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小学家校协同育人机制与路径研究
李东洋
榆树市青山中心小学校
一、引言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家校合作模式已经难以满足现代社会对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现代教育更加强调学生的主体性,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构建一个积极有效的协同育人机制,充分发挥家庭的教育优势和学校的专业资源。然而,由于受到城乡差距、信息不对称以及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等复杂因素的影响,乡村小学在推进家校协同育人方面面临着诸多挑战,例如家长参与度低、家校沟通不畅以及教育资源整合不足等。本研究旨在探索一套更加科学、有效、可持续的协同育人机制,为促进乡村小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实践参考,并最终构建一个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和谐育人共同体,助力教育公平。
二、乡村小学家校协同育人现状调研
为了全面了解榆树市青山乡中心小学校家校协同育人的现状,本研究采用了问卷调查、家长访谈、教师访谈以及课堂观察等多种研究方法。调研结果显示:
1. 家校沟通现状:沟通频率普遍偏低,信息传递效率不高,沟通内容也多集中于学生成绩和纪律表现等方面,缺乏对学生学习过程、心理健康和个性发展的全面关注。值得注意的是,留守儿童的家长对学校的教育理念了解相对不足,彼此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误解,学校与家长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的现象。此外,由于农村地区信息化水平相对滞后,家校沟通的渠道也较为单一,主要依赖于传统的电话和家访等方式。
2. 家校互动活动现状:学校组织的家长参与活动相对较少,活动形式也较为单一,缺乏足够的趣味性和互动性,难以有效地调动家长的参与积极性。学校也缺乏针对不同类型家长的差异化活动设计,导致活动的整体效果并不理想。此外,部分家长由于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参与学校活动的能力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3. 家校资源整合现状:家庭教育资源未能有效地与学校教育资源相结合,导致资源浪费和教育效果降低。学校缺乏有效的平台和机制来引导家长参与到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同时也缺乏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指导的专业力量。
三、家校协同育人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1. 沟通不畅:信息不对称、沟通渠道单一、沟通方式缺乏有效性等问题导致家校沟通效率低下,难以形成有效的教育合力。
2. 家长参与度低:部分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积极性不高,缺乏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方法,难以有效地参与到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过程中。对于留守儿童家庭而言,这一问题尤为突出。
3. 资源整合不足:学校和家庭的教育资源未能实现有效整合,导致资源浪费和教育效果降低。
问题原因分析:
1. 部分家长教育观念相对落后,仍然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情,家庭只负责提供基本的吃穿住行等生活保障。
2. 部分家长自身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和理念。
3. 学校与家庭之间的沟通机制不够完善,缺乏有效的沟通平台和沟通方式
4. 农村地区信息化水平相对落后,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家校沟通的效率和便捷性。
四、家校协同育人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探索
1. 加强家校沟通,构建多元化沟通渠道:
建立基于互联网的家校沟通平台,及时发布学校信息,并注重平台的互动性和有效性。定期开展主题家长会,邀请教育专家进行专题讲座,讲座内容应结合农村实际情况,增强家长参与性和实用性。有针对性地开展个别家访活动,深入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具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教育方案。
充分利用家访记录本,作为改进教学工作和完善家校沟通机制的重要参考依据。
2. 丰富家校互动活动,增强家校合作的实效性:
组织形式多样的亲子活动,活动设计应充分结合农村实际和学生的年龄特点。邀请家长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分享自身的工作经验和社会阅历,以此来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定期开展家长培训活动,培训内容应尽量贴近农村生活实际,注重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组织家长志愿者服务队,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到学校的日常管理和维护中来,以此增强家长的参与感和归属感。
3. 整合家校资源,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
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例如学校的图书馆等资源可以向家长开放,家长也可以向学校分享自身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建立家校共育平台,整合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的教育服务。积极开展家校合作项目,项目内容应充分结合农村实际,以此来增强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归属感。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和家长共同参与到当地的乡村文化遗产保护活动中来。
五、完善家校协同育人机制的策略和措施
为确保乡村小学家校协同育人机制有效运行,需要从制度建设、教师培训、家长赋能、信息化支撑和社会协同等多方面构建保障体系。
1. 加强制度建设:制定完善的家校协同育人章程,明确家校双方在育人过程中的权利、义务和责任,确保协同育人有章可循。成立由学校领导、教师代表、家长代表和社会人士组成的家校协同育人委员会,负责制定协同育人计划、组织实施相关活动、监督评估育人效果。同时,建立奖惩激励机制,对在协同育人工作中表现突出的教师、家长和学生进行表彰和奖励,激发各方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 加强教师培训:通过专题讲座、案例分析、经验交流等方式,提高教师对家校协同育人重要性的认识,转变传统观念,树立“教育合伙人”的理念。组织教师学习有效的沟通技巧,包括倾听技巧、表达技巧、冲突解决技巧等,提高与家长沟通的效率和质量。
3. 加强家长赋能:围绕家庭教育的热点问题,如亲子沟通、习惯培养、情绪管理、青春期教育等,定期开展家长课堂,提升家长的育儿能力。针对不同类型家庭的需求,提供个性化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例如,为留守儿童家庭提供远程教育指导,为单亲家庭提供心理支持,为经济困难家庭提供教育资助。
4. 加强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互联网、微信、APP 等信息化手段,构建便捷高效的家校互动平台,方便学校发布信息、家长了解情况、师生在线交流。整合优质教育资源,开发适合农村小学学生的在线学习课程和资源,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
5. 争取社会支持:积极争取政府、社区、企业、公益组织等社会各界的支持,为家校协同育人提供资金、场地、设备、师资等方面的资源保障。与社会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共同开展家校协同育人项目,提升育人效果。
六、结论
构建有效的乡村小学家校协同育人机制,需要学校、教师、家长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通过加强沟通、丰富互动和有效整合教育资源,并结合乡村地区的实际情况,可以有效地提升家校协同育人的质量和效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贡献力量。此外,本研究也强调了对留守儿童家庭的特别关注,以及在教育过程中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 杨柠. 小学家校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7.
[2] 王志勇 . 家校合作育人新模式:家庭好孩子表 [J]. 新课程:小学,2019(9):2-3.
[3] 徐菁 . 小学家校合作的问题和改进策略的研究 [D]. 南昌:东华理工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