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信息技术提升幼儿园一日活动有效性初探
董硕
苏州工业园区新加花园幼儿园
让信息技术贯穿于日常生活教学活动过程中,既是课改内容,也是适应信息时代的需求。一日生活活动中,教师应抓住教育契机,大力开展信息技术与活动的有机整合,发挥信息技术直观鲜活、交互性强、资源丰富等作用,拓宽教育教学的形式和途径,让一日生活活动迸发出新活力,实现“玩中学、做中学”,使幼儿在愉快体验中实现其全面和谐的发展。
一、用好信息技术,助力主题活动开展
(一)创设情境,激发幼儿主动思考
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生成感染力的学习环境,是深化主题教育活动开展的有效途径,也能促进幼儿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新时代的新任幼儿教师要积极学习信息技术应用,切实联系教学实际,巧妙、创造性地运用各类信息技术手段,提升教学现场的生动性,促进自身专业素质持续发展。
比如,在组织“一起来认识春天”的主题活动时,教师可通过多媒体再现春季自然景象,让幼儿在动态图象、音视频有机结合的环境中观察植物生长、虫子苏醒等生命活动过程,感知季节的变迁和生命的生长变化。通过动画呈现出花开、鸟鸣等春天的特征,幼儿既能直观感受大自然的周期性变化,同时还能产生探究自然奥秘的欲望和热爱自然的感情,在情景化体验中产生探索的愿望和审美情趣。
(二)呈现案例,加深情感体验与认知
信息技术以真实可感的影像替代单纯语言叙述,特别适合表现那些超出幼儿日常经验、不易口头描述的内容,能够使幼儿在愉悦的氛围中专注观看、积极反应和自由表达。
例如,教师结合“传统节日文化”主题,以信息技术整合和梳理与传统节日有关的民俗活动、传统美食、文化故事等内容,编排成简短、生动的微视频,组织幼儿观看。比如,“端午节”的赛龙舟、包粽子、佩香囊等场景,“中秋节”的月圆、赏灯、吃月饼等画面,这些直观、丰满、有文化代表性的视觉实例,不仅使幼儿形成对传统文化的初步印象,也丰富了幼儿对传统节日的多元认识,再通过正面的情感体验,达成对民族文化认同、喜爱的教育效果,达到寓教于乐、润物无声的教育目的。
二、巧用信息技术,改善区域活动质态
(一)营造氛围,激发活动兴趣
直观体验直接影响着幼儿对区域活动的兴趣与知识接受程度,而信息技术具备多媒体、多感官刺激的特点,通过运用多媒体课件能同步激活视听甚至是触觉系统,使幼儿获得有活力的、参与式的体验情境,促使幼儿产生积极参与并不断进行研究与探索的主动性。如科学发现区教师可选用虚拟模仿自然界的现象如“森林生态系统”或“海底”等主题的电脑课件让幼儿通过虚拟自然界去学习感知动植物以及探究自然规律,从而唤起幼儿对现实自然操作的兴趣和行为体验的延伸,使他们在“虚”的基础上唤起“实”的生成。
(二)增强互动,提升活动实效
在传统区域活动中,材料和指导是比较静态的、单向的,信息技术使得活动过程趋向动态化和互动化,教师可以在电子白板、平板设备上呈现制作步骤和动态的示范,或者保存幼儿操作视频、过程视频以备回顾反思,这有助于提高活动的反馈性和生成性。如在建构区中,幼儿先通过建筑模型 APP 熟悉拼搭过程,然后以实物积木制作,过程中如果出现难点,还可以观看三维动画图示。信息技术的“可逆转、可复用、可演示”特点支持幼儿错误试误,可以有效提升区域活动实效。
三、用活信息技术,优化学科活动开展
(一)创设情境,引导主动参与
良好的情境是让幼儿“提神凝意”的重要条件,而信息技术能够让学科知识嵌入叙事、游戏或模拟环境,从而实现“无痕学习”。如在开展美术区域活动“春天的花园”时,先请幼儿欣赏一段动态绘画视频,即花朵由蓓蕾到开放的过程,并附上温柔的背景音乐及语音表达,接着引导幼儿用绘画、黏土、拼贴等多种材料,以自己的意向来表现心中的春花。信息技术构建的情境能够引领幼儿的创作,扩展幼儿审美的想象空间和表达能力,这为幼儿的成长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二)借助技术突破,实现教育深化
运用信息技术能达到的视听与交互方式,通常是传统教学手段所不能取代的。如在讲解色块混合的知识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交互式的动画小精灵演示“色彩小精灵”的碰撞与演变,黄色小精灵与蓝色小精灵相撞慢慢变成绿色,红色小精灵和黄色小精灵碰撞后变成橙色。幼儿可以通过触摸屏当场调色、拉拖组合,在操作中感受色彩的规律变化。基于技术的问题情境设置能增强活动的趣味性,能够改变“教师讲、儿童听”、“模仿教师的操作模式”的模式,实现“教”向“学”、“被动”向“主动”的教学,提高学科活动的质量。
四、用准信息技术, 促进养成教育优化
( 一) 聚焦日常规范,渗透正向引导
幼儿期是习得各种行为的关键阶段,信息化可以使难以想象或较为抽象的行为规范形象化、具体化,用幼儿能够接受、理解的方式呈现出来。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习得过程中,例如在健康习惯培养上,可围绕幼儿与自身健康行为相关的环节,设计交互式健康课堂,利用“勤洗手的小卫士”等交互性健康教学游戏,引导幼儿在平板电脑上完成洗手各步:开水龙头→揉搓肥皂→搓洗双手→水龙头冲清水→关水龙头 $$ 用纸巾擦手。系统会对幼儿每个步骤进行判断并做出反应,若完成每个步骤正确,则奖励卡通人物形象。若发现步骤不完整,则引导幼儿补做,同时对幼儿给予肯定。把幼儿置于体验场景中,加深幼儿良好习惯习得正确的行为模式,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形成。
( 二) 家园协同共育,延伸教育效能
数字化的及时化和互动性,使得家园共育能够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幼儿园教师能通过家园共育的网络平台建立幼儿良好习惯养成的电子档案,详细记录幼儿习惯养成状况等,通过平台及时上传幼儿不良习惯的录拍视频片段、图片等文字信息,共享给幼儿的家长。如,在培养幼儿自理能力方面,老师能录制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自己整理玩具的视频片段分享给家长,并将具体的家庭培养方法通过微信的形式推送给家长,让幼儿在幼儿园努力培养良好的习惯,在家长的助力下,一同在家中培养。反之亦然。幼儿园教师则通过微信平台举办线上的定期育儿探讨会,对某一具体习惯的养成进行研究分析,寻找有效的策略,从而提升家园共育的层次和深度。
五、结束语
幼儿园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恰当地利用信息技术,可以为促进幼儿养成教育全过程、全方位提供有力支撑。教师需处理好技术使用的恰当与适时,切忌为技术而技术的简单化、形式化,让信息技术真正服务于促进幼儿行为习惯、习惯行为的养成,用信息技术推动教育更好实现技术与教育的高度融合,从而构建基于教育和促进幼儿教育发展的更加科学、高效的教育新生态,让幼儿在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育环境和氛围中健康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 焦媛 . 幼儿园周计划与一日活动计划的整合性设计探索 [J]. 当代家庭教育 , 2025,(07): 69-71.
[2] 冯炜钰. 运用信息技术提升幼儿园一日活动有效性的实践研究[J].智力 , 2024,(27): 9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