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美术“造型·表现”领域教学策略研究
王小英
云阳县耀灵镇耀灵小学 重庆 404553
引言
在教育改革向纵深推进的当下,核心素养培育已成为基础教育的核心命题。作为美术课程四大学习领域的重要基石,“造型·表现”领域不仅承载着学生艺术创作的基础训练功能,更是其通过视觉艺术表达思想情感的关键路径,对其他领域学习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随着 2022 年版《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如何在“造型·表现”教学实践中系统落实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五大核心素养,成为小学美术教育亟待破解的重要课题。本文基于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系统探讨核心素养导向下“造型·表现”领域的教学策略,旨在为提升小学美术教育质量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路径。
一、核心素养与“造型·表现”领域的内在逻辑
1.“造型·表现”领域的内涵阐释
依据《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造型”是指运用描绘、雕塑、拓印等多元手段,进行视觉形象创作的艺术活动;“表现”则强调通过美术创作传递个人观念、情感与意义的过程。在小学阶段,该领域教学聚焦于培养学生空间建构能力、材料运用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为其艺术素养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 核心素养与领域教学的多维映射五大美术核心素养在“造型·表现”教学中呈现出紧密的对应关系:
· 图像识读素养通过系统的观察与造型训练得以发展,如石首市《恐龙世界》课程引导学生深入观察生物形态特征
· 美术表现素养在创作实践中逐步形成,陶吴中心小学通过国画、素描等课程强化学生技法表现能力
· 创意实践素养借助创新性任务激发,例如“废旧物品环保设计”项目· 审美判断素养在作品评价过程中培育,如护国镇中心小学开展的阴刻阳刻分类
· 文化理解素养通过传统工艺学习得以深化,如《纹样扮靓生活》课程对传统纹样的现代转译
表1 :小学美术“造型·表现”领域与核心素养对应关系教学环节 对应核心素养 能力培养重点观察与感知 图像识读 形式美感捕捉能力材料与技法实践 美术表现 媒介语言运用能力主题创作 创意实践 创新思维表达能力作品评价 审美判断 艺术价值鉴赏能力传统文化创作 文化理解 文化内涵领悟能力
二、当前教学实践中的现实困境
1. 教学活动的形式化倾向
部分课堂存在过度追求表面热闹的现象,大量引入与教学目标关联性较弱的游戏、表演等活动,严重压缩了学生实际美术实践时间,导致“造型·表现”的核心教学目标被弱化。这种形式主义倾向虽营造了活跃的课堂氛围,却难以切实提升学生的造型能力与艺术表现力。
2. 教师指导的两难境地
在情景创作教学中,教师常面临示范悖论:过度示范易导致学生作品同质化,限制个性表达;而缺乏示范则使学生因技法不足难以完成创作。特别是在遮挡关系、线条虚实等专业技法教学中,若缺乏恰当引导,学生很难突破表现瓶颈。
3. 教学资源的结构性短缺
乡镇学校普遍面临教学资源匮乏问题,绘画工具、专业图书、数字化教学资源等配备不足。陶吴中心小学调研显示,资源短缺直接制约了课程内容创新与教学方法多样化,阻碍学生艺术视野拓展与创作潜能激发。
4. 学生主体地位的边缘化
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常以示范替代学生自主观察,用统一标准限制个性表达,剥夺学生的艺术观看权与话语权。石首市教研反馈指出,部分课堂未能有效落实“以学定教”理念,忽视学生个体差异与个性化指导需求。
表2 :教学问题与改进策略对照表现存问题 具体表现 改进方向
活动形式化 教学活动与目标脱节 强化活动与造型表现关联性指导困境 示范与创新的矛盾 探索启发式教学方法资源不足 材料与数字工具匮乏 开发替代资源,加强校社合作主体弱化 学生自主权受限 构建“以学定教”教学模式
三、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策略重构
1. 深化观察体验,筑牢表现根基
· 推行“自主观看”教学法:归还学生艺术观察自主权,引导其主动发现自然与生活中的形式美。借鉴杭州七中吴江东提出的“形式地看”理念,在《滚动乐园》教学中,组织学生观察不同形体物体的运动轨迹,积累视觉经验。
· 创设沉浸式体验情境:通过多感官情境激发创作欲望。如《来到小人国》课程构建微观世界场景,《心中的风景》结合诗歌朗诵实现情感可视化转化,石首市《捣练图》课程通过古今对话深化文化理解。
2. 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创意潜能
