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初中地理教学中环保意识渗透策略

作者

林燕娥

潮州市潮安区华南师范大学附属潮州学校  515638

引言

当今社会,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等问题日益突出,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培养具有环保意识的新一代公民显得尤为重要。初中阶段是学生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进行环保意识教育的重要阶段。初中地理学科涵盖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诸多内容,与环境保护有着紧密的联系,为环保意识的渗透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广阔的空间。

1、初中地理教学中环保意识渗透的意义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保意识是提升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重要途径。从学生个人层面看,初中阶段是学生价值观与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渗透环保意识能让学生深入了解环境问题的严峻性,像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等,从而树立正确的环境价值观,养成节约资源、爱护环境的良好行为习惯,为其一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从社会发展角度而言,当今社会环境问题频发,已成为制约发展的关键因素。将环保意识培养与地理知识教学紧密结合,引导学生思考环境问题的成因、影响和解决方案,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环境的保护意识,树立主人翁责任感。

2、初中地理教学中环保意识渗透存在的问题

2.1 教师环保素养与教学能力有待提升

部分初中地理教师自身环保素养不足,对环保知识的掌握不够全面和深入。他们可能仅了解一些常见的环保概念,如垃圾分类、节约用水等,但对于一些较为专业和前沿的环保知识,如气候变化机制、生态修复技术等,缺乏系统学习和研究。这使得在教学过程中,难以深入浅出地为学生讲解环保问题的本质和复杂性,无法满足学生对环保知识的深度需求。教师在将环保意识融入地理教学的方法和技巧上也存在欠缺,教师没有及时将最新的环保理念和环境案例融入教学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环保领域不断出现新的问题和新的解决方案,但教师可能因为教学任务重、时间紧等原因,没有及时更新教学内容,缺乏创新性教学手段,使教学内容滞后于时代。地理学科本身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直观性,但有些教师没有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技术,如多媒体、虚拟现实等来展示环境问题的现状和影响。比如,对于海洋污染问题,如果只是通过文字描述,学生很难形成直观的认识,而通过多媒体展示海洋垃圾污染的视频,效果会更好。

2.2 教学内容与环保结合缺乏系统性和深度

初中地理教材中的环保内容分布较为零散,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只是按照教材的章节顺序进行授课,没有对教材中的环保内容进行有效的整合和梳理,导致环保知识的教学缺乏整体性和逻辑性。初中地理课程的课时安排相对较少,教师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地理知识的教学任务,很难有更多的时间去深入讲解环保内容。例如,在讲述世界地理时,教师可能需要花费大量时间介绍各个国家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知识,而对于这些国家面临的环境问题只能简单提及,无法深入展开。环保教学需要一些特殊的教学资源,如环保纪录片、实地考察的场地、环境监测设备等,很多学校在这些方面的资源投入不足,无法为学生提供实地考察的机会,这限制了地理教学与环保结合的深度。例如,在自然地理部分涉及到水资源、土地资源等内容时,虽然提到了资源的保护,但没有与人文地理中的人口增长、城市化进程等因素对资源的影响相结合,学生难以全面理解环境问题产生的深层次原因。

2.3 教学评价体系忽视环保意识和行为评价

当前初中地理教学评价体系主要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为主要评价标准,过于注重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而忽视了对学生环保意识和环保行为的评价。在这种评价体系的导向下,教师和学生都将主要精力放在了地理知识的应试学习上,对环保意识的培养不够重视。例如,在考试中,关于环保知识的题目往往只是简单的选择题或填空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环保概念的记忆,而缺乏对学生运用环保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

3、初中地理教学中环保意识渗透的策略

3.1 强化教师培训,提升环保教学能力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其环保素养和教学能力直接影响环保意识渗透的效果。学校和教育部门应定期组织初中地理教师参加环保专题培训,邀请环保专家、学者开展讲座,系统讲解环境科学的前沿知识、当前严峻的环境问题以及环保领域的新政策、新技术。例如,介绍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地理环境与能源结构调整的关联,让教师紧跟时代步伐,更新知识储备。开展教学方法培训,引导教师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例如,培训教师如何运用案例教学法、项目式学习法等,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深入理解地理与环保的关系,通过实地调查、资料收集、小组讨论等方式,提出解决家乡环境问题的建议。鼓励地理教师开展地理与环保结合的教学研究课题,探索如何在地理教学中深入渗透环保意识。例如,教师可以研究如何将环保实践活动融入地理课堂教学,或者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更好地展示地理与环保的关系。通过教学研究,不断总结经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3.2 整合教材资源,构建环保知识体系

