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语文深度阅读研究
刘凤娇
山西省怀仁市第一中学校 038300
引言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 2020 年修订)》明确将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确立为语文核心素养的四大维度,为高中语文教学指明方向。深度阅读作为实现核心素养培育的重要载体,通过引导学生与文本深度对话,能够促进其语言能力进阶、思维品质提升和审美体系建构。然而,当下高中语文深度阅读教学受信息碎片化、应试导向等因素影响,存在浅层化、功利化倾向。深入探究核心素养视域下的深度阅读策略,对推动语文教学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语文深度阅读的重要性
1.1 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深度阅读是语言积累与运用的核心路径。学生在研读经典文本时,需剖析文本中精妙的遣词造句、独特的句式结构及丰富的修辞手法,从而实现语言的内化与迁移。以《荷塘月色》教学为例,学生通过反复品读“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等语句,不仅能积累如“袅娜”“羞涩”等典雅词汇,更能模仿朱自清先生细腻的景物描写手法,将其运用于自身写作中。教育部相关调研显示,坚持深度阅读的学生,其作文中修辞手法的正确运用率较普通学生高出 37% ,语言表达的准确性与丰富性显著提升。
1.2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深度阅读要求学生突破文本表层,运用批判性思维、创新思维解构文本背后的逻辑架构与思想内涵。在《哈姆雷特》研读中,学生需分析哈姆雷特“生存还是毁灭”的独白,从社会背景、人物性格、哲学思考等多维度探究其延宕复仇的深层原因,进而提出个性化见解。这种思辨过程能有效锻炼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与创新意识,某重点中学实验班级数据表明,经过一学期深度阅读训练后,学生在议论文写作中的论点创新性得分提高 25% ,论证逻辑性得分提升32% 。
1.3 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经典作品蕴含着丰富的审美价值。通过深度阅读,学生得以领略《诗经》的古朴之美、唐诗的韵律之美、宋词的意境之美。在《琵琶行》教学中,学生通过品味“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的通感手法,感受诗歌中音乐与文学交融的艺术魅力,培养细腻的审美感知力。同时,深度阅读还能帮助学生建立多元审美标准,在对比阅读中鉴别不同风格作品的艺术特色,提升文化鉴赏品位。
2、当前高中语文深度阅读存在的问题
2.1 阅读碎片化
数字时代的信息爆炸导致学生阅读呈现碎片化特征。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数据显示,78% 的高中生日均通过手机、平板等设备进行碎片化阅读的时间超过 1.5 小时,而完整阅读一部文学作品的平均周期长达 2 - 3 个月。这种浅尝辄止的阅读方式使学生难以把握文本的整体性与系统性,无法形成连贯的知识体系,严重制约深度阅读能力的发展。
2.2 阅读功利化
应试教育的压力使阅读沦为分数工具。部分师生将阅读重点局限于高考考点,过度关注文本的主旨归纳、表现手法等应试技巧,忽视作品的文学价值与人文内涵。某省高考语文试卷分析显示,在文学类文本阅读答题中, 65% 的学生仅停留在对文本表层信息的提取,缺乏对深层意蕴的挖掘,导致主观题得分率不足 40% ,阅读的育人功能被严重弱化。
3、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语文深度阅读的小班教学策略
(一)精准定位学生需求,制定个性化阅读计划
全面了解学生:除了通过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了解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水平外,教师还可以结合学生的平时成绩、课堂表现等,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估。例如,对于在作文中表现出较强想象力但语言组织能力较弱的学生,教师可以推荐一些注重语言训练和想象力培养的书籍,如《安徒生童话》《格列佛游记》等,并指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学习优秀的语言表达方式和写作技巧。
分层制定计划: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制定个性化的阅读计划。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阅读计划可以侧重于基础知识的积累,如字词的理解、句子的分析等;对于中等水平的学生,阅读计划可以注重文本的理解和分析,培养他们的阅读思维能力;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阅读计划可以引导他们进行拓展阅读和深度研究,如撰写读书笔记、进行文学评论等。
(二)优化阅读教学方法,提升学生深度阅读能力
问题引导法:教师可以在阅读前提出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例如,在学习《林黛玉进贾府》时,教师可以提出“林黛玉初进贾府时,她的心理活动是怎样的?”“从林黛玉的言行举止中可以看出她怎样的性格特点?”等问题,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寻找答案。在阅读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进一步深化对文本的理解。
文本细读法: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细致的阅读,关注文本中的细节描写、语言特色等。例如,在学习《荷塘月色》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文中对荷塘月色的描写,如“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让学生体会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荷叶的形态和美感。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分析作者在描写荷塘月色时所表达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情境教学法:创设与文本相关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文本的魅力。例如,在学习《鸿门宴》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分别扮演刘邦、项羽、张良、范增等人物,通过表演的方式再现鸿门宴的场景。在表演过程中,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情节的发展,提高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三)构建多元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表现,如阅读态度、阅读方法、阅读笔记等。教师可以定期检查学生的阅读笔记,了解学生的阅读进度和思考过程。对于阅读态度认真、阅读笔记详细的学生,教师可以给予表扬和奖励;对于阅读态度不端正、阅读笔记不认真的学生,教师可以及时进行指导和督促。
结果性评价:通过考试、作文等方式,评价学生的阅读成果。在考试中,可以设置一些关于文本理解、分析、鉴赏等方面的题目,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在作文中,可以要求学生结合所阅读的书籍,撰写读后感、文学评论等,考查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思维发展能力。
结语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高中语文深度阅读,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关键路径。面对当前教学实践中的现实困境,教师需以课程标准为引领,通过情境创设激发兴趣、多元方法提升参与、思维引导深化理解、策略指导优化效能,构建科学的深度阅读教学体系。未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持续推进,语文教学应进一步探索深度阅读与信息技术融合、跨学科阅读等创新模式,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语文素养基础。
参考文献:
[1] 高中语文深度阅读探索与实践. 张彩娟. 天津教育,2024(13)
[2] 高中语文开展深度阅读例谈. 刘万春. 语文教学与研究,2021(10)
[3] 高中语文深度阅读的探索与实践 . 杨艳红 . 语文世界 ( 中学生之窗 ),202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