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的实践路径
李冠杉 张红
沈阳大学
一、加强顶层设计,构建历史赓续与学段耦合的一体化育人体系。
红色文化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路径,基于系统论与认知发展理论构建跨学段教 育共同体,能实现红色文化育人的连贯性与实效性。辽宁“六地 ”作为伟大精神的物质载 体与历史见证,将其资源融入思政课,推动历史场域向意识形态的价值传导,促进历史叙 事与学段目标耦合,形成贯通性育人链条。
依据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实施学段精准教育:小学阶段(7-12 岁)通过“抗美援朝出 征地 ”等情境化实践培育情感认同;初中阶段( 13-15 岁)以精神传承专题教学引导发现“忠诚、勇毅、奉献 ”的价值共性;高中阶段( 16-18 岁)借“工业奠基地转型调研”强 化思辨能力;大学阶段(19 岁以上)开展“红色文化与新时代使命”跨学科研究实现理论 升华。这一“认知—理解—认同—践行 ”的螺旋链条,遵循“感性到理性 ”的认知规律,体现了历史、理论与实践逻辑的辩证统一 [1]。
教育行政部门须统筹制定学段衔接方案,明确目标梯度、内容重点与评价标准,建立跨学段协同机制,通过系统化资源调配与动态优化,形成“小学播种子、初中育根脉、高中夯根基、大学结硕果 ”的渐进式育人格局,确保教育共同体理论深度与实践效能的统一[2]。
二、范式化教学创新,驱动红色文化教育实现深度变革。
在建构主义与情境认知理论指导下,“理论讲授—实践体验—数字赋能 ”立体化教学 模式以辽宁“六地”红色资源为载体。知识传授层面,遵循“具体到抽象”规律,通过案例教学将“国歌素材地”“工业奠基地”等资源转化为教学模块,如解析《义勇军进行曲》历史语境中的政治符号,以鞍钢宪法实践阐释社会主义劳动伦理建构逻辑,实现红色文化价值具象化与深层认知。
在情感体验依托场馆情境下,在抗美援朝纪念馆开展烈士家书阅读、战地通讯模拟等现场教学,于雷锋纪念馆组织日记研读与情景剧演绎,构建具身化认知场域,以沉浸式体验推动历史精神向情感认同转化。
数字赋能方面,借助“辽宁‘六地’VR 体验馆”还原历史现场,搭建红色文化大数据平台整合资源,通过 AI 技术实现学习轨迹分析与个性化推送,以“互动—体验—探究 ”模式推动传统资源向现代教学形态转型。通过“ 目标—内容—方法—评价 ”闭环体系,保障红色教育理论深度与实践效度在动态优化中统一。
三、结构性师资赋能,促进教师角色的升级发展。
教育行政部门以舒尔曼(PCK)理论为指引,构建教师“文化理解—课程转化—教学 实施 ”三维能力体系,推动其向文化认同建构者转型。文化理解能力是根基,教师需深悟 辽宁“六地 ”精神谱系。通过省级红色研修基地,联合党校、高校马院开发专题课,组织 重走抗联路线、考察工业博物馆等沉浸式研学,实现对抗战、抗美援朝等精神的具身化理 解与理论升华。
课程转化能力是桥梁,要将红色精神转化为适配学段的教学载体。依托区域教研共同 体建设“大中小学红色教育案例库 ”,设计“ 同一主题、差异化表达 ”方案, 小学用故事 化情境共情,初中以行为导向引导价值判断,高中借史料辨析深化历史思维,大学凭理论批判建构。鼓励教师主导校本课程开发,如指导学生创作工业转型微视频,提升资源创生能力。
教学实施能力是落点,需构建“实践—反思—创新 ”闭环。设立省级“红色教学创新 工作室 ”,通过名师引领开展同课异构、行动研究,创新议题式教学等方法;举办教学竞 赛与课例展评强化反思性实践;开发虚拟场馆平台提供技术支持。行政部门配套研修学分认证、跨学段激励机制及评价标准,推动教师从文化认知迈向文化自觉,为红色文化教育共同体筑牢人才根基。
四、多元协同育人,建构四位一体涵育生态。
红色文化传承是多元协同的系统性工程,需基于社会资本与协同治理理论,整合“政校社家”资源,构建立体化教育生态。政府发挥统筹引领作用,联合宣传、文旅等部门搭建资源共享平台,将纪念馆、工业遗址等转化为校本课程素材,并制定教育基地认证标准与资源配送机制,实现资源下沉,奠定制度与资源基础。
学校与社会协同拓展实践育人场域。社区开展“红色经典进社区 ”等双向赋能活动;企业作为“工业奠基地 ”与学校共建劳动教育基地,以多样联动将红色文化融入社会实践。家庭教育则将红色文化纳入德育体系,通过亲子共学、红色观影等活动,配合“家庭红色 文化教育指南 ”,将红色基因培育融入日常生活,提供持久动力。
大众传媒借助短视频、网络直播等载体打造“云端红色课堂 ”,在抖音、B站等平台 构建传播矩阵,利用新媒体交互性扩大红色文化传播范围。政府统筹、校社联动、家庭筑 基、传媒赋能有机衔接,形成“全员、全域、全程 ”立体化传承格局,实现红色文化从资源整合到价值转化的系统性育人效能,推动全社会共同参与红色文化传承 [3]。
辽宁“六地 ”红色文化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融合实践,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地域创造性运用。通过历史场域教育诠释党的领导本质,实现真理向信仰转化,在文化认同闭环中升华地域资源为精神动能。深化“ 以文化人 ”规律认知,形成的“辽宁范式 ”为全国提供借鉴经验,为培育时代新人筑牢文化根基。
参考文献:
[1] 曹小丽 , 任祥伟 . 行为规范教育的阶段性及其有效性策略——基于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 论 [J]. 西藏教育 ,2023,(07):48-51.
[2] 尹笠郢 , 张群 . 基于“在地化”红色资源的小学生德育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以F 小学“黑土地上的红孩子”活动课程为例 [J]. 现代中小学教育 ,2025,41(02):18-21.
[3] 张弘. 红色资源融入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的价值意蕴及路径探寻[J]. 中国德育 ,2025,(08):5-9.
作者简介:
李冠杉(2001.07—)男,辽宁营口人,沈阳市大东区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
张红(1968.03—)女,硕士生导师,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中共党史。
保留课题
课题名称:沈阳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全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创新研究”
课题编号:SY20240207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