提升主客体育人能力

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主客体的育人能力十分关键,直接影响着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最终成效。因此,首先应当明确区分高职院校育人主客体。高职院校育人主体指的是党政教育工作者、团委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班主任和辅导员。高职院校育人客体指的是受教育者群体中的先进分子,即学生党员、校团会学生会干部、班委等先进分子。

其次,要注重发挥教育主体的协同育人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使用优秀的马克思主义工程重点教材发挥育人的“主阵地”作用,做好课堂教学发挥“主渠道”作用,党委和团委教育者开展一系列实践活动促进受教育者身体力行,辅导员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特点,选择合适的教育内容,利用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恰当的做好教育主体间各环节的沟通、协调、配合等关键性育人工作,最大程度的发挥教育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最后,要强调发挥教育客体的先进性带动学生群体形成自我内化能力。优秀的学生榜样具有较强的示范引领能力,能够影响学生群体提升思想意识和政治觉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受教育者。在有意识帮助教育客体发展自身素质的同时,应引导教育客体学会自我内化,形成自我教育能力。以教育主体和客观环境潜移默化影响教育客体内化形成自身经验和能力,并以此规范、指导、控制、调节自身的行为举止,实现素质和技能的全面发展。因此,提升高职院校主客体育人能力,应充分发挥高职院校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

5.2 形成全过程育人机制

高职院校学生在校期间是学习基础理论知识和掌握关键操作技能的黄金时期,同时也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情操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的关键时期。应利用校园文化、班级氛围、协会兴趣等正确引导学生全程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既帮助学生在活动中形成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帮助学生形成独立思考、辨别善恶的抉择能力。还应注重连续性培养的时效性和系统性活动的成效性,适时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国家发展大势,把自我的人生价值主动融入国家的发展当中,形成坚强的意志和不屈的奋斗精神。

此外,还应充分发挥课堂内和课堂外的联动效应。促使高职院校学生在不同环境、不同场所中不断汲取知识的力量充实自我,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一方面帮助学生形成较强的纪律观念和规矩意识,自觉遵守校纪校规和班级规章制度,另一方面让学生做到听党话、跟党走,拥护党政策方针。良好的行为品质,不仅让高职院校学生在今后的创业过程中保持高昂的斗志,而且促进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发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不断实现自我的超越。

5.3 挖掘全方位育人资源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职业性和应用性的双重特征,需要充分挖掘全方位的育人资源,有效呈现并传递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通过发掘、整合、展示学校、社会、家庭的思想政治教育因素,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和主动融入信心,促使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更深刻、准刻的理解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取得预期的结果。面对世界百年之未有大变局,需要依托具有创新性的课堂教学方法,不仅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程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而且也要在其它课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训练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发挥学习的能动性和积极性,用好学生思维意识活跃、实践能力强、有担当责任感的特点,帮助学生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校园论坛、视频网站、新媒体平台、功能 APP、校园贴吧等平台提供的网络资源,是高职院校学生喜闻乐见的事物。高职院校应化被动制止为主动适应,挖掘网络平台中的德育资源、红色资源,循势力导引领高职院校学生耳濡目染、知行合一。全方位挖掘育人资源,根据不同资源的展现形式和特点,结合线上线下优势,合理嵌入理想信念育人要素,通过新载体、新工具传递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进行主流价值引领。让网络资源正面影响学生,帮助学生更好的发展。

5.4 拓展思想政治育人模式

高职院校辅导员应根据学生处于不同年级的心理变化和实际情况,利用最符合学生思维形态和心理特点的教育形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拓展思想政治育人模式,强调不同时期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在情感中、在谈话中、在行动中,循序渐进的培养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优秀的品质。

传统的思想政治育人模式,往往忽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参与性、主动实践性和主动创造性,通过简单的说教和一昧的灌输,不仅难以实现育人成效,而且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通过不同的育人方式,拓宽育人的途径,发挥教育主体的作用,以包容、接纳、真诚的态度与学生交流,探讨更具针对性、更有特色、更有感染力的育人模式,才能够有利的把握教育时机,实现由低层次水平向高层次水平的提升。同一时期适当的思想政治育人模式,是在尊重学生个性特征的基础上,发挥学生知识技能和实践能力,运用所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原理,正确分析并处理危机事件。思想政治育人模式的多元化,一方面能够充分展现学生的个性特征,另一方面促进学生相互交流协作,形成学习团体。拓展思想政治育人模式,是紧密联系学生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相匹配的纽带,有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6 结语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每一所高职院校需要承担的使命和责任。以“三全育人”理念为指导,不断完善辅导员育人工作路径,切实加强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培育更多政治可靠、本领过硬、勇于担当,敢为人先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而不懈奋斗。

参考文献:

[1] 顾一鹏 . 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媒介研究 [J]. 传媒论坛 ,2020(11):26-29.

[2] 王洪斌 . 谈新时期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管理 [J]. 教育教学论坛 ,2020(12):12-15.

[3] 张国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研究综述[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8(11):18-21.

[4] 江涛.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辅导员影响力研究[D].沈阳:辽宁大学,2015.

[5]申雪寒. 高校辅导员管理机制论[D].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5.

项目来源 : 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科研项目《“三全育人”视域下云南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2xjq05 研究成果。

左绍美(1992-)女,彝族,云南大理人,硕士研究生,助教,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崔鹏(1989-)男,汉族,河南周口人,硕士研究生,讲师,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研究方向:高校党建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