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数字经济视域下职业教育赋能益阳实体经济转型的协同路径研究

作者

赖志刚

益阳职业技术学院 413000

一、引言: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的职业教育使命

(一)区域经济转型的现实诉求

当前,益阳作为中部地区重要的制造业基地,正面临传统产业升级与新兴数字产业培育的双重任务。据统计,2024 年益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数字化转型覆盖率不足 35% ,高端数字技能人才缺口达 2.3 万人,尤其在大数据分析、工业互联网应用等领域供需矛盾突出。这种结构性失衡不仅制约产业升级进程,更凸显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的紧迫性。

(二)职业教育的功能定位

职业教育作为与区域经济联系最紧密的教育类型,其人才培养方向与产业需求的契合度直接影响转型成效。德国“职业教育 4.0”计划通过税收减免政策激励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美国微软与职业院校合作将真实项目嵌入课程,这些实践表明:职业教育通过知识传递、技能培养与创新孵化三重机制,可成为实体经济数字化转型的“助推器”。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与学术价值

(一)研究现状梳理

国外研究起步较早,聚焦于政策引导与教学模式创新。如德国通过建设虚拟仿真实验室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美国则借助数字化技术推动校企合作项目化,使学生毕业后能快速适应企业数字化岗位需求。国内研究在“新基建”战略推动下,更多关注转型路径与挑战应对,提出整合数字资源、搭建共享平台等策略,并针对技术更新成本高的问题,建议建立校企共担的技术更新专项基金。

(二)本研究的创新突破

与现有研究相比,本研究具有三方面特色:一是立足益阳地域特色,聚焦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支柱产业的数字化需求,打破传统研究的普适性框架;二是提出“需求导向的精准对接”模式,根据不同产业特点制定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三是构建“政策 - 技术 - 教育”三维赋能模型,突破单一维度的研究局限。

三、益阳职业教育赋能实体经济的现实基础与困境

(一)发展优势分析

1. 产业基础支撑:益阳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聚集了艾华集团、口味王等数字化转型示范企业,为职业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实践场景。

2. 职教资源积淀:以为代表的院校群,开设了大数据技术、工业机器人等专业,近三年累计培养数字技能人才 4800 余人。

3. 政策环境优化:益阳市政府出台《数字经济发展规划(2024-2030)》,明确提出“职业教育与产业转型协同推进”的政策导向。

(二)突出矛盾剖析

1. 专业设置滞后性:现有专业中,传统工科占比达 62% ,而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专业覆盖率不足 15% ,与产业数字化需求脱节。

2. 产教融合浅层化:校企合作多停留在实习就业层面,深度参与课程开发、技术研发的企业仅占 12% ,尚未形成“人才共育、成果共享”的良性机制。

3. 师资结构失衡:具备数字化企业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占比仅 28% ,导致教学内容与产业前沿技术脱节。

四、职业教育赋能实体经济数字化转型的实施路径

(一)动态优化专业生态体系

1. 建立产业需求预警机制:联合行业协会成立“数字化人才需求预测中心”,每季度发布重点产业技能需求白皮书,指导院校调整专业布局。例如,针对益阳船舶制造产业的智能化改造需求,可增设“智能焊接技术”“船舶物联网应用”等专业方向。

2. 构建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实行“专业红黄牌”制度,对连续两年就业率低于 70% 的传统专业缩减招生,对大数据技术等紧缺专业给予招生指标倾斜。

(二)创新数字化教学模式改革

1. 推行“虚实融合”教学:建设工业机器人虚拟仿真实验室、跨境电商在线实训平台,通过“线上理论学习 + 线下技能实训”的混合模式,提升学生数字化操作能力。美国微软与职业院校的项目化教学经验表明,这种模式可使学生就业适应期缩短 40% 以上。

2. 开发“数字素养”核心课程:在各专业中嵌入 Python 编程、数据可视化等通用课程,同时开设“工业互联网应用”“数字孪生技术”等特色课程,构建“基础 + 专业 + 前沿”的课程体系。

(三)深化产教融合协同机制

1. 打造“产业学院”实体平台:联合本地龙头企业共建“装备制造数字转型学院”“电子信息产业学院”,由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课程标准。例如,可借鉴德国“双元制”经验,将企业的数字化改造项目转化为教学案例,实现“教学 - 实践 - 研发”一体化。

2. 建立技术创新共同体:鼓励院校教师与企业技术骨干组成联合攻关团队,针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中的技术难题开展协同研发。如可与本地 PCB 企业合作,开发电路板智能检测系统,既解决企业技术瓶颈,又为师生提供实践平台。

(四)强化政策与资源保障

1. 完善激励扶持政策:建议政府设立“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专项基金”,对开展深度校企合作的企业给予税收减免(参考德国模式),对参与技术研发的院校教师给予科研积分奖励。

2. 构建多元投入机制:建立“政府引导、企业参与、院校主体”的投入模式,例如通过 PPP 模式建设共享型数字化实训基地,降低中小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成本。

五、实施保障与预期成效

(一)组织与制度保障

成立由市政府分管领导牵头的“职业教育赋能实体经济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季度调度、年度考核”机制,将产教融合成效纳入区县政府政绩考核指标。同时,制定《益阳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办法》,明确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中的权利与义务。

(二)预期效益分析

1. 经济效益:预计到 2026 年,可培养各类数字化技能人才 1.2 万人,推动 30% 以上规模企业完成数字化转型,带动相关产业年产值增长 15% 以上。

2. 社会效益:职业院校毕业生本地就业率可提升至 60% ,缓解“用工难”与“就业难”的结构性矛盾,同时促进区域产业结构优化与就业质量提升。

六、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通过对益阳地区的实证分析,揭示了职业教育赋能实体经济数字化转型的可行路径:即通过“专业 - 课程 - 产教 - 政策”四维联动,构建适应数字经济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未来研究可进一步聚焦数字化人才评价标准、跨区域产教融合模式等议题,为全国同类地区提供更具普适性的经验参考。

参考文献:

[1] 米靖 . 现代职业教育支撑我国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路径研究 [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20,(28):18-28.

[2] 周稽裘 . 现代职业教育崛起进程若干特色的回顾和启示 [J]. 职教发展研究 ,2019,(03):1-7.DOI:10.19796/j.cnki.2096-6555.2019.03.001.

[3] 傅常红 . 抓住新机遇推动现代职业教育发展 [J]. 现代职业教育 ,2016,(29):32.

[4] 苏华 . 加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推动我国实体经济健康发展 [J]. 经济界 ,2012,(04):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