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短视频传播语境下记者专业能力的转型需求与培养路径

作者

杜利芳

河南省南乐县融媒体中心

一、引言

短视频以碎片化传播、场景化呈现、强互动性等特征,已成为用户获取新闻信息的主要渠道。数据显示,短视频新闻用户日均观看次数持续上升,在通勤、休息等多元场景中形成高频接触。这种传播生态的变革,对传统记者的专业能力提出新要求:不仅需具备扎实的新闻采写功底,还需掌握视频拍摄、剪辑、平台分发等技能,同时应对信息茧房、伦理风险等新问题。当前,部分记者存在“本领恐慌”,在技术应用与内容创新上难以适配短视频传播规律,因此探索系统性的能力转型路径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二、实施策略

短视频传播对记者能力的要求贯穿内容生产全流程,需从用户需求出发,构建分层递进的培养体系,通过实战训练与动态优化,实现专业能力的全面升级。

(一)建立用户行为动态分析机制

以短视频平台用户数据为基础,构建包含用户画像、内容消费行为、社交互动特征、设备使用习惯、地域文化差异的五维动态分析框架,结合自然语言处理和机器学习算法,精准捕捉用户信息需求与互动偏好。通过搭建用户行为数据看板,实现对每日观看时长、互动频率、完播率、跳出率等 12 项核心指标的可视化追踪,重点关注不同场景下的内容偏好差异:例如早高峰通勤时段,地铁乘客更倾向于30 秒以内的时政快讯切片;晚间休息时段,居家用户对 1-3 分钟的深度故事类内容参与度提升 40% ,评论互动量增长显著。

运用平台后台的热词分析、情感分析等数据工具,结合 LDA 主题模型对用户评论、转发内容进行语义挖掘,精准识别 " 有现场感 ""情感共鸣强 " 等受欢迎的内容要素(中国新闻培训网,2024)。创新性引入用户生命周期理论,将分析维度拓展至新用户留存、活跃用户转化、流失用户召回等阶段,定期生成包含数据洞察、趋势预测、竞品对比的《用户行为分析白皮书》。将数据结论转化为可落地的内容生产指引:针对 Z 世代用户对 " 热点事件 + 创意混剪 + 互动投票 " 的复合需求,调整选题方向,采用竖屏叙事、快节奏剪辑、悬念式开头等适配策略;针对银发群体对民生政策解读的刚性需求,开发字幕强化、语音播报、图文拆解等适老化表达形式。

建立三级用户反馈响应机制:即时响应层通过 AI 客服实现评论区高频问题的秒级回复;深度沟通层每月开展定向用户访谈,结合眼动实验、焦点小组等质性研究方法挖掘潜在需求;战略反馈层每季度发布专业新闻短视频满意度调查,运用KANO 模型对用户需求进行优先级排序,确保记者专业能力培养始终与用户需求同频,形成 " 数据采集- 分析研判- 策略优化- 效果评估" 的闭环提升体系。

(二)构建分层技能训练体系

依据短视频新闻生产流程,设计“基础 - 进阶 - 创新”三级技能课程。基础层聚焦设备操作与软件应用,开展手机拍摄技巧培训,包括运镜、构图、光线控制等实用内容,同时教授剪映、快剪等工具的剪辑逻辑,确保记者能独立完成 1-3 分钟短视频的基础制作。进阶层侧重叙事能力与平台适配,通过案例教学解析“主题事件化、事件故事化、故事人物化”的创作方法(中国新闻培训网,2024),针对抖音、微信视频号等不同平台的传播特性,训练差异化内容设计能力,例如抖音侧重视觉冲击力,视频号注重社交传播价值。创新层强化技术融合与形态探索,引入 VR 沉浸式拍摄、AI 辅助剪辑等新技术培训,指导记者尝试“新闻 + 短评”“图文转视频”等多元形态。采用“理论授课 + 模拟实操”模式,每阶段设置考核任务,如完成一则热点事件的多平台短视频制作,确保技能落地。

(三)开展一线实战场景淬炼

以重大事件报道与基层采访为契机,组织记者参与全流程短视频生产实战。在突发新闻场景中,要求记者携带手机、充电宝等便携设备,现场完成素材拍摄、出镜播报与初步剪辑,参照《柳州融水突围记》的创作经验(新闻战线,2025),实现“即采即编即发”,提升快速反应能力。在主题报道中,引导记者深入基层挖掘典型人物与情感故事,将宏大主题转化为具象化的视频内容,例如通过记录乡村教师的日常,展现教育扶贫成果。建立“师徒结对”机制,由经验丰富的全媒体记者带领新人参与实战,在拍摄现场指导运镜技巧,在剪辑环节传授节奏把控方法。定期组织跨部门协作项目,让记者与技术、运营人员共同完成短视频策划,理解平台算法推荐逻辑,提升内容传播效果。

(四)完善能力反馈优化机制

构建“数据监测 - 同行评议 - 用户反馈”三位一体的评估体系,动态优化培养路径。数据层面,跟踪记者产出短视频的播放量、互动率、完播率等指标,分析内容优势与不足,例如若某类题材的转发率偏低,则针对性加强社交属性设计。同行评议环节,每月组织短视频作品评审会,由编辑、资深记者从新闻真实性、叙事逻辑性、视觉表现力等维度打分,提出改进建议。用户反馈方面,通过平台留言、焦点小组访谈等方式,收集观众对内容质量的评价,重点关注伦理合规问题,如是否存在断章取义、过度煽情等情况。建立个人能力成长档案,记录每位记者在技能掌握、作品质量等方面的进步轨迹,根据评估结果调整训练重点,例如对技术应用薄弱的记者,增加软件实操训练时长;对叙事能力不足的记者,开展故事化创作专项培训。

三、结语

短视频传播语境下,记者专业能力的转型不是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从思维模式到实践方法的系统性革新。通过用户需求洞察把握传播方向,以分层训练夯实技能基础,借实战淬炼提升综合素养,用反馈机制保障成长质量,可帮助记者突破转型瓶颈,实现从“文字生产者”到“全媒体传播者”的角色转变。未来,随着技术不断迭代,记者还需保持学习敏锐度,在坚守新闻真实性原则的基础上,持续探索短视频传播的新形态、新方法,为构建主流舆论新格局注入专业力量。

参考文献

[1] 刘园升 . 县级融媒体中心短视频新闻内容生产与传播安全研究[J]. 新闻传播,2024(14):4-6.

[2] 陈洪 . 突出特色走好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媒体融合之路 [J]. 新闻传播,2024(14):7-9.

[3] 张博昊 .ChatGPT 与新闻传播: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伦理风险与社会责任 [J]. 新闻传播,2024(14):4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