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能生转化的德育管理实践与探索
丁敏
石门县第二中学
一、引言:潜能生转化的德育价值与挑战
高二年级是高中承上启下的关键阶段。班级中潜能生的转化成效,常成为制约班级整体进步的核心变量。潜能生并非智力不足,而是在行为习惯、学习方法、心理状态或家庭环境等方面存在障碍,导致潜能未能发挥。传统“一刀切”方式效果有限,亟需班主任基于精准诊断,实施差异化干预策略,并注入深度情感关怀。本文基于笔者在 1409 班的实践,结合真实案例,探讨精准施策与情感联结在潜能生转化中的融合应用。
二、精准识别:潜能生分类与问题诊断
有效转化始于精准诊断。根据在校表现、学习状态及成因,1409 班潜能生明确分为三类:
1. 纪律型潜能生:智商较高,行为习惯差,自控力弱,常干扰课堂。根源多与心理压力、家庭关系或寻求关注有关。2. 学习障碍型潜能生:智力正常,但缺乏有效方法与习惯,注意力难集中,惰性强。家庭环境(如单亲、溺爱)往往加剧困难。3. 反应迟钝型潜能生:品行良好,守纪律,但反应慢,理解力弱,知识积累不足导致学习困难长期存在,提升缓慢。
案例一实证(纪律型 - 小雯):
小雯,在高一阶段就已经是学校的“风云人物”,高二分到了我们班,我了解到她讲义气,组织能力强,敢于表现自己。于是聘用她担任 212 寝室的寝室长,借着寝室长汇报寝室情况,时常跟她聊几句。在她的管理下,212 经常在日常量化管理中获得学校表扬。但在她熟悉了新班级后,故态复萌,之后进入了痛苦的周期性教育过程。直到期中考试之前,她带着寝室里大部分同学卧谈,声音惊动了宿管老师,我单独找到她,从学生关系到家庭关系,以一个朋友的心态跟她谈话。当讲到家庭关系的时候,她一改之前嘻嘻哈哈的样子,崩溃大哭,絮絮叨叨的将她的家庭情况,她的困惑与不理解一股脑的告诉我。我意识到“大姐大”形象只是她封闭自己的外壳,我轻轻揽着她,跟她分析她苦恼的每一件事,这一次谈话花了整整四节课的时间。效果明显,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她表现积极,鲜少违纪违纪,但是成绩却不理想,了解到她比较喜欢英语,就让她在晨读时担任英语领读,并根据我的建议,踏实的学习英语,不再抵触英语老师,慢慢的她的成绩也提上来了。
案例二实证(学习障碍型 - 小鑫):
小鑫。从提高班退出来的学生,厌学情绪较重,甚至高二第二学期开始的时候主动来跟我说想退学。通过了解才发现他的家庭情况很特殊,父母离异,母亲再婚远嫁,而父亲更是十多年未曾出现,由外婆外公一手带大。了解到这些具体情况之后,我建议他加入学校的体育特长训练队,通过运动排解压力。两节课的谈话过后,他目光坚定的告诉我:想再拼搏一把。之后他上课更加认真了,笑容也多了,成绩也从原来的十多名上升到班级第一名,更加自信了。
三、精准施策与情感联结:转化策略的实践融合
针对不同类型潜能生及其核心问题,我在 1409 班的管理中融合精准干预与深度情感关怀:
1. 纪律型:赋权管理 + 深度共情,疏导心理症结
精准施策:识别潜在能力(如组织力),赋予管理职责(如寝室长),提供展现平台,引导精力。建立行为契约,设底线要求(不干扰课堂)。
情感联结:超越纪律训导,以朋友 / 家人姿态深度谈心,关注行为背后的家庭与心理创伤(如王钟雯案例)。共情、倾听,建立高度信任,成为情感支持源。利用兴趣点(如英语)创造成功体验和归属感。
2. 学习障碍型:习惯重塑 + 生涯引导,激发内在动力
精准施策:重点养成学习习惯与监督。制定小步目标,降低压力感。加强深度家校沟通,形成合力。固定时间“辅弱”(如晚自习第一节),确保当日清。
引入“学霸结对”。
情感联结:深入了解家庭困境(如张瑞鑫离异、寄养背景),理解行为(如退学念头)背后的焦虑与无助。谈话中引导思考人生选择与未来规划(生涯指导),提供希望。建议释放压力途径(如体育训练)。针对性心理支持至关重要。
3. 反应迟钝型:耐心夯实基础 + 持续鼓励,树立学习信心
精准施策:重点巩固基础知识和建立信心。降低难度与速度要求,提供更多“一对一”或小范围辅导。设计课堂简单问题,创造成功体验机会。强调掌握基础。
情感联结:保持极大耐心和持续鼓励。避免歧视或失望情绪。多给予正面反馈,记录微小进步,强化“我能行”信念。建立温暖、包容、无压力氛围。
四、成效与启示:持之以恒的精细化德育
潜能生转化是一个充满反复的长期过程。1409 班实践表明:
精准分类是前提:准确识别类型和核心问题,是制定有效策略的基础。
情感联结是桥梁:冰冷规则难触心灵。建立在理解、尊重、信任上的深度情感联结,是转化突破的关键催化剂(如王钟雯的家庭疏导,张瑞鑫的人生谈话)。
策略融合是关键:将行为管理、习惯培养、学业辅导等精准策略,与深度心理关怀和情感支持紧密结合,方能实现学业与心理双重提升。
持之以恒是保障:“潜能生转化不可能一蹴而就,一般经历醒悟、转变、反复、稳定四个阶段。”班主任需保持耐心韧性,建立长效支持机制(如每日小目标、固定辅弱时间、动态进步档案)。
五、结论
高中潜能生转化是检验班主任德育智慧与情感投入的重要标尺。1409 班案例证明,摒弃“一刀切”,通过精准识别类型,精准施策,倾注深度理解、尊重与关爱,建立牢固情感联结,是唤醒潜能生内驱力、实现学业与品德双重转化的核心路径。小雯从“违纪大户”到积极管理者、小鑫从“退学边缘”到班级第一的蜕变,生动诠释了精准施策与情感联结融合的力量。这要求班主任不仅是管理者,更要成为敏锐观察者、耐心引导者和真诚心灵伙伴,在持之以恒的精细化德育中,点亮潜能生的成长之光。
参考文献:
[1] 陈晓 . 高中问题学生分类干预模型构建 [J]. 教育科学研究,2020(5):58-63.
[2] 李明 . 成功体验对学习效能感的促进机制 [J]. 心理发展与教育,2022(3):345-351.
[3] 王红. 离异家庭中学生心理健康调查报告[R]. 中国教育学会,2021.
[4] 刘伟 . 潜能生转化反复期的突破策略 [J]. 班主任,2019(11):2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