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特殊问题学生”的家校沟通的“单项管控”到“协同赋能”
张秋瞳
天津天狮学院 天津市 301700
在中共中央、国务 院发布的《中国教育现代化 2035》中明确提出:“要实现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沟通,学校教育 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密切配合、良性互动[1]。
在高等学校教育阶段,“特殊问题学生”主要是指在学习上落后的“学困生”、经济上较贫困的“经困生”以及在生理上和心理上与主流心理特征相异的“心困生”。如何做好特殊生的情况跟踪、帮扶指导等一系列工作,成为辅导员日常管理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一、基于“特殊问题学生”家校沟通的现实意义
(一)、校园危机事件处理的必然要求
在危机干预过程中,涉及当事学生及他人的生命安全时,尤其是心理问题危机应对中,校方有义务将当事学生的相关情况报告家长及有关部门。校园危机事件应对是辅导员的九大职责之一,相信辅导员们在处理危机事件过程中第一时间必然是联系学生家长,这是辅导员实际工作必然要求和危机应对流程重要环节。
(二)、全面了解学生的必然要求
学生有着不同的家庭成长环境,大学校园是开放包容的环境,在比较和选择中,有些学生就产生了自卑、攀比、隐瞒等,单纯观察了解学生的在校表现就会不全面,尤其是不利于辅导员老师找到做学生思想政治引导工作、日常谈心谈话工作的突破口。在经济困难生认定和助学金评定工作中,通过家校沟通亦能够更加精准完成工作。因此,建立良好的家校沟通,有助于更加全面的了解学生,进而有效的完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三)、指导帮扶学生必然要求
高中生的学习和生活是被动安排的,大学的学习更强调自主性,更加考验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慢慢地出现分化,有的学生在学生组织中锻炼能力,有的学生专攻学习专业知识、考专业技能职证、励志考研深造,有的学生则忙于恋爱、沉迷游戏追剧…. 久而久之,旷课,学业预警、重修成为学生顺利毕业的拦路虎。这部分学生也被统称为“学困生”,对于“学困生”,建立良好的家校沟通联系,能够有效开展对学生的指导和帮扶,帮助学生“悬崖勒马”走上正轨。
二、家校沟通“单项管控”到“协同赋能”途径
(一)、建章立制:研究科学的高校家校沟通深度和频次避免“中学化”
2024 年 5 月 21 日北京日报第 006 版刊发题为“组家委会、建微信群、寄成绩单……针对大学管理“中学化”现象,专家建议—大学家校沟通应保持边界感 ”文章。在高校管理中,高校家长收到大学成绩单、要求辅导员建立家长群,要求辅导员寒暑假及重大节假日与每位学生家长联系以确认去向和安全等种种大学管理“中学化”案例频频引发热议。一方面学生认为这种做法是对自己的不信任,对辅导员平日的大事小情联系家长存在抵触心理,提供虚假联系方式、甚至找假家长跟老师沟通屡见不鲜。另一方面家长有些认为这是学校关心关注孩子的表现,有些则认为这种管理方式缺乏边界感。高校家校沟通的程度问题尚未明确,仍处于探索阶段,对于交流的频次和深度问题并未有明确的说明。家庭和学校若要实现共赢,要以规避校园安全和冲突事件发生为原则,研究科学地沟通频次和深度,建立家校双方信任关系。靠家长、校方单方的努力是不够的,需要社会层面、高校和家长要积极开展探索研究,通过具体实践总结实战经验。
(二)、变被动为主动:利用好新生报道期建立“学生十全大补表”
在辅导员日常管理的工作中发现,年级与其防备心理成正比例增加,辅导员应该利用新生报道注册时机,自制详细的学生基本信息登表,包括紧急联系人、家长联系方式栏、家庭住址精确至门牌号等信息,以备日后使用,变被动为主。这也将是大学四年学生信息的基础信息表,有经验的辅导员老师称新生信息登记表为“学生十全大补表”。同时,应该理论分析新生信息登记表,分类统计,例如团员比例,性别比例,生源地统计、是否来自贫困地区,单身家庭等。有利于辅导员、班主任变被动为主动,更加了解学生,开展更具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
(三)、合作共识:研究适宜的家校沟通模式
随着 2022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实行 ,“家庭教育”再次被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也有学者认为 : 注重家庭与家庭教育 , 离不开家校合作共育。[2] 指引高校教育工作者要进一步研究适宜的家校沟通模式。电话沟通是目高校进行家校沟通最便捷、最普及的方式,传统沟通平台以 QQ、微信、钉钉、腾讯会议等为主。忽略了网络平台、公众号等具有互动性和多样性的新媒体载体,因此高校应着力研究建立校级层面的家长信箱、运营面向家长的公众号、研究适宜本校的“家长开放日”、“家长论坛”、“专项家长课堂”(家长的心理入门课堂等),通过适宜的家校沟通模式,达成教育共识,共同解决学生问题,助力学生成长。
(四)、建册立档:建立“一生一册”,特殊学生建立沟通档案
辅导员的日常教育管理中,应注意工作方法和总结,建立学生的“一生一册”、“分类指导表”是其重要工作手段,对于特殊问题学生要特别关注,建立学生档案。因此,这就要求辅导员在家校沟通的过程中有的放矢,抓重点开展工作。对于一般性学生可以进行必要的、传统的电话沟通并记录;对于特殊问题学生应该与学生主要负责家长添加微信等方式建立长效沟通,建立沟通信任达成共识,建立更加详尽的沟通档案。在实际工作中,对于特殊学生的家校沟通是解决学生实际问题的关键,应着力、要重视。
三、总结
高校家校沟通的深层意义在于突破传统教育边界,形成从“单项管控”到“协同赋能”成长共同体。不仅关乎学生的成功,更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时代需求,在协同合作中守护学生自主权,最终实现教育生态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 李跃进 . 高校辅导员开展家校合作教育初探 [J]. 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2] 吕叙杰 , 王阳阳 , 杨若尘 , 陈新忠 . 高校家校合作的现状与对策研究基于武汉8 所部(委)属高校的实证分析[J]. 教育理论与实践.
作者信息:张秋瞳,1991 年1 月生,女,汉族,山东省德州市人,硕士研究生,助理政工师,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