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少数民族学生认知特点的高中生物情景教学优化
吴兴秀
贵州省三都县高级中学 贵州 三都 558100
引言
水族自治县作为多民族聚居地区,以水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居多,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在生物学科学习过程中呈现独特认知模式,然而现有教学体系未能充分考虑其文化背景与思维习惯,致使学习效果难以提升,高中生物学科抽象概念繁多,若脱离民族学生生活经验将造成认知障碍。探究立足本民族学生认知特点,探索融合民族文化元素情景教学路径创新实验教学方法,旨在构建尊重文化多样性教学模式,提升少数民族学生生物学科核心素养,为多元文化背景下科学教育提供实践参考。
一、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生物学习现状与困境
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生物学习呈现出独特现象,其学习方式多倾向于整体思维而非西方教育体系推崇分析思维,这种认知差异导致其理解生物学科系统性知识时遇到障碍。实地调查显示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往往通过生活实践获取知识,而非抽象概念理解,例如植物分类学习中学生更容易通过本地植物特征记忆而非科学分类系统掌握知识点。民族语言习惯对生物专业术语理解产生影响,特别表现在细胞分裂、遗传变异等概念解释时,学生需更多具象例子辅助理解。教学资源匮乏问题同样不容忽视,少数民族地区实验设备不足互联网资源获取困难,教师专业发展空间受限,这些因素共同构成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生物学习外部环境制约。
教学方法与民族文化脱节成为另一突出问题,现行教材编排逻辑主要基于汉族思维模式缺乏民族文化元素融入,教学案例多来自城市生活与学生日常经验存在断层。学生表现出较强动手能力与自然观察兴趣,但传统课堂讲授模式未能充分发挥这一优势致使学习积极性受挫,同时考试评价机制过分强调标准答案,忽视民族文化背景学生多元思维价值,阻碍创新思维发展。值得关注家庭教育资源不平衡现象普遍存在,许多水族布依族学生家长因文化程度限制难以提供有效学习辅导,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脱节,进一步加剧学习困境。
二、融合民族文化元素高中生物情景教学构建与应用
融合民族文化元素高中生物情景教学构建需立足本地区少数民族传统知识体系,将其智慧精髓转化为教学资源,水族传统医药知识尤其丰富,记载众多药用植物特性,可以作为植物生理结构教学切入点,布依族传统农业耕作智慧包含植物生长环境适应性见解,能用于生态系统平衡教学情境创设。教学设计应打破传统知识体系局限采用双向融合策略,既将科学知识转化为民族学生易理解形式,又挖掘民族文化中蕴含科学原理。教学语言选择需兼顾科学性与文化亲和力,适当引入民族语言解释关键概念建立认知通道,教学评价体系改革同样重要,应打破唯分数论评价模式建立尊重文化差异多元评价标准,鼓励学生从民族文化视角解读生物现象。情景教学应用过程应注重师生互动方式创新,引导学生通过集体协作完成任务,契合少数民族学生集体认同感强特点,教师角色需转变为文化引导者而非单向知识传授者,鼓励民族文化背景学生分享独特生物知识,提升主体地位。
在人教版必修一走近细胞教学实践中,应当将水族布依族传统染色工艺融入细胞结构观察教学,布依族蓝染技艺中提取靛蓝成分过程蕴含天然色素提取原理,教师应当引导学生采集本地蓝靛果实,提取色素作为细胞观察染料代替实验室美蓝或碘液。观察前教师讲述布依族先祖如何利用植物染料观察物质结构传统故事,建立情感联结,细胞膜结构学习中联系水族传统造纸工艺,通过造纸筛网类比细胞膜选择透过性使抽象概念具象化。细胞器功能教学时巧妙引入布依族传统村寨组织结构,将寨老比作细胞核,祭司比作线粒体,农户比作叶绿体,通过文化熟悉事物构建认知框架。实验操作环节鼓励学生按照民族习惯集体协作,长者指导模式传授显微镜使用技巧创设文化认同环境,细胞分裂过程讲解时结合水族鱼塘养殖智慧,通过鱼群繁殖现象解释细胞增殖概念,架设知识通道。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适应少数民族认知特点生物实验教学创新与拓展
适应少数民族认知特点生物实验教学创新需充分认识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强动手能力与直观思维特点,转变传统验证性实验模式,实验设计应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如采用当地常见植物代替教材标准材料,既解决实验材料短缺问题又增强学生亲切感。实验引导方式需注重故事化,可以借鉴水族布依族民间故事形式导入实验目标,引发认知共鸣,实验指导语言需简明直观,避免过多专业术语堆砌适当引入民族语言解释关键步骤,消除语言障碍。实验小组构建应考虑学生互助习惯鼓励传统社会结构下互帮互学模式,实验任务分配应注重学生优势发挥,让语言表达能力强学生负责汇报,动手能力突出学生主导操作形成优势互补局面。实验过程记录方式需多样化,除传统文字记录外鼓励学生采用绘画、口述等符合其表达习惯方式,全面呈现实验思考过程。
在人教版选修二种群及其动态中种群数量特征教学实践时,应当结合水族传统鱼塘养殖智慧设计实验活动,水族世代经营稻田养鱼系统积累丰富种群调控经验,教师应当邀请村寨养鱼能手作为实验指导者,讲述如何通过观察鱼群密度判断种群健康状况,引入种群密度概念。实验设计中引导学生调查水族传统稻田养鱼系统中鱼类年龄结构变化,记录不同季节鱼类数量波动情况建立种群年龄结构与数量变动关联认知,在水族地区利用当地溪流小鱼作为探究对象,指导学生观察记录不同溪流段鱼类分布差异,探究环境因素对种群分布影响。实验过程采用水族传统鱼篓法捕捉样本并放生体现民族生态智慧,数据分析环节突破传统图表局限,鼓励学生运用民族传统记数方法或图案符号表达种群变化趋势,如利用传统纺织图案表示种群波动曲线。
结论
针对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生物学习特点进行情景教学优化探究发现,尊重民族认知特点教学模式能显著提升学习效果。融合民族文化元素情景教学构建应立足传统知识转化,注重双向融合策略实施改革评价体系,创新师生互动方式。实验教学创新需充分利用本地资源,调整实验引导语言拓展实验形式与内容,将学科知识与民族生活紧密结合。
参考文献
[1] 宋佳慧 . 瞄准情景教学 , 优化高中生物课堂教学 [J]. 世纪之星—高中版 , 2021(3):0021-0022.
[2] 秦国栋 . 瞄准情景教学 , 优化高中生物课堂教学 [J].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20, 014(032):32.
[3] 莫玲玲 . 少数民族地区高中生物情景教学中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研究 [J]. 电脑爱好者(普及版), 2023(1):412-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