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德育工作中小衔接途径的探索
李福龙
辽宁省大石桥市第二初级中学 115000
引言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小学阶段是学生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不同阶段的学生在心理、生理和认知水平上存在差异,因此,做好中小学德育工作的衔接,确保德育工作的连续性和针对性,是促进学生品德健康成长的必然要求。然而,当前学校德育工作中小学衔接存在诸多问题,如德育目标缺乏层次性、内容重复或脱节、方法单一等,影响了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因此,探索学校德育工作中小衔接的有效途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学校德育工作中小衔接的重要性
学校德育工作中小衔接意义重大,它是学生品德持续发展的关键保障。小学阶段是学生品德启蒙的重要时期,侧重于培养基础道德规范与良好行为习惯,如遵守纪律、文明礼貌等,为学生品德大厦筑牢根基。中学阶段学生身心快速发展,认知与情感更为复杂,德育需进一步深化,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人生观与世界观,培养社会责任感与担当精神。做好中小衔接,能使德育工作在不同阶段有序推进,避免出现断层或重复。若衔接不畅,小学德育成果难以在中学延续深化,中学德育也可能因缺乏基础而难以有效开展。
2 当前学校德育工作中小衔接存在的问题
2.1 德育目标缺乏系统规划与层次递进
当前,中小学德育目标在制定过程中缺乏系统的整体规划与清晰的层次递进。小学阶段,德育目标往往过于宽泛和笼统,多集中在一些基础的行为规范和道德认知上,如要求学生遵守课堂纪律、尊敬师长等,但缺乏对这些目标具体实施路径和阶段性成果的详细规划。到了中学阶段,德育目标虽然看似更为宏观和深入,比如强调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等,但却没有很好地与小学目标进行衔接和深化,导致学生在不同阶段难以感受到德育目标的连贯性和发展性。
2.2 德育内容重复且缺乏深度拓展
中小学德育内容存在明显的重复现象,同时缺乏深度拓展和系统性。许多常见的德育主题,如文明礼仪、诚实守信等,在小学和中学的教材及教育活动中反复出现,但内容形式和深度却变化不大。小学阶段通过简单的故事、儿歌等形式向学生传授这些道德观念,中学阶段仍然停留在类似的方式上,没有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发展特点进行深化和拓展。
2.3 德育方法单一且缺乏针对性创新
目前,中小学德育方法普遍较为单一,缺乏针对不同阶段学生特点的创新。在小学阶段,德育方法主要以教师的说教和示范为主,形式较为单一,缺乏趣味性和互动性。虽然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让学生了解一些基本的道德规范,但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到了中学阶段,虽然教学方法有所变化,但仍然存在过于注重理论灌输的问题。教师在课堂上长篇大论地讲解道德理论,而忽视了学生的实践体验和情感共鸣。
3 学校德育工作中小衔接的有效途径
3.1 构建一体化德育目标体系,明确阶段发展重点
学校应组织专业的德育研究团队,结合中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与品德成长需求,构建一体化的德育目标体系。该体系需涵盖小学至中学各阶段,明确每个阶段的具体目标及发展重点。小学阶段,着重培养学生基础道德认知与良好行为习惯,如诚实守信、遵守规则等,目标应具体、可操作,便于教师实施与评价。中学阶段则在巩固小学成果基础上,深化道德理解,培养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与批判性思维等。
3.2 整合优化德育内容,实现知识能力有序衔接
对中小学德育内容进行全面梳理与整合,避免重复与脱节。依据学生认知水平,将德育内容分为基础、拓展与深化三个层次。小学以基础内容为主,如基本礼仪、安全知识等,采用生动有趣的形式呈现,如动画、故事等,激发学生兴趣。中学则在基础内容上拓展深化,引入社会热点、哲学思想等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开发校本德育课程是整合内容的有效途径。学校可结合地域文化、学校特色,编写适合本校学生的德育教材。
3.3 创新多元化德育方法,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根据中小学生不同身心发展特点,创新多元化德育方法。小学阶段,采用游戏教学、角色扮演、故事教学等方法,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教育。例如,通过“文明小卫士”游戏,培养学生文明行为习惯;组织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体验不同角色的责任与义务。
3.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衔接能力与素养
教师是德育工作的实施者,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实现中小学德育工作衔接的关键。定期组织德育教师参加专业培训,邀请专家学者开展讲座,传授先进的德育理念与方法,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培训内容应涵盖中小学德育衔接的理论与实践,让教师了解不同阶段学生的特点与需求,掌握有效的衔接策略。建立中小学德育教师交流机制,促进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与经验分享。开展联合教研活动,让小学和中学教师共同备课、研讨教学方案,增进彼此了解与合作。
结语
综上所述,学校德育工作中小衔接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通过明确德育目标、优化德育内容、创新德育方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完善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等途径,能够有效解决当前中小学德育工作衔接存在的问题,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在实践过程中,各学校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积极探索适合本校的中小衔接模式和方法,不断总结经验,推动学校德育工作的高质量发展,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共生德育:点亮学生向阳生长的创新实践. 李怡然; 薛露露. 中国德育 ,2024(20)
[2] 党建特色引领学校德育创新. 赵清山; 杨秀艳. 吉林教育,20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