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退火时间对铜铝复合导线组织与性能的影响研究

作者

谢国锋 谢晓雯 张凡 周炀融 张超

1. 江苏广川超导科技有限公司 江苏张家港 215600 2. 江苏科技大学冶金工程学院 江苏张家港  215600

前言

铜铝复合导线作为现代航空 能优势源于铜层的高导电性与铝镁合金的低密度特性 [ 可靠性— —金属间化合物层的过度生长会引发界面 焦退火温度的单一变量影响,对时间参数的协同调控机 对象,通过设计 350 ℃恒温条件下 -7 h 的时效实验, 宏观力学性能(硬度、强度、塑性)到微观界面组织结构,最 关 导线的热加工优化提供理论支撑。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实验采用冷拉拔成型的 Φ4.4 mm 铜包铝镁合金线材,其中铝镁合金基体(5154 牌号)成分为(wt.%):Mg 3.6、Mn 0.2、Ti 0.2、Fe 0.4、Zr 0.12、Si 0.08,Al 余量,铜层包覆率≥ 15%。退火处理在 SX2-12-17箱式电阻炉中进行,设定350 ℃退火温度,分别保温1 h、2 h、3 h、4 h、5 h、6 h、7 h 后空冷。

表征环节包含三部分:首先,采用HV-1000 维氏硬度计在10 g 载荷下测量基体与界面区域硬度(每区域6点取均值);其次,依据 GB/T 228.1-2010 标准,使用 能试验机以2 mm/min 速率进行拉伸测试;最后,通过 JEOL-6510LA 扫描电镜观察断口形貌,加速电压 20 重点分析界面分层与韧窝特征。试样制备遵循金相标准流程:切割后镶嵌,经240# 至1200# 砂纸逐级打磨,用金刚石抛光液实现镜面处理。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a)铝镁合金硬度;(b)铜层硬度
图 1 退火时间对材料硬度的影响

根据图 1a 所示的数据可以看出 在 35 经过不同时间的退火处理, 铝镁合金的维氏硬度变化并不明显 别低的现象。因此,可以得 可能在高温下逐渐软化并失 基本都在 58-65 HV 之间波动 基体硬度(60-66 HV)始终 (63 HV)的现象,会略有提高。这可能与材料在短时 内快速达到 性能逐渐稳定

3. 抗拉强度与应变硬化能力

在前4 h 内,该合金线材的抗拉强度在逐渐升高,达到实验时间点的峰值 250 MPa,较1 h 试样提升5.6%。此后,抗拉强度开始逐渐减小。时间延长至 7 h,此时抗拉强度达到试验的最小值 236 MPa。结合实验数据,可以初步推断,在温度为 350 ℃的条件下,铜包铝镁合金线材的抗拉强度可在持续 4 h 后达到最大值,之后逐渐减小。由此初步可以推测出该铜包铝镁合金样品经过热处理后,在 4 h 左右其力学性能比较良好,但在此期间,抗拉强度在 236-250 MPa 之间。

(a)真应力- 真应变曲线;(b)应变硬化指数n
图3 退火时间对抗拉强度的影响

根据 4 h 退火的样品的拉伸试验数据得到了如下结果。图 3a 展示了其真应力 - 真应变曲线,在点 a 和点b 之间,曲线呈现出均匀的塑性变形阶段。将 ab 曲线段的真实应力和真实应变取对数后绘制出来,然后对数据点进行线性拟合,得到图 3b 的结果。拟合校正系数 Adj.R-Square 为 0.99565,说明拟合结果可靠。拟合的应变硬化指数 n 为 0.30762,硬化系数 K 为 571 MPa。应变硬化分析表明:除 2 h 试样因拉伸打滑导致异常值(n=0.05)外,其余组别应变硬化指数 n 稳定于 0.30-0.37,硬化系数 K 保持在 500-600 MPa 区间。

3.3 拉伸断口特征

(a)宏观形貌;(b)纤维区;(c)和(d)铜和铝镁合金结合界面断层形貌
图4 退火4 h 拉伸断口形貌

图 4 列出了退火 4 h 后铜包铝镁合金线材的拉伸断口形貌。样品的宏观断口由纤维区和剪切唇区域组成,而且断口在垂直于拉伸方向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收缩,表现出韧性断裂特征,见图4a。从宏观拉伸断口可以看到,铜层和铝镁合金之间仍未达到冶金结合,界面存在明显分层。从微观断口形貌来看,基体中存在大量等轴状韧窝,直径2-5 μm(见图4b),其断裂方式为穿晶韧性断裂。如图4c 和4d 所示,铜层则出现河流花样解理台阶,界面分层现象普遍存在,界面处裂纹起源于高硬度的铝铜化合物相,其脆性本质成为断裂萌生的薄弱环节[6]。

4 结论

在 350 ℃退火温度下,退火时间对铜铝复合导线的硬度影响有限,铝镁合金和铜层处的硬度值总体保持稳定。

抗拉强度在退火 4 小时后达到最大值 250 MPa,之后随时间延长逐渐降低。应变硬化指数 n 稳定于0.30-0.37,硬化系数 K 保持在 500-600 MPa 区间。

3. 铝镁合金表现出穿晶韧性断裂特征,铜铝界面处裂纹起源于高硬度的铝铜化合物相。

参考文献:

[1] 王祝堂, 田荣璋. 铝合金及其加工手则(第二版)[M]. 中南大学出版社, 2000.

[2] 孙德勤, 吴春京, 谢建新. 铜包铝复合线材制造技术的发展现状与前景[J]. 电线电缆, 2003(3):3-6.

[3] 戴雅康, 杨喜山, 王朔. 包覆焊接法生产的铜包铝线的质量和性能[J]. 电线电缆, 1997(5): 25-28.

[4] 王宏颖 . 退火处理对高导耐热铝合金导线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J]. 热加工工艺 , 2019, 48(24): 141-143.

[5] 谢屹. 铈、铍微合金化及退火工艺对铝镁合金组织性能的影响[D]. 中南大学,2013.

[6] Hug E, Bellido N. Brittleness study of intermetallic (Cu, Al) layers in copper cladaluminium thin wires. Mater Sci Eng A, 2011, 528: 7103-7106.

作者一姓名:谢国锋;性别:男;出生年月:;籍贯:民族;最高学历:研究生;目前职称: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复合材料制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