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如何“以问题推动问题”的活动方法解决问题
孙燕
新疆巴州且末县第二中学 841900
引言
在当前教育体系中,综合实践活动不仅仅是学科知识的延伸,更是学生创新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平台。随着教育目标的多元化,如何有效促进学生从知识的接受者转变为问题的探索者和解决者,成为教育者关注的焦点。近年来,“以问题推动问题”的活动方法逐渐被应用于各类综合实践活动中,作为一种促进学生主动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该模式通过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促使学生不断地思考和解决问题,最终达到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目的。
一、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以问题推动问题”模式
1. 综合实践活动的核心理念
综合实践活动是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理念强调通过动手操作与实践,帮助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理解和掌握知识点,还能培养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设置具体的实践任务,学生参与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从而增强了其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能力。
2.“以问题推动问题”模式的应用
“以问题推动问题”模式的关键在于通过提出一个问题,引导学生自发地探索解决方案。教师设计的问题不仅要求学生用已有的知识进行解决,还需要学生思考如何在解决当前问题时遇到新的问题。例如,在一次课堂活动中,学生被要求设计一个环保节能的生活小工具。起初,学生的关注点集中在如何设计一个实用的小工具上。随着活动的深入,学生开始关注工具设计的可操作性、环保材料的选择等更深层次的问题。通过这种方法,学生在解决一个问题的同时,培养了新的问题意识,形成了更为深入的探究思维。
3. 模式对学生能力的促进作用
这一活动方法的应用,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学生在探究问题时,不仅仅是解决一个学科知识的难题,而是在跨学科的背景下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一次科技创新比赛中,学生们需要设计一款具有创意的智能家居产品。在设计过程中,学生通过调查研究了解到产品的功能性和用户需求,在遇到技术实现困难时,学生们通过自主学习相关的编程和机械原理,最终完成了创新产品的设计。这一过程中的每个问题推动了学生的思考和进一步的探索,促使他们掌握了更多的实践技能,提升了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二、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实施“以问题推动问题”的路径
1. 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
在实施“以问题推动问题”模式时,问题情境的设计至关重要。问题应具备一定的挑战性,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和思维深度。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兴趣设计合适的问题情境。以某次科技创新活动为例,教师要求学生根据生活中的环保问题,设计一种能够解决家庭废水回收的装置。初步问题看似简单,但随着学生深入思考,他们会遇到如何选择材料、如何实现废水过滤等多重挑战。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每一次思考和突破,都会催生出新的问题,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情境的设计不仅要考虑学生的基础知识,还应关注如何通过设置一些与学生生活相关且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引导他们进行多角度的思考。通过不断提升问题的难度,学生的思维方法会不断从简单的知识应用转变为更深层次的问题分析和解决。这种“层层递进”的问题设计,能够帮助学生逐步从局部问题入手,逐步发展出综合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2. 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究精神
问题推动问题的本质是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学生在面对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时,不再是被动接受答案,而是通过自主探索、合作讨论、思考总结来解决问题。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而非传统的知识传递者。通过问题的设置,学生能够从“问题 - 思考 - 解决”中得到深刻的学习体验,培养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在一次关于智能家居系统的设计活动中,学生们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是如何将温度控制与智能家电结合。随着学生探讨的深入,他们逐渐意识到如何实现物联网的连接,如何保证家居系统的安全性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促使学生们通过学习新的技术手段、软件工具以及借鉴实际案例来寻找解决方案。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主动学习了传感器技术、编程技巧,并通过团队合作来解决技术难题。学生的主动探究精神得到了有效激发,学会了如何从具体问题出发,逐步延伸出新的问题并寻求解决策略。通过这样的探究活动,学生不仅学会了知识的应用,还培养了探索未知领域的勇气和方法。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学生在问题的情境中深入挖掘,不仅要学会解决眼前的问题,还要能够不断反思,提出新的、更具挑战性的问题。通过这种方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得到了全面锻炼。
3. 提供适时的反馈与支持
在实施“以问题推动问题”的过程中,教师的适时反馈和支持至关重要。问题的提出往往伴随着学生在解决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教师的及时介入能够帮助学生纠正错误思维,提供思考的方向。反馈不仅仅是对学生解答是否正确的评价,更是对学生思考过程的指导与鼓励。教师在反馈过程中,不仅要肯定学生的思考与进展,还要引导他们继续探讨新的问题。以某次关于水资源管理的项目活动为例,学生在调研过程中遇到如何设计水资源节约方案的问题。教师在了解学生进展后,通过与学生讨论,发现他们忽视了水资源使用的具体情境与地区差异。教师建议学生在设计方案时,考虑不同地区的水资源状况和文化背景。这一建议帮助学生重新审视自己的设计方案,使其更加具体和有针对性。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通过针对性的反馈,帮助学生克服了盲目设计的困境,推动学生思考更为复杂的层面。教师的反馈不仅帮助学生修正了思维方向,还鼓励了他们从更广阔的视角审视问题,进一步拓展了思考的深度和广度。通过及时有效的反馈,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必要的支持,使他们能够从失败与困境中走出,逐步推进问题的解决。适当的支持能够帮助学生巩固已学知识,提升他们面对更复杂问题时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
结论
“以问题推动问题”作为一种教育模式,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应用这一模式,能够使学生通过面对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主动探索解决方案,并通过反复的思考和尝试产生新的问题,最终形成更为深刻的理解和创新能力。教师通过精心设计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并在适当时提供反馈与支持,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深化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这种教学模式突破了传统教育中的知识传递式教学方法,将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探究和思考问题的主体。通过不断提出新问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得到了有效培养,学会了如何在复杂环境中进行有效决策与问题解决。
参考文献:
[1] 李晓辉 . (2019).《问题导向教学法在中学教育中的应用与探索》.教育科学出版社.
[2] 刘强 . (2018).《基于问题推动的探究式学习模式研究》. 现代教育技术 , 28(3), 45-52.
[3] 李红梅 . (2020).《综合实践活动中创新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 教育与教学研究期刊 , 32(4), 76-82.
[4] 赵勇. (2017).《问题导向学习法在中小学课堂教学中的实践与成效》.中小学教育研究 , 29(2), 66-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