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重叠影响阈理论的家校社中国路径研究借鉴美日的实践经验
周兴宇
长沙县第一中学圣和学校
学校是传承文化、培养人才的主要平台,家庭是人成长、生存的首要基地,社会是人谋生发展、相互交往的基本环境。通过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多方面汇集合力,为青少年共同营造健康成长环境。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是践行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和全员全程全方位“三全育人”相结合的最佳实现方式。
一、重叠影响阈理论内涵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爱普斯坦教授等提出了建立家庭与学校伙伴关系的重叠影响阈理论,认为要在学校、社区与家庭之间发展一种新型的伙伴关系,以改善学校的教育实践和学校的气氛,增强父母的技能和领导能力,密切父母与学校及社区中其他人的关系,有助于学生在学校里和未来的生活中取得成功。重叠影响阈理论主张家庭、学校、个体与其他社会组织对学生的发展与教育的影响力是重叠的。[1]
二、美国和日本的家校社实践经验
(一)美国基于重叠影响阈理论的家校社实践
爱普斯坦根据重叠影响阈理论,归纳学校协助家庭和社区参与关怀学生的途径与框架模式,发展了以“关怀”为主题的实践模式。[2]
1.支持家庭教育。帮助家庭了解儿童和青少年的发展,以利于学生在每一个年龄阶段和不同年级的学习;帮助学校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文化和对孩子的期望。学校通过开展各种项目和活动帮助家长学习必要的养育知识和技能,通过工作坊的形式对家长进行培训。
2.拓宽沟通渠道。通过各种有效的方式,就学校的课程计划及学生的学业进展情况与家长进行沟通。通过学校、家庭、学生和社区之间的双向、三向以及多向的交流渠道,学校将其开展的各种项目和学生的在校情况以有效的方式及时告知家长。
3.开展家长志愿者服务。吸收更多家庭作为志愿者参与学校日常活动和课堂教学,其协助对象包括学校的管理者、教师、学生和家长。具体的志愿活动有多种形式,
(二)日本家校社的实践经验
日本通过制定法律确保家校社的合作教育。2000 年,日本文部省在《关于学校教育法施行规则等的部分修订》中导人“学校评议员制度”,首次将家长和社区居民参与学校管理的权利法制化。而《地方公务员法》规定,评议员的身份是学校临时教师,学校要按相关规定支付其报酬。2004 年,日本国会修改的《关于地方教育行政的组织及运营法》中导人“学校运营协议会制度”,此法规定学生家长和社区居民可成为学校管理运营协议会的委员,参与学校运营协议会的工作。通过社区学校协议会这一协调主体功能作用的发挥,日本家庭、学校与社区的教育功能得到充分激活,合作教育的模式更加多样化,家庭和社区成员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校教育实施和管理过程中,对于学校教育质量的提升、全社会教育氛围的营造以及学生个体的社会化教育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3]
三、家校社的中国路径
(一)政府层面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四十五条,国家机关、军队、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和个人,应当依法为儿童、少年、青年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首先,建议立法机构把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进行细化,让家校社建设有法可依。其次,政府作为教育公共物品的主要提供者、家校社协同教育行动的发起者,应扮演主导角色,整合资源与平衡责任,引导家校社协同教育行动的发展方向始终是为了向公众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
(二)社会层面
社会教育通过营造有利于个体健康成长的社会氛围,构建社会实践平台,引领未成年人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同时也配合学校和家庭教育,并为之提供良好的服务。在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中,社会教育所扮演的是“平台”和“依托”角色。[4] 社区是与学校教育联系最为紧密的外部环境,不仅是学校外部教育资源的提供者,也是学校教育发展的主要受益者。社区参与了学校外部教育资源的供给过程,理应对自己的供给行为负责,此外,学校合作教育的发展,有助于培养促进社区建设的优秀的人才,作为合作教育结果的受益者,也应与其他主体共同承担责任。
(三)学校层面
学校是公共教育的核心,在家校社合作教育中发挥主体作用。学校教育要真正践行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而不是仅仅“智”的教育,并以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三全育人”理念引导社会和家庭融入青少年的德智体美劳的教育中。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志勇认为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链接是最密切的,学校教育可以起到引导作用,让家庭教育更符合规律,更好地配合学校发挥自己的作用。
(四)家庭层面
家庭教育则是最基本的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和起点,是教育之源。任何一个教育对象,在走进学校和面临社会之前已经在家庭打下了教育基础,家庭教育给了个体最重要、最基本的衣食住行的技能和知识,养成了他们最基本的生活习惯、语言和言语沟通本领,培养了他们对生活、对他人的情感以及人格等最基本品质[4]。
综上所述,基于重叠影响阈理论的家校社中国路径研究 -- 借鉴美日的实践经验,探索出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结合点,建立了与家长沟通的长效制度,形成了家庭、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最大合力,使家长提高了对家庭教育重要作用的认识,更好的理解和配合老师做好孩子的思想品德及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等工作。
参考文献:
[1] 马赵阳 . 当前美国中小学家校社合作初步研究 [D].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2013.
[2]Epstein.J.L. School / family / community partnerships : Caring for the children we share[M].Phi Delta Kappan,1995,76(9) : 701—712
[3] 杨民,苏丽萍 . 日本小学家校合作的研究及启示 [J]. 教育科学,2013年 12 月 .
[4] 杨雄、刘承:《关于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教育合作的思考》,载《社会科学》2013 年第1 期.
作者简介:周兴宇,男,1994 年11 月生,汉族,中共党员,湖南省长沙县,小学二级教师,研究方向:(艺术教育)美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