初中地理教材蕴含着丰富的环保素材,但较为分散。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对环保内容进行系统梳理和整合,构建完整的环保知识体系。在自然地理教学中,讲解地形、气候、水文等要素时,融入生态保护内容。如讲解水资源时,老师可以展示一些被污染的河流、湖泊的图片,让学生直观地看到水污染的严重性。然后引导学生思考污染的来源,如工业废水排放、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等,讲解一些简单的水污染防治措施,如建设污水处理厂、推广节水器具等,让学生明白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介绍森林生态系统时,讲述森林在调节气候、保持水土、净化空气等环境效益,展示森林被过度砍伐后的生态灾难,如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通过对比,让学生认识到保护森林资源的紧迫性,进而引导他们理解可持续利用自然资源的必要性。讲述河流地貌时,分析水利工程建设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开发利用水资源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对于一些抽象的环保原理,如温室效应的形成、酸雨的产生等,可以利用动画和视频资料进行讲解。这些直观的资料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复杂的环保概念。例如,通过动画展示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循环过程以及温室气体如何导致地球温度上升,让学生更清晰地认识到温室效应的原理。同时,教师还可以结合这些原理,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如推广可再生能源、减少汽车尾气排放等。

3.3 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环保兴趣

传统的教学方法难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环保知识的积极性,教师要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情境教学法,创设与环保相关的教学情境。在学习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时,可以结合当地的环境问题进行讨论。例如,讲解黄土高原地区时,重点介绍水土流失问题。通过分析黄土高原的地形、土壤、气候等自然因素以及人类活动(如过度开垦、过度放牧)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采取措施治理水土流失,如植树造林、退耕还草等,可以让学生了解当地在治理水土流失方面取得的成效,增强他们的环保信心。对于一些经济发达但环境污染较严重的地区,如长三角、珠三角等,分析其工业发展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通过介绍当地的环境治理措施,如产业结构调整、推广清洁能源等,让学生明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是可以协调共进的。比如,模拟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让学生分别扮演不同国家的代表,就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进行辩论和协商,使学生在情境中深入理解全球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和解决环境问题的紧迫性。在课堂上播放一些高质量的环保纪录片,如《地球脉动》《蓝色星球》《家园》等。这些纪录片通过精美的画面和生动的解说,展示了地球的自然美景以及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的破坏。例如,《家园》这部纪录片通过对比世界各地的生态环境现状,揭示了全球变暖、森林砍伐、水资源短缺等问题的严重性。观看纪录片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和对环保的看法,进一步加深他们对环保问题的认识。

3.4 开展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环保行为

环保意识的培养最终要落实到学生的实际行动中,学校和教师要积极开展环保实践活动。组织校园环保活动,如设立“环保监督岗”,安排学生轮流监督校园内的环保行为,对乱扔垃圾、浪费水电等行为进行提醒和纠正;开展“环保创意大赛”,鼓励学生利用废旧物品制作手工艺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资源再利用意识。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带领学生到当地的河流、湖泊、公园等进行实地观察。在考察过程中,让学生记录河流的水质、周边的垃圾情况、植被的生长状况等。回到课堂后,组织学生讨论考察结果,引导他们思考如何改善当地的环境状况。开展环保主题的社会调查活动,让学生调查学校周边的垃圾处理情况、居民的环保意识等。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收集数据,然后在课堂上进行分析和讨论。设计环保主题的小组合作项目,制作环保宣传海报、编写环保小故事、设计校园环保规划,了解当前环境热点问题,如垃圾分类、塑料污染等,然后通过创意设计,将环保信息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展示出来。通过小组合作,加深学生对环保知识的理解,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让学生深入了解环保问题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结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保意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通过提升教师的环保意识和专业素养、整合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和完善教学评价体系等策略,可以有效地将环保意识渗透到初中地理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环保素养。同时,环保意识的培养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形成教育合力,才能培养出具有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新一代公民,为解决环境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的有效策略 [J]. 许璐璐 . 知识文库 ,2022(01)

[2] 初中地理教学中渗透低碳环保理念的思考 [J]. 李花 . 教师博览 ,202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