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核心素养理念下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生活化情境创设
吴机松
云南省红河州红河县第二中学 654400
引言
随着《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的深入实施,数学教育已从“知识本位”转向“素养本位”。核心素养强调学生通过数学学习形成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其中“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成为核心目标。然而,传统数学课堂常因脱离生活实际导致学生“学而无用”的困惑。生活化情境创设通过将抽象数学概念转化为具体生活问题,让学生在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数学本质,已成为落实核心素养的重要抓手。
一、生活化情境创设的理论依据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情境是知识建构的土壤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获得,而是学习者在特定情境中通过意义建构主动生成的。例如“相交线与平行线”章节中,若仅通过定义和定理讲解,学生难以理解“同位角相等”的几何意义;但若以“教室窗户的横梁与竖梁形成的角度关系”为情境,学生可通过观察实物快速抽象出几何模型,进而理解平行线的判定条件。这种“从生活到数学”的建构过程,正是核心素养中“数学抽象”能力的体现。
(二)情境认知理论:实践是素养形成的路径
情境认知理论强调,学习是学习者在真实或模拟情境中通过实践参与完成知识内化的过程。在“全等三角形”教学中,若仅让学生记忆“边角边(SAS)”“角边角(ASA)”等判定定理,学生可能机械套用公式;但若设计“测量校园旗杆高度”的实践任务,要求学生利用全等三角形原理设计测量方案,学生需通过实地观察、工具选择、数据记录等环节,将数学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从数学到生活”的迁移过程,正是核心素养中“模型思想”与“应用意识”的体现。
二、生活化情境创设的实践路径
(一)以生活问题为载体,激发数学探究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数学问题与学生的生活经验产生共鸣时,其探究欲望将被极大激发。教师可通过设计“生活化问题链”,引导学生从熟悉场景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在“一元二次方程”教学中,教师设计“校园篮球赛积分问题”:学校篮球赛采用单循环制(每两队比赛一场),共进行45 场比赛,问共有多少支球队参赛?学生首先通过列举法尝试计算(如 2 队 1 场、3 队 3 场、4 队6 场……),发现规律后,教师引导学生用字母 x 表示球队数量,建立方程 2x(x-1)=45 。这一过程不仅让学生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建模意义,更通过“篮球赛”这一学生熟悉的情境,消除了对抽象方程的畏难情绪。课后,学生自发讨论“若改为淘汰赛,比赛场次如何计算”,进一步拓展了数学探究的深度。
(二)以生活实物为媒介,深化数学概念理解
数学概念具有高度抽象性,而生活实物具有直观性。通过将抽象概念与具体实物关联,可帮助学生建立“数学对象—生活原型”的对应关系,降低认知难度。在“几何图形初步”教学中,教师开展“生活中的几何体”探究活动:要求学生从家中寻找长方体、圆柱体、球体等物品,观察其特征并分类。课堂上,学生展示“牙膏盒(长方体)”“易拉罐(圆柱体)”“乒乓球(球体)”等实物,通过触摸、测量、比较,自主总结出几何体的面、棱、顶点的数量关系。随后,教师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描述:“长方体有6 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这种“从实物到图形”的抽象过程,不仅帮助学生理解几何体的本质特征,更培养了其“数学抽象”与“直观想象”的核心素养。课后,学生用废旧纸盒制作几何体模型,进一步巩固了空间观念。
(三)以生活任务为驱动,培养数学实践能力
核心素养强调“学以致用”。通过设计生活化实践任务,可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实现从“知识掌握”到“能力提升”的跨越。在“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教学中,教师布置“家庭用水量调查”任务:要求学生记录家庭一周内每天的用水量(单位:吨),绘制频数分布直方图,并分析用水高峰时段及节水建议。学生需完成数据收集、表格制作、图表绘制、数据分析等环节,最终形成调查报告。例如,某学生发现家庭用水高峰集中在早晨(洗漱)和晚上(做饭、洗澡),提出“错峰用水”“安装节水器具”等建议。这一过程不仅让学生掌握统计图表的使用方法,更培养了其“数据分析观念”与“社会责任感”。部分学生还将调查范围扩展至班级、社区,形成了更具价值的实践成果。
三、生活化情境创设的教学成效
(一)学生学习兴趣显著提升
通过生活化情境创设,数学课堂从“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模式转变为“学生做、学生说”的主动模式。在“二次函数”教学中,教师设计“游乐场过山车轨道高度与时间关系”情境,学生需通过分析轨道高度随时间变化的函数图像,计算最高点、最低点及速度变化。这一情境引发学生强烈兴趣,课后主动探究“跳水运动员入水深度与时间关系”“篮球投篮轨迹与角度关系”等拓展问题,实现了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二)学生核心素养全面培养
生活化情境创设为学生提供了“做数学”的平台,使其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核心素养。在“校园绿化面积计算”任务中,学生需运用几何知识测量不规则图形面积,培养“几何直观”与“运算能力”;在“家庭用电量分析”任务中,学生需通过统计图表发现用电规律,提出节能建议,培养“数据分析观念”与“应用意识”;在“社区垃圾分类调查”任务中,学生需设计问卷、收集数据、撰写报告,培养“社会责任感”与“表达能力”。这些实践任务将数学核心素养融入生活场景,实现了“知识—能力—素养”的梯度提升。
结束语
生活化情境创设是核心素养理念下初中数学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通过将数学与生活深度融合,教师可构建“问题驱动—实践探究—素养提升”的教学新模式,让学生在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数学本质、发展数学思维、形成数学素养。未来,教师应进一步挖掘生活素材,创新情境设计,使数学课堂成为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思维思考世界、用数学语言表达世界”的实践场域,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时代人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传华 . 核心素养下初中数学情境创设策略 [J]. 家长 ,2025(11).
[2] 张小利. 核心素养视角下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构建策略研究[J].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