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课”理念下高校课程思政资源整合与利用研究
朱文佳
新疆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830000
一、引言
“大思政课”理念强调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的育人格局,旨在解决传统思政教育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高校课程思政作为“大思政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资源整合与利用对于提升思政教育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当前高校课程思政资源整合与利用存在诸多问题,影响了思政教育的效果。因此,深入研究“大思政课”理念下高校课程思政资源整合与利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大思政课”理念下高校课程思政资源整合与利用的现状
(一)资源整合意识不足
部分高校对课程思政资源整合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缺乏主动整合资源的意识。在课程教学中,教师往往只关注本学科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科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导致思政教育资源分散,难以形成合力。例如,在一些理工科课程中,教师认为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无关,没有充分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资源,使得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无法接受到有效的思政教育。
(二)资源利用效率低
高校虽然拥有丰富的课程思政资源,但资源利用效率较低。一方面,部分资源存在重复建设的现象,不同学科、不同课程之间的资源缺乏共享和交流,导致资源浪费。另一方面,资源的呈现形式单一,缺乏创新性和吸引力,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一些高校在建设思政教育网络平台时,只是简单地将教材内容搬到网上,没有充分利用多媒体、虚拟现实等技术手段,使得平台的功能和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三)协同机制不完善
高校课程思政资源整合与利用需要学校、教师、社会等多方面的协同合作。然而,目前协同机制不完善,各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协作。学校管理层对课程思政资源整合的统筹规划不够,缺乏明确的目标和措施;教师之间缺乏交流与合作,难以形成教学合力;社会资源与高校课程思政的融合不够深入,企业、博物馆等社会主体参与课程思政教育的积极性不高。
三、“大思政课”理念下高校课程思政资源整合与利用存在的问题
(一)资源内容整合不充分
高校课程思政资源内容丰富,但整合不充分。不同学科、不同课程之间的思政资源缺乏有机融合,没有形成系统的教学内容。例如,在文科课程中,虽然涉及了大量的历史文化、社会现象等内容,但与理工科课程中的科学精神、创新意识等思政元素缺乏联系,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形成全面的思政认知。此外,思政教育资源与时代发展脱节,没有及时融入最新的理论成果和社会热点问题,使得思政教育缺乏时效性和针对性。
(二)教师专业水平有限
教师在课程思政资源整合与利用中起着关键作用。然而,部分教师的专业水平有限,缺乏对“大思政课”理念的理解和把握,难以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一些教师虽然意识到了课程思政的重要性,但由于缺乏相关的教学经验和培训,不知道如何挖掘和利用专业课程中的思政资源,导致课程思政教学效果不佳。此外,教师的跨学科知识储备不足,难以从多个角度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影响了思政教育的深度和广度。
(三)体制机制不健全
高校课程思政资源整合与利用需要健全的体制机制作为保障。然而,目前体制机制不健全,缺乏有效的组织领导、监督反馈和激励机制。学校在课程思政资源整合方面缺乏明确的组织架构和责任分工,导致工作推进缓慢;缺乏对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监督和反馈机制,难以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缺乏对教师在课程思政教学中的激励措施,影响了教师参与课程思政资源整合与利用的积极性。
(四)校外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缓慢
校外社会资源是高校课程思政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目前校外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缓慢,高校与社会主体之间的合作不够紧密。博物馆、红色文化基地、企业等社会主体拥有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但由于缺乏有效的合作机制和平台,这些资源难以与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有机结合。例如,高校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时,往往只是走马观花,没有深入挖掘博物馆中的思政教育资源,没有将参观活动与课程教学有机结合,导致参观活动的效果不佳。
四、“大思政课”理念下高校课程思政资源整合与利用的策略
(一)加强资源整合意识
1. 强化高校管理层的引领作用
高校管理层应树立“大思政课”理念,充分认识到课程思政资源整合与利用的重要性。制定明确的课程思政资源整合目标和规划,将资源整合工作纳入学校的发展战略。加强对课程思政资源整合工作的统筹协调,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分工,形成工作合力。例如,成立专门的课程思政资源整合领导小组,负责制定资源整合方案、协调各方资源、监督工作进展等。
2. 提高教师的资源整合意识
通过开展培训、讲座等活动,提高教师对“大思政课”理念的认识和理解,增强教师的资源整合意识。引导教师树立“课程思政”观念,认识到每一门课程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都有责任和义务开展思政教育。鼓励教师主动挖掘和利用专业课程中的思政资源,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有机结合。例如,定期组织教师参加课程思政教学研讨会,分享资源整合的经验和做法,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二)优化资源利用方式
1. 创新资源呈现形式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课程思政资源的呈现形式。开发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虚拟仿真实验等教学资源,将抽象的思政理论转化为生动形象的视听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例如,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模拟历史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事件,增强学生对思政内容的理解和认同。
2.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将实践教学与课程思政有机结合,通过社会调研、志愿服务、实习实训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感悟思政知识。例如,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服务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安排学生到企业实习,让学生了解企业的经营理念和社会责任,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担当意识。
(三)完善协同机制
加强学校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协同合作,形成课程思政资源整合与利用的合力。教务部门、宣传部门、学生工作部门等应加强沟通与协作,共同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例如,教务部门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应充分考虑课程思政的要求,合理安排思政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比例;宣传部门应加强对课程思政的宣传推广,营造良好的思政教育氛围;学生工作部门应将课程思政与学生日常管理相结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四)加快校外资源共享平台建设
高校应积极搭建校外资源共享平台,整合社会各界的思政教育资源。制定完善的资源共享机制,明确社会主体与高校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建立资源共享的激励机制,对社会主体参与课程思政教育给予一定的奖励和支持。
五、结论
“大思政课”理念下高校课程思政资源整合与利用是提升思政教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当前,高校课程思政资源整合与利用存在资源整合意识不足、资源利用效率低、协同机制不完善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高校应加强资源整合意识,优化资源利用方式,完善协同机制,加快校外资源共享平台建设。通过这些策略的实施,推动高校课程思政资源的高效整合与利用,提高思政教育质量,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未来的研究中,还需要进一步探索课程思政资源整合与利用的有效模式和方法,不断完善相关体制机制,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 高德毅 , & 宗爱东 . (2017). 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 : 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 中国高等教育, (1), 43-46.
[2] 邱伟光. (2018). 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生成路径. 思想理论教育, (7), 10-14.
[3] 何红娟 . (2017).“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发展的内在逻辑及建构路径 . 中国高等教育 , (20), 6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