· 游戏化教学策略:将造型知识融入趣味游戏。如护国镇中心小学在《剪纸中的阳刻和阴刻》课程中设计技法分类游戏;色彩教学中开展“色彩接力赛”,提升色彩调配能力。
· 逆向思维训练:培养学生求异思维与创新意识。鼓励突破常规表现,如打破“绿色叶”的固有认知,探索人物造型的非常规比例,践行潘天寿“艺术贵在不同”的教育理念。· 技术融合创新:借助AI 技术与数字资源拓展表现边界。石首市教师团队运用智能绘图、虚拟展厅等技术,提升课堂互动性,降低材料限制,实现表现手段多样化。
3. 优化学习生态,促进个性发展
· 构建“慢教育”课堂:给予学生充分实践时间,包容创作过程中的“试错”。陶吴中心小学在国画教学中注重笔墨体验过程,践行“慢体验优于快接受”的教学理念。
· 开发“模块化”课程:将造型知识分解为微课程群,采用“主题整合 + 双轨实施”模式。如长沙师范学院与博才梅溪湖小学共建的版画课程体系,实现学段衔接与知识递进。
· 打造开放资源平台:整合校内外资源,构建“三位一体”美育体系。石首市以“传统文化+ 核心素养 + 智能技术”为框架,开展高校与小学共建版画基地、数字化资源库等实践。
4. 完善评价体系,助力素养提升
· 建立多维度评价标准:坚持“正向激励”原则,关注发展性与个性化。黄坦镇小学从审美感知、艺术表现等四个维度设计评价方案,在《糯米山药的生长过程》创作评价中兼顾
造型、创意与构图。
· 实施过程性评价机制: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袋,收录创作草图、反思笔记等全过程资料。花港迎春小学通过课堂影像与作品案例库建设,为过程评价提供实证依据。
表3 :教学策略实施要点
策略维度 核心方法 素养培育重点观察深化 自主观看、多感官情境 图像识读、文化理解方法创新 游戏化、逆向思维、技术融合 创意实践、美术表现生态优化 慢教育、模块化课程、资源平台 创意实践、文化理解评价改革 多维度评价、过程性记录 审美判断、学习自主性
四、教学实践典型案例与启示
1. 石首市课堂教学创新实践
2025 年石首市第六届中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大比武中,涌现出一批优秀课例:《我为长江画鱼》将生态保护与艺术创作结合;《动漫亮相》激发学生创意思维;《奇异空间》培养空间想象能力。这些课例共同特点为:
· 深度融合核心素养目标与情感价值观· 采用“探究- 实践- 展示”的主体性教学模式· 充分运用AI 技术提升课堂互动效果2. 护国镇中心小学“悟道课堂”模式
该校《小学美术造型·表现能力提升策略研究》课题成果显著,在《剪纸中的阳刻和阴刻》课程中实施“五环节教学法”:
· 情景激趣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 自主探究反馈,强化知识理解
· 小组合作共育,提升协作能力
· 实践创作化育,深化技能掌握
· 拓展延伸创育,鼓励创新表达
3. 高校- 小学协同教研范式
长沙师范学院与博才梅溪湖小学的合作开创了“校校协同”新模式:
· 高校教师参与小学课程设计与教学指导
· 小学教师反哺高校师范教育课程建设
· 共建少儿版画基地,开发特色校本课程体系
结语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美术“造型·表现”教学,需要以学生体验为中心,通过深化观察、创新方法、整合资源、改革评价等系统性策略,构建开放创新的教学生态。未来教学改革应进一步加强校际协同,推动高校与小学在课程研发、师资培养、资源共享等方面的深度合作。正如博才梅溪湖小学彭晓亚总督学所言,美术教育的终极目标在于培育“审美的眼睛与丰盈的心灵”,唯有如此,方能实现从“技能传授”到“美育育人”的本质跨越,培养兼具审美能力、文化素养与创新精神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 陶吴中心小学. 乡镇小学美术教学资源困境与对策研究[Z]. 校本教研成果,2024.
[2] 黄坦镇小学. 核心素养导向的美术教学评价体系构建实践报告[Z].2024.
[3] 花港迎春小学 . 过程性评价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Z]. 教学改革案例集,2023.
[4] 长沙师范学院 , 博才梅溪湖小学 . 高校与小学协同开发版画校本课程的实践探索[J]. 湖南教育,2024(15) :23-26.
[5] 潘天寿. 潘天寿谈艺录[M]. 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8.
[6] 尹少淳. 核心素养导向的美术教育[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7] 王大根. 美术教学论(第三版)[M].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8] 教育部. 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Z].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