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食品原料在低糖食品中的尝试应用与前景
张怡 盛曦妍 刘芸芊
集美大学 福建省厦门市 361000
引言
全球范围内过量糖摄入引发的肥胖、糖尿病等健康问题日益突出,推动消费者对低糖、无糖食品的需求快速增长。传统减糖策略常伴随口感劣化、质构改变等挑战,亟需有效的技术支撑。新食品原料凭借其独特的理化性质和潜在健康功效,为突破低糖食品开发瓶颈提供了全新视角。新食品原料是指在我国无传统食用习惯,经国家主管部门安全性评估并批准允许使用的物质。其在低糖食品领域的价值正被深入挖掘。
1 新食品原料在低糖食品中的尝试应用
1.1 新型甜味剂的替代应用
以赤藓糖醇、甜菊糖苷、罗汉果甜苷、阿洛酮糖等为代表的高倍天然 / 天然来源甜味剂是新食品原料在低糖领域的主力军。赤藓糖醇凭借接近蔗糖的口感、零热量、不影响血糖等特性,广泛应用于饮料、糖果、烘焙食品中实现大幅减糖。甜菊糖苷和罗汉果甜苷则以其高甜度、植物来源的优势,常与风味修饰成分复配,用于克服后苦味,成功应用于酸奶、冰淇淋等产品。阿洛酮糖因具有美拉德反应能力和类似蔗糖的体积及口感,被视为理想蔗糖替代物,在烘焙、巧克力中展现应用潜力。这些甜味剂通过科学复配与加工工艺优化,可模拟蔗糖的综合感官体验。
1.2 膳食纤维的功能化填充
菊粉、低聚果糖、抗性糊精、聚葡萄糖等水溶性膳食纤维类新食品原料,因其具备增稠、保湿、增加体积等特性,常作为功能性填充剂应用于低糖食品。在烘焙产品中,它们可部分替代面粉和糖,减少总体碳水化合物的含量;在低糖果酱、乳制品中,它们能有效改善因减糖造成的质地稀薄、口感单薄问题。更重要的是,此类原料可被肠道菌群发酵产生短链脂肪酸,具有改善肠道微生态、促进矿物质吸收、增强饱腹感等附加健康价值,契合低糖食品的健康定位。
1.3 功能性糖醇类的协同应用
除赤藓糖醇外,其他糖醇如麦芽糖醇、异麦芽酮糖醇、木糖醇等也是重要的新食品原料。它们在特定食品体系中表现更优。麦芽糖醇甜度温和,结晶性与蔗糖相似,耐热性好,常与高倍甜味剂复配用于硬糖、口香糖;异麦芽酮糖醇口感清爽,吸湿性低,适用于需要颗粒感和保存稳定性的产品如压片糖果。木糖醇具有清凉感和抑菌特性,在特定口味的无糖糖果、牙膏中优势明显。根据产品特性和工艺需求选择合适的糖醇进行协同,可优化低糖食品的感官质量和保质期。
1.4 菊芋粉等低升糖指数原料的结构性替代
菊芋粉作为典型新食品原料,凭借其高菊粉含量及低升糖指数特性,在面点、谷物制品等固态低糖食品中实现结构性替代。其在面团体系中可部分替代小麦粉,通过菊粉形成的凝胶网络改善因去除蔗糖造成的蓬松度下降、质地松散问题。菊芋粉吸水性强,有助于延长烘焙产品货架期;其天然甜度温和,减少外部甜味剂添加量。此外,菊芋粉在低糖能量棒、谷物棒中的应用也逐渐增多,既能维持产品成型性与咀嚼感,又能提供益生元膳食纤维,契合清洁标签趋势。
1.5 酵母提取物的风味强化应用
在减糖食品中糖分降低常伴随风味损失,酵母提取物作为一种安全的新食品原料,富含天然呈味核苷酸、氨基酸及小分子肽,可作为风味增强剂用于特定低糖食品体系。其在低糖肉制品、低糖果汁饮料、减糖汤料中表现突出,能有效弥补因蔗糖缺失导致的风味单薄问题,尤其能增强产品醇厚感与饱满度。酵母提取物的热稳定性较好,适用于高温加工工艺;其天然来源属性符合消费者对清洁配方的期待。通过科学复配,可在不增加糖分的前提下提升低糖食品的整体风味轮廓,破解减糖带来的味觉平衡难题。
2 新食品原料在低糖食品中的应用前景
2.1 精准营养与个性化健康的驱动
现代营养学正迈向个性化精准营养时代。新食品原料多样化的生理功能特性使其在定制化低糖食品开发中潜力巨大。针对特定人群如糖耐量异常者、肥胖人群、代谢综合征患者,可筛选具有特定功能指向的新原料进行组合应用。结合具有显著改善胰岛素敏感性或调节食欲信号的原料开发特定功能性低糖代餐;利用益生元类纤维调控特定肥胖人群的肠道菌群。大数据分析有助于实现原料、工艺与健康效应的精准匹配。
2.2 综合感官与质构的协同优化
未来低糖食品研发需要超越单一的甜味模拟,实现口感、香气、质构等多维感官属性的平衡再造。这要求对新食品原料的理解从单一功能拓展到对食品体系物理性质的协同影响。运用新原料构建新型结构化体系是一个重要方向,利用特定亲水胶体或蛋白质稳定高倍甜味剂的味感,利用不同糖醇与纤维组合精细调控低糖冰淇淋的熔融特性与冰晶结构,或运用美拉德反应优化低糖烘焙物的色泽风味。多学科交叉研究是提升低糖食品整体感官品质的关键。
2.3 法规完善与标准化建设的保障
新食品原料安全有效的应用离不开清晰、科学的法规框架和标准体系的支撑。随着原料种类增加和应用场景拓宽,需持续完善对新原料在低糖食品中的使用范围、最大添加量、标签标识等的细化规范。建立与新原料特性相匹配的功能性评价方法学体系尤为重要,这为产品健康声明的科学支撑奠定基础。推动行业内针对新原料关键应用技术形成指南或标准,可促进行业规范化发展和技术共享。
结束语
总之,新食品原料以其创新性、功能性和相对安全性,正在深刻影响低糖食品的设计理念和技术路径。随着精准营养需求的崛起、感官科学与食品物性研究的深入,以及法规标准体系的日益健全,新食品原料在低糖食品领域的应用将更加科学化、精细化和个性化。这不仅将满足消费者对健康美味兼具食品的追求,也将有力地推动食品产业向更加绿色、健康、可持续的方向加速转型。持续加强基础研究与应用创新的融合,是新食品原料赋能低糖食品未来发展的关键路径。
参考文献:
[1] 龙伽雯 , 李跃辉 . 新食品原料的审批及应用现状研究 [J].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25,51(08):394-404.
[2] 韩思悦 . 市售无糖食品的营养标签规范度及营养状况研究 [D]. 蚌埠医学院 ,2023.
[3] 宋 诗 清 , 冯 涛 . 现 代 食 品 调 香 与 调 味 [M]. 化 学 工 业 出 版社 :20210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