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与数理的共生:小学美术与数学学科融合的实践探索
王小英
云阳县耀灵镇耀灵小学 重庆 404553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
在新时代教育改革持续深化的背景下,核心素养的培育成为教育发展的核心导向,学科融合已然成为教育创新的重要趋势。美术学科独特的视觉化表达特性,与数学学科严谨的逻辑性之间,存在着天然的互补关系。小学生正处于思维从具象向抽象过渡的关键阶段,跨学科学习能够有效契合其认知发展规律,极大地激发学习兴趣。
(二)研究意义
美术与数学的学科融合,有助于打破传统学科壁垒,推动美育与智育协同发展,实现教育效益的最大化。借助艺术手段化解数学知识的抽象性,能够显著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二、美术与数学的联结点
(一)几何图形与绘画构图
在美术创作领域,平面几何图形应用广泛。圆形的柔和、三角形的稳定、方形的规整,在各类美术作品中巧妙呈现。以蒙德里安的几何抽象画为例,其作品以简洁的几何图形和鲜明的色彩,构建出极具秩序感与形式美的艺术世界,生动展现了几何图形在绘画构图中的独特魅力。此外,对称、比例、黄金分割等数学概念,更是艺术创作中塑造美感的重要法则,深刻影响着作品的视觉效果与审美价值。
(二)空间思维与立体美术
三维几何体是立体美术创作的基础元素。在素描与手工制作过程中,立方体、圆柱体等三维几何体的形态、结构和光影变化,需要创作者运用空间思维进行观察、理解和表现。而绘画中的透视原理,本质上涉及数学坐标系与比例计算,通过科学的方法营造出逼真的空间感和立体感,使二维画面呈现出三维的视觉效果。
(三)模式与规律
数学规律在艺术创作中有着丰富的表现形式。斐波那契数列、分形等数学概念,常常出现在装饰图案和自然主题的绘画作品中,赋予作品独特的韵律与美感。同时,重复、渐变等艺术表现手法,与数学中的序列规律紧密相连,二者相互呼应,共同构建出富有节奏感和秩序感的艺术作品。
三、教学实践策略
(一)课程设计原则
课程设计以生活情境为切入点,选取建筑设计、传统纹样等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遵循“感知—分析—创作—反思”的教学流程,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学习,实现知识的内化与迁移。
(二)具体案例
案例1 :对称剪纸与轴对称图形(二年级)
· 数学目标: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对称轴的概念,掌握对称图形的性质与特征。· 美术目标:使学生熟练掌握剪纸技法,能够独立创作富有创意的对称图案。· 活动设计1. 引导学生观察蝴蝶、脸谱等对称实物,直观感受对称之美。2. 在数学课堂上,系统讲解对称轴的定义与相关知识,通过实例分析加深学生理解。3. 美术课上,指导学生运用折叠剪纸的方法进行创作,并组织学生分析不同对称类型的特点与差异。
4. 举办“对称艺术展”,展示学生作品,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与成就感。
案例2 :比例与人物绘画(四年级)
· 数学目标:让学生学会测量和计算人体各部分的比例关系,如头身比1:7等。· 美术目标:培养学生的人物速写能力,能够完成比例准确、动态生动的人物绘画作品。· 活动设计:组织学生相互测量身体数据,结合达·芬奇《维特鲁威人》的经典案例进行对比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人物绘画创作,将数学知识与美术技法有机结合。
(三)评价方法
建立多维评价体系,从数学准确性、艺术表现力和创新性等多个维度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综合评价。注重过程性记录,关注学生创作草稿中体现出的数学思维发展过程,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
四、教学成效分析
(一)学生层面
通过美术与数学的学科融合教学,数学知识的可视化呈现有效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焦虑,显著提升了学习效果。某校实验数据显示,参与融合教学的学生数学测验成绩平均提升 23% 。同时,学生在美术作品中对几何元素的运用更加频繁和熟练,学科融合促进了知识的迁移与应用。
(二)教师层面
学科融合教学模式有力地推动了教师之间的跨学科教研合作,促使教师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提升教学能力。在此过程中,教师团队开发出校本课程《数学中的艺术》,丰富了学校的课程资源。
(三)存在问题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科课时分配的协调性问题逐渐显现,需要进一步优化调整。此外,部分教师的跨学科教学能力有待提高,难以充分发挥学科融合教学的优势。
五、结论与建议
美术与数学的学科融合高度契合 STEAM 教育理念,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具有重要意义。然而,要实现学科融合的长效发展,需要系统化的课程体系作为支撑。为此,提出以下建议:一是开发配套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如AR 几何模型绘画软件,借助现代技术手段丰富教学形式,提升教学效果;二是加强师范生的跨学科培训,从师资培养源头提升教师的跨学科教学能力,为学科融合教育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 年版)[S].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 阿恩海姆 . 艺术与视知觉 [M].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8.
[3] 张华. 跨学科学习:内涵、设计与实施[J]. 课程教材教法,2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