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音乐与德育融合教学的路径探索
严丰
广东省连州市第二中学 513400
引言
在核心素养教育理念的背景下,初中音乐与德育的深度融合,其价值已远超简单的课程整合,是指向学生全面发展、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这种融合不仅是艺术教育与品德教育的协同,更是塑造健全人格、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途径。运用这种综合融合的方式,可以有效促使音乐教学超越单纯的技能训练和娱乐功能,回归其人文性、思想性和教育性的本质;让音乐课堂成为不仅是学习音乐知识的场所,更是涵养品德、滋养心灵、启迪智慧的美育场域。
一、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音乐与德育融合教学的价值
(一)深化德育实效性,实现“以美育德”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优秀的音乐作品天然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道德内涵,德育教育在初中音乐课堂中可通过欣赏、聆听、演唱、演奏、创意实践等活动,引导学生自然而然地感受、理解各种道德情感与价值观念,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使德育教育不再是抽象的说教,而是内化于心的情感认同。这种“动之以情”的途径,比单纯的理论灌输更深刻、更持久。这种深刻的音乐与德育融合教学更容易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实现润物无声的教学实践与效果。同时音乐教学课堂可以创设特定的情感和道德情境。
例如,教师在歌曲《黄河颂》的欣赏教学中,结合歌曲创作背景,引导学生感悟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体会中华民族气概,讨论新时代如何传承黄河精神。从情感出发让学生感悟情感与音乐之间的联系,实现科学的德育知识学习与探究。引导学生参与音乐创意实践活动时,体验合作、责任、尊重、规则等道德要求,在实践中将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习惯。
(二)拓展美育内涵,实现“以德启美”
音乐不仅是形式美,更承载着精神内涵。将德育融入音乐教学,引导学生不仅关注音乐的旋律、节奏、和声等形式美,更要理解、评价和选择那些思想内容积极向上、弘扬真善美的优秀作品。这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品味和高尚的审美情操,使审美感知成为一种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的过程,让学生迅速向“五育”并举的美育教育靠拢,教师成为新时代的美育教育引路人。同时当学生理解音乐作品背后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和背后蕴含的人文德育内容时,学生的演唱、演奏或实践创编会更具情感深度和思想深度,使艺术表现不仅仅是技巧的展示,更是内在修养和人文情怀的表达,实现赋予艺术表现的深度灵魂。
(三)促进素养发展,实现“德美协同”
音乐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学习民族音乐、世界音乐,必然涉及对其产生背景、文化习俗、美育价值的理解,这种融合有助于学生增强文化自信,尊重文化多样性,自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成果,有效增强新一代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与意识。同时注重学生的责任担当与实践创新,通过组织多种音乐活动人人参与的形式。例如,举办“五四”文艺汇演、主题音乐会、“一二九”班级合唱比赛等多样化演出形式,使学生能深刻体会到个人在集体中的责任、担当、合作精神和服务意识。音乐创作和改编也鼓励创新思维和实践创编能力,而德育则引导这种创新服务于积极的社会价值。
(四)回应时代需求,实现“培育新人”
当前社会面临价值多元化的挑战,青少年需要强大的精神支柱和清晰的价值观导航,音乐与德育融合,能够有效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红色基因,增强民族认同感与文化自信。它有助于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备审美素养、人文情怀、道德情操、责任担当等关键品质。同时注重对学生人格与人文底蕴的培养,音乐能陶冶情操、舒缓压力、滋养心灵,结合德育教学从而引导学生通过音乐表达健康情感、调节情绪、培养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有助于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全人格。音乐中蕴含的丰富人文知识与德育的结合,共同积淀学生的人文底蕴,也能够有效丰富学生的知识素养,实现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
二、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音乐与德育融合教学的路径
在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音乐与德育的融合成为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塑造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音乐作为一门艺术学科,不仅承载着审美教育的功能,更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元素。
(一)创设音乐教育氛围,激发兴趣与情感共鸣
初中音乐教师可以通过设计音乐游戏化教学活动,如音乐接力游戏、分小组合作演(唱)奏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效培养团队协作和竞争意识。教师可以通过情感熏陶的方式,增强学生的音乐与德育融合实践,运用音乐作品的情感表达,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中的情感与价值观。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欣赏学唱歌剧《江姐》选曲《绣红旗》,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激发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与历史责任感。在教授歌曲《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时,引导学生感受人民军队勇往直前、无坚不摧的精神风貌及厚植爱国爱党情怀,把爱国主义精神转化为学习的动力,在新时代勇当重担,为国家的繁荣富强努力奋斗。
(二)挖掘教材德育元素,实现知识与价值统一
教师可以在备课过程中,深入挖掘音乐作品中的德育元素,如歌曲的历史背景、歌词的深刻寓意等,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巧妙的教学方法,将德育元素融入课堂教学,并拓展德育渗透的广度与深度,结合信息化资源,借助多媒体展示与音乐作品相关的视频、图片等,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与德育升华。例如,教师在教授《七子之歌 - 澳门》时,可以播放“澳门回归的影像”视频辅助理解《七子之歌》的深刻情感,介绍澳门回归的历史背景,培养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帮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作品的历史背景和情感内涵。
(三)结合生活实际,搭建德育实践平台
教师可以将音乐作品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音乐美、感受音乐美;组织学生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如运用齐唱、轮唱、重唱、领唱、合唱等多种演唱形式及乐器演奏、角色模仿扮演等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音乐美,思想美。例如,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学唱广西民歌《山歌好比春江水》时,可以运用齐唱、轮唱、领唱、合唱等多种演唱形式,让学生在实践表演中增强演唱表演能力,培养学生的集体团队协作精神,在合唱过程中,学生能学会倾听他人、协调自己声音,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让学生感受音乐美、景色美,有效培养学生热爱音乐的情感。
(四)教师示范引领,以身作则传递正能量
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教师以自身为表率,通过饱含深情的演唱、得体的行为举止等,感染学生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音乐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乐观主义精神。例如,在教授 2008 年北京奥运会主题歌曲《我和你》时,教师以深情的语调进行范唱,引导学生理解歌曲表达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和博爱胸怀。因此,在核心素养教育理念引领下,初中音乐与德育的深度融合,需通过系统性路径实现“五育”融合的协同效应,通过初中音乐与德育的融合,来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时代的发展,在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音乐与德育的融合,其核心价值在于通过“以美育德、以德启美”的路径,实现艺术教育与品德教育的相互滋养、相互促进。它极大地增强了德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深化了美育的文化内涵和精神高度,共同服务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和健全人格的塑造,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重要实践探索。因此,初中音乐与德育的融合本质是“以美唤醒品德自觉”,未来需进一步探索“家校社”协同机制,让德育在旋律中流淌,在歌声中铸魂。
参考文献:
[1] 刘小燕 . 立德树人观念下初中音乐德育教学策略 [J]. 亚太教育 ,2024(04):70-72.
[2] 林丽贞 . 五育融合视域下初中音乐课堂中德育的渗透 [J]. 亚太教育 ,2023(15):6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