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指向问题链设计的小学科学深度学习驱动路径

作者

张志周

贵州省凯里市第一小学

随着教育改革持续深入,深度学习逐渐成为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渠道,小学科学这门以探究作为核心内容的学科,在激发学生科学兴趣、培育科学思维以及实践能力方面发挥着非常关键的作用。不过现阶段小学科学教学中存在着一些状况,比如学生学习仅停留在表面,欠缺深入思考等。科学课程标准要求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设计适宜的探究问题,引发学生认知冲突,激发其积极思维。对于科学学科而言,问题是学生思维发展的“触发器”,有助于促进他们深度学习。教师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层层递进的问题链,引导学生围绕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经历全身心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故而,深入探讨指向问题链设计的小学科学深度学习驱动路径,对于推进小学科学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有着重大意义。

一、问题链设计与小学科学深度学习的关联

(一)问题链设计的内涵

问题链设计是教师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用心设计出一系列有逻辑性、层次性与递进性的问题,把这些问题按照顺序串联起来,形成一个紧密相连的问题体系。问题链中的每个问题并非单独存在,它们彼此关联、逐渐深入,可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持续拓展思维深度,构建起完整的知识体系[1]。

(二)小学科学深度学习的特征

小学科学的深度学习着重于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身到科学探究活动之中,学生要掌握科学知识,而且要明白知识的形成进程,学会运用科学方法去解决实际出现的问题,培育科学思维以及创新能力。深度学习中的学生可以积极且主动地与学习内容、教师以及同伴展开互动,针对科学现象展开深入的思索与分析,把新知识和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有效的整合,达成知识的迁移以及应用[2]

(三)问题链设计对小学科学深度学习的驱动作用

问题链设计借助创设问题情境,以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以及求知欲,为深度学习赋予动力,那些层层递进的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剖析科学知识,推动学生持续思考、分析以及解决问题,促使深度学习得以发生。问题链有助于学生梳理知识脉络,构建起系统的知识结构,加深对科学概念的理解,达成深度学习的目标。

二、指向问题链设计的小学科学深度学习驱动路径

(一)构建具有梯度的问题链

问题链梯度构建的核心,在于精准对接儿童认知发展规律,以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为依据,动态把握教学起点与目标间的认知距离。基础层级问题聚焦前概念激活,通过知识原型溯源、核心概念要素拆解,将碎片化经验重组为结构化认知框架,为新知识的同化与顺应提供逻辑支撑。中层探究性问题以认知冲突为突破口,通过创设开放性思辨场域,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比较分析、归纳演绎等科学思维方法,突破现象层面的认知局限,深入挖掘知识间的本质关联。这类问题注重知识逻辑链条的可视化呈现,在证据推理与科学模型建构过程中,推动学生思维从具象表征向抽象概括逐步过渡。高层拓展性问题着力打破学科壁垒,创设真实复杂的问题解决情境,促使学生整合跨学科知识体系,开展创新性实践探索。通过设计具有现实意义的任务驱动型问题,推动学生实现从知识应用者到知识创造者的角色转变,在批判性反思与知识迁移创新中,切实达成深度学习目标,实现科学素养的螺旋式提升 [3]。

(二)引导学生进行问题探究与互动交流

问题链教学的有效推进,要求教师完成从知识主导者到学习协作者的角色重构。依据建构主义理论内核,教师需聚焦学习支持系统的构建,通过创设认知冲突情境、精准推送学习资源、绘制思维导航图谱,激活学生探究内驱力。同时,打造安全包容的课堂文化场域,以开放性问题激发认知张力,引导学生突破思维定式,在试错与探索中培育科学探究的主动性。小组协作机制的构建需遵循异质互补原则,将不同认知风格、思维优势的学生编入学习共同体。教师在此过程中化身“元认知引导者”,通过示范批判性倾听技巧、建立多元观点对话规则,推动组内思维碰撞与经验整合。借助阶段性反思与成果互评,促使学生在协作中深化知识理解,逐步形成科学探究的共同体意识。教学指导效能的提升,依赖于动态监测与精准反馈的有机结合。教师需敏锐捕捉学生探究过程中的认知断层与概念偏差,运用苏格拉底式对话策略,以“证据链是否完整?”“变量控制是否严谨?”等问题,引导学生回溯探究逻辑。依托实验数据、观察记录等实证材料,组织学生开展自我评估与修正,在持续反思中塑造科学论证规范,涵养严谨求实的治学品格。

(三)结合多元评价完善问题链设计

多元评价体系的构建需挣脱传统量化评价的桎梏,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方法论指引,构建过程性诊断与终结性评估交织的立体评价网络。教师作为评价枢纽,通过课堂观察轶事记录、实验操作行为编码、作业作品质性分析等差异化工具,多维度捕捉学生在知识建构、科学探究、协作对话、态度养成中的动态表现,精准绘制个性化学习图谱,为教学策略的靶向调整提供详实依据。学生自评与互评机制的创设,本质上是赋予学习主体评价话语权。借助学习日志的元认知记录、反思学习单的深度剖析、同伴互评量表的多视角反馈,引导学生以科学素养培育为标尺,在自我审视中洞察认知薄弱点,在互评对话中借鉴思维新路径。这种双轨并行的评价模式,既促进元认知监控能力的发展,又在同伴互动中激活学习内生动力。评价反馈的核心价值在于驱动教学持续优化。教师需建立数据 - 教学联动机制,将评价结果与问题链设计要素进行深度映射。当发现某环节出现群体性理解偏差时,可通过增设启发性追问、分解复杂任务等方式重构问题梯度;若学生展现出高阶思维潜能,则及时开发拓展性探究课题。通过这种动态调适,确保问题链始终与学生认知发展同频共振,持续深化科学深度学习 [4]。

结论

指向问题链设计的小学科学深度学习驱动途径,借助构建带有梯度的问题链、引领学生开展问题探究与互动交流以及结合多元评价完善问题链设计等举措,可切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推动小学科学深度学习的产生。在小学科学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充分认知问题链设计的意义,持续优化问题链设计与实施,提升小学科学教学质量,培育学生的科学素养与综合能力。未来还需深入钻研问题链设计在不同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场景中的应用,不断完善小学科学深度学习的驱动路径。

参考文献:

[1] 丁言君 . 促进深度学习的小学科学问题链设计 [J]. 湖北教育 ,2024(22):65-68.

[2] 张衡嘉 . 基于情境链接的科学深度学习策略 [J]. 小学教学参考 ,2024(9):81-83.

[3] 祝章强 . 以”问题链”为梯 , 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J]. 数学教学通讯 ,2025(7):64-65,68.

[4] 安莹 . 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科学课堂自主深度学习的培养策略 [J].孩子 ,2024(26):65-67.

姓名:张志周,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76.10.24, 籍贯:贵州省凯里市,学历:本科, 职称 :中小学一级, 单位:, 研究方向:小学科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