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动态均衡视角下小学体育性别差异化教学策略

作者

尹恒

重庆市长寿区第一实验小学校 401220

小学阶段是学生身体发育与运动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而体育教育能够直接影响到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效果。动态均衡视角下教师可以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并依据男女生差异性特点与需求,制定针对性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使得体育教学活动可以实现动态平衡的目标,让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在体育锻炼和学习中有所收获。

一、小学体育教学中性别差异的表现

(一)身体发育差异

步入小学学习阶段,男女学生身体发育速度出现了明显差异。女生相对而言,青春期身体发育较早,其身高、体重增长较快,所呈现的柔韧性、协调性较好;而男生则体现出力量、速度等潜在优势,但是其身体发育对比女生而言较晚。所以,身体发育差异之下必然会导致男女生在体育活动参与中表现出全然不同的运动能力与兴趣需求。

(二)运动能力差异

由于男女生身体发育存在差异性,使得男女生运动能力也存在明显不同。一般情况而言,男生对比女生在力量、速度、耐力等身体素质方面更具有优势;女生对比男生则在柔韧性、平衡性等方面表现较好。

(三)兴趣爱好差异

男女生在体育运动兴趣爱好方面存在一定差异,男生更喜欢一些竞争激烈、富有挑战性的运动项目,使得自身可以始终充满热情;而女生会喜欢参加一些优雅、舒缓的运动项目。在具有兴趣爱好差异的基础上,一定程度会影响到学生在体育课堂上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二、动态均衡视角下小学体育性别差异化教学策略

(一)教学目标差异化

小学体育教师可以依据男女生不同身体发育与运动差异性特点,制定针对性教学目标。对于男生而言,教师可以设定提高力量、速度、耐力等教学目标,鼓励男生积极参加一些具有对抗性与挑战性的运动项目,以此培养男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对于女生而言,教师则可以设定注重柔韧性、协调性、平衡性等相关教学目标,以此不断提高女生运动技能和身体素质。

例如,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目标设定过程中,针对男学生,教师可以设定在一个月内提高短跑速度 10% 的目标,并结合足球对抗赛的开展,使得班级男生们积极投入其中,从而在比赛中你追我赶,使得男学生竞争意识与团队配合能力显著提升。针对女生,教师则可以设定提升下腰柔韧性的目标,并结合艺术体操教学活动的组织,使得班级女生们认真练习,让其动作更加优美协调,身体素质也得到相应增强。

(二)教学内容差异化

小学体育教师应依据男女生不同兴趣爱好特点与运动能力,进行教学内容的差异化选择。对于男学生,教师可以在教学内容中增加一些对抗性较强的运动项目,比如,足球、篮球、短跑、跳远等。对于女学生,教师则可以在教学内容中增加一些艺术性较强的运动项目,比如,健美操、艺术体操、花样跳绳等。而且,在差异化教学内容选择之上,教师要关注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和可操作性,如此方可更为有效的激发学生体育运动参与兴趣与热情。

例如,教师在给女学生安排健美操教学内容之际,便可以结合现阶段短视频比较热门的音乐进行动作编排,让一些简单的踏步、转体等动作融入其中。学生在参与健美操运动之际,能够跟着节奏欢快地锻炼,如此可以将趣味性与生活性结合在一起,使得女生更愿意参与体育运动之中,并在锻炼下收获体育

乐趣。

(三)教学方法差异化

小学体育教师针对性别差异开展动态均衡教学优化方案,需要采取多样化教学方法,以此满足不同性别学生的具体体育锻炼需求。对于男学生而言,教师可以选择竞赛法、游戏法等教学方法,进一步激发学生体育运动的竞争意识和参与热情。例如,在篮球项目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开展过程中,教师便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合理分组的方式进行篮球比赛,让学生能够在比赛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篮球技能和团队协作能力。对于女学生,教师则可以选择示范法、讲解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更为关注学生在体育运动参与中动作的规范性和细节,如此可以培养女学生形成相应的耐心和细心。例如,教师在安排舞蹈教学之际,则可以先进行教师示范,而后配合动作要领的详细讲解,让学生可以相互之间进行动作纠正与合作练习,完成对舞蹈相应动作的认知与理解。

(四)教学评价差异化

在动态均衡视角下开展小学体育性别差异化教学,离不开相应差异化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以此来全面且客观地评价男女生体育运动与学习的具体情况。差异化评价内容应该包含运动技能、身体素质、学习态度、参与度、团队合作精神等方面。针对男学生的评价内容应该更加关注其运动成绩和竞技表现的评价;针对女学生的评价内容则应该关注其动作优美程度、柔韧性和协调性的评价。而且差异化评价体系的构建之中,应融合过程性评价方式,及时对学生体育学习与参与情况进行反馈,鼓励男女生在体育锻炼和运动中能够不断进步。

例如,小学体育教师在评价学生跳绳成绩之际,对于男学生,教师可以选择以单位时间内跳绳次数为主要评价标准;对于女学生,教师则可以选择跳绳的节奏、姿态等因素作为主要评价标注。依靠差异化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完善,可以分别为男生、男生提供相应的评价反馈,助力性别差异之下学生体育综合素养与能力的全面发展。

总之,动态均衡视角下开展小学体育性别差异化教学,是提高现阶段小学体育教学质量的主要路径,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进步的关键举措。小学体育教师可以从教学目标、内容、方法、评价等方面实施性别差异化教学,在尊重学生性别差异的基础上,满足学生个体化体育锻炼与学习的基本需求,更为有效的激发学生体育活动参与兴趣、积极性,为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天平 ; 段霜 . 智能时代个性化教学有效实现的条件与路径 [J]. 北京教育学院学报 ,2020(05)

[2]  权小娟 ; 卢春天 . 青少年体育锻炼中的同伴效应及性别差异 [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20(04)

[3]  高璐 . 体育教学过程中对于性别差异影响的分析 [J]. 当代体育科技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