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视域下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创新发展路径探析
高燕 陈梦婷
湖北民族大学 445000
一、引言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孕育了丰富多彩、独具神韵的传统音乐文化。从古琴的幽远宁静,到昆曲的婉转流丽,再到各地戏曲与民歌的千姿百态,这些音乐不仅是技艺的结晶,更是民族精神、审美情趣和历史文脉的生动体现。在当前我们大力倡导增强文化自信的社会语境下,重新审视并珍视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其意义显得尤为重要。然而,我们也不得不面对一个严峻的现实: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浪潮冲击下,传统音乐的生存空间正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面临着受众流失、传承乏人等一系列困境。如何让这些古老的音韵穿越历史的尘埃,与当代人的心灵产生共鸣?这已经不再是一个单纯的保护问题,而是一个关乎如何激活其内在生命力,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时代命题。本文拟就此展开探讨,分析其传承困境,挖掘其时代价值,并尝试勾勒出一条兼顾传承与创新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二、传统音乐传承的现实困境与时代价值
尽管传统音乐的重要性已成共识,但其在现实层面的传承状况却不容乐观,这与其深远的时代价值形成了鲜明对比。
(一)传承链条的断裂风险
传统音乐,尤其是那些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乐种,其传承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口传心授”的师徒模式。然而,随着老一辈传承人的相继离世,而年轻一代的学艺者寥寥,这条维系着文化命脉的链条显得异常脆弱。许多宝贵的曲目、独特的演奏技法甚至整个乐种,都可能因为后继无人而濒临失传。这种传承危机,是当前我们必须正视的首要难题。
(二)生存空间的挤压与受众流失
在现代社会,大众的文化消费选择空前丰富,流行音乐、影视娱乐等占据了主导地位。相比之下,节奏舒缓、意蕴深沉的传统音乐似乎与当下的快节奏生活有些“格格不入”,常常被贴上“过时”、“小众”的标签。演出市场的萎缩、媒体关注度的不足,以及年轻受众的普遍疏离,共同挤压着传统音乐的生存空间,使其逐渐淡出大众视野。
(三)文化身份认同与自信构建的基石
尽管面临困境,传统音乐的价值却愈发凸显。它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我们文化身份的听觉标识。当熟悉的旋律响起,它能唤醒深藏于血脉中的文化记忆,是凝聚民族情感、建立文化认同的有力纽带。因此,在强调文化自信的今天,复兴传统音乐,就是找回我们自己的“声音”,是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的重要一环。它的传承与发展,关乎文化根脉的延续,是构建民族文化自信的坚实基础。
三、传统音乐创新发展的多元路径探索
要破解传承困境,就不能仅仅停留在被动的“保护”上,而必须主动出击,以创新的思维和手段为其注入新的时代活力。
(一)教育体系的融入与普及
传承的根本在于人,而人的培养始于教育。将传统音乐系统性地融入国民教育体系,是打破传承壁垒的关键一步。这不仅指在专业的音乐院校加强相关课程,更重要的是在中小学的美育教育中,增加传统音乐的欣赏与体验内容,让孩子们从小就能接触、了解并喜爱上本民族的音乐。通过开发趣味性的教材、举办校园音乐会等形式,可以有效地在青少年心中播下传统音乐的种子。
(二)媒介融合与数字化传播
在数字时代,酒香也怕巷子深。我们必须善用现代传媒的力量,为传统音乐“代言”。一方面,可以通过建立数字化音视频资源库,对濒危乐种进行抢救性记录和永久保存。另一方面,更要利用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在线直播等新渠道,以更时尚、更亲民的方式进行包装和推广。一个精心制作的古琴演奏短视频,其传播效果可能远超一场小范围的线下音乐会,这就是媒介融合的魅力所在。
(三) 跨界融合与当代语境的再创造
要让传统音乐真正“活”在当下,就需要让它与当代文化生活产生关联。鼓励传统音乐与流行音乐、电影、电视剧、动漫、游戏等领域进行跨界合作,是一种极为有效的途径。当传统戏腔与电子音乐碰撞出火花,当古老的民歌旋律成为热门影视剧的配乐,传统音乐便在一种新的语境下获得了重生,并成功吸引了原本可能永远不会接触它的年轻受众。这种融合不是简单的嫁接,而是一种基于深刻理解的再创造。
四、守正与创新的平衡: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传承生态
在探索创新的道路上,如何处理好“守正”与“创新”的关系,是决定传统音乐未来走向的核心问题。
(一)坚守“本真性”的传承原则
创新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任何形式的创新都必须建立在对传统音乐文化内涵、艺术精髓和审美规范的尊重之上。我们需要警惕那种为了迎合市场而进行的庸俗化、表面化的改造。传承的“正”,就是要守住其核心的文化精神与独特的艺术风格,这是保证其不失其本、行稳致远的根基。
(二)鼓励“活态化”的创新实践
所谓“活态化”,是指让传统音乐回归到民众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一种可感、可用、可参与的文化实践。这需要我们不仅要传承经典的曲目,更要鼓励基于传统元素的新作品创作。同时,恢复和创造新的应用场景,如在传统节日、社区活动、旅游体验中融入传统音乐表演,让它不再是束之高阁的“古董”,而是流淌在生活中的生动旋律。
(三)政策扶持与社会参与的协同机制
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政府层面应加大政策与资金扶持力度,完善对传承人的保障与激励机制。同时,也要积极引导企业、社会团体和广大民众参与进来,通过设立专项基金、举办音乐节、组织志愿者活动等方式,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民众共享的良性发展生态。
结束语:
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创新,是一场过去与未来的对话。它要求我们既要有回望历史的虔诚,也要有面向未来的勇气。在文化自信的大旗下,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条件、也更有责任去守护好、发展好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通过在教育、传播、跨界融合等方面的积极探索,并始终把握好守正与创新的内在平衡,我们有理由相信,古老的中华乐韵必将在新时代奏响更加恢弘、更加动人的华彩乐章。
【参考文献】
[1] 项阳 . 论中国传统音乐的“守正创新”[J]. 中国音乐 ,2020(02):16-24.
[2] 洛秦 . 我们如何传承传统音乐——思想、观念、方法 [J]. 音乐艺术 ( 上海音乐学院学报 ),2019(02):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