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钢筋混凝土结构裂缝控制与加固技术研究

作者

彭辉龙

华越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宁波分公司 浙江省宁波市 315000

引言

钢筋混凝土结构,以其卓越的力学性能、经济高效及广泛适用性,在建筑界享有盛誉。然而,裂缝问题犹如其阴影,成为钢筋混凝土结构中一个普遍且不容忽视的挑战。裂缝的滋生不仅损害建筑外观,更潜在地削弱了结构的承重、耐久与防水性能,甚或威胁其安全,可能引发结构损坏或功能丧失。为此,通过实施有效的裂缝控制策略预防裂缝的产生,并运用适宜的加固技术修复及强化已有裂缝,不仅保障了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正常运行与长远安全,更为建筑工程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动力。

一、钢筋混凝土结构裂缝的类型与成因分析

(一)裂缝的类型划分

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裂缝现象,可依照不同标准细分为几类。依成因划分,有荷载裂缝、变形裂缝及施工裂缝之别。荷载裂缝通常因结构所受荷载超出了其承载极限,在应力集中处引发。变形裂缝则主要因温度波动、混凝土收缩或地基不均匀沉降等引发结构形变差异,进而形成。施工裂缝多源于浇筑、振捣、养护等施工环节的失误。从裂缝的形态来看,可区分为表面裂缝、贯穿裂缝及深层裂缝。表面裂缝多因混凝土表面水分蒸发导致干缩或受温度影响而产生,一般较浅;贯穿裂缝横跨整个构件截面,对结构承载力构成严重威胁;而深层裂缝介于两者之间,其潜在危害同样不可轻视。这些裂缝的存在,对结构的完整性与安全性构成了挑战,需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防治。

(二)荷载作用下的裂缝成因

在荷载作用下,钢筋混凝土结构产生裂缝主要是因为结构内部应力分布不均匀。当结构承受的荷载超过其设计承载能力时,混凝土和钢筋所受应力超过材料的抗拉、抗压强度,就会导致裂缝产生。结构设计不合理,如构件尺寸不足、配筋率过低、受力计算不准确等,会使结构在正常使用荷载下就出现裂缝。此外,荷载的突变、反复作用,如地震、风荷载的冲击,以及车辆行驶产生的动荷载等,也容易引发结构的疲劳裂缝,降低结构的使用寿命。

(三)非荷载因素导致的裂缝成因

钢筋混凝土结构裂缝的形成,非荷载因素亦扮演着关键角色。温度的波动引发混凝土的热胀冷缩,当这种温度应力超越了混凝土的抗拉极限,裂缝便随之诞生。混凝土凝固硬化过程中,水泥水化反应产生的热量使得内部温度急剧上升,而随后的冷却阶段,由于内外温差过大,极易引发温度裂缝。混凝土的收缩同样不可忽视,其包括塑性收缩、干燥收缩以及化学收缩等多种形式。塑性收缩通常在浇筑初期出现,表面水分迅速蒸发导致混凝土表面拉应力增强,从而开裂。干燥收缩则是混凝土干燥过程中水分流失引起的体积减小。

二、钢筋混凝土结构裂缝控制策略

(一)优化设计环节

在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阶段,优化设计是裂缝控制的首要环节。合理确定结构形式和构件尺寸,充分考虑结构的受力特点和使用功能,确保结构具有足够的承载能力和刚度。通过科学的力学计算,准确分析结构在各种荷载组合下的内力分布,合理配置钢筋,提高结构的抗裂性能。注重结构的构造设计,设置伸缩缝、沉降缝和后浇带等构造措施,有效释放结构内部应力,减少裂缝产生的可能性。对温度变化影响较大的部位,采取加强保温隔热措施,降低温度应力对结构的影响。

(二)严格材料质量控制

原材料的选择对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抗裂性能具有决定性影响。精心挑选合格优质的水泥、骨料、外加剂等,是保证结构稳固的关键所在。优选水化热较低、稳定性高的水泥品种,能有效降低混凝土内部温度上升和体积膨胀;对骨料,需确保其粒径、级配和含泥量达标,优化的骨料级配不仅能增强混凝土的密实度和强度,还能显著减少收缩。外加剂的使用同样至关重要,减水剂能有效降低混凝土用水量,提升其强度与耐久性;而膨胀剂则能平衡混凝土的收缩,有效预防收缩裂缝的产生。此外,混凝土配合比的设计亦需严格把控,依据工程实际与周边环境条件,精细调整水胶比、砂率等关键参数,以保障混凝土既具备优异的工作性能,又具有卓越的抗裂能力。

(三)规范施工过程管理

严谨的施工管理流程是防范结构裂缝产生的坚实屏障。浇筑混凝土时,需精确调控浇筑速度、高度及方向,以杜绝离析现象。运用恰当的振捣技术与时长,保障混凝土密实度,规避蜂窝、孔洞等瑕疵,同时谨防过振造成分层与泌水。

混凝土养护环节亦不容忽视,浇筑完毕后应及时实施覆盖保湿,维持混凝土表面湿润,从而减缓干燥速度,降低收缩裂缝的风险。拆模时机的把控亦至关重要,以免拆模过早导致混凝土强度不达标,诱发裂缝。施工期间,还需合理安排作业顺序,防止因荷载过大或分布不均,引发结构裂缝。

三、钢筋混凝土结构裂缝加固技术

(一)表面处理技术

对于表面裂缝,表面处理技术是一种常用的加固方法。表面涂抹法适用于宽度较小、深度较浅的裂缝,通过在裂缝表面涂抹环氧树脂胶、聚合物水泥浆等材料,封闭裂缝,防止水分和有害介质侵入,起到保护和防水作用。表面粘贴法是在裂缝表面粘贴碳纤维布、玻璃纤维布或钢板等材料,利用粘贴材料的抗拉强度,提高结构的抗裂性能和承载能力。这种方法施工简便,对原结构的影响较小,适用于各种类型的表面裂缝加固。

(二)灌浆加固技术

灌浆加固技术主要用于处理宽度较大或深度较深的裂缝。低压灌浆法适用于细微裂缝的处理,通过低压将环氧树脂浆液等灌浆材料注入裂缝中,使裂缝得到填充和粘结,恢复结构的整体性。高压喷射灌浆法则适用于处理较宽、较深的裂缝,利用高压将水泥浆或其他灌浆材料喷射到裂缝中,形成强度较高的灌浆体,增强结构的承载能力。灌浆加固技术能够有效填充裂缝,提高结构的抗渗性和耐久性,是一种较为有效的裂缝加固方法。

(三)结构补强技术

当裂缝对结构承载能力产生较大影响时,需要采用结构补强技术。增大截面法是通过增大构件的截面尺寸,增加钢筋用量,提高结构的承载能力和刚度。这种方法适用范围广,但会增加结构的自重。外包钢加固法是在构件表面外包型钢,通过型钢与原结构之间的粘结或连接,共同承担荷载,提高结构的承载能力和抗震性能。预应力加固法是利用预应力原理,对结构施加反向荷载,抵消部分荷载产生的应力,从而减小裂缝宽度,提高结构的承载能力和抗裂性能。结构补强技术能够从根本上增强结构的性能,确保结构的安全使用。

结束语

钢筋混凝土结构裂缝控制与加固技术是保障建筑工程质量和安全的重要课题。通过对裂缝类型和成因的深入分析,从设计、材料、施工等多方面采取有效的裂缝控制措施,能够最大限度地预防裂缝产生。对于已出现的裂缝,根据裂缝的特点和严重程度,合理选择表面处理、灌浆加固、结构补强等加固技术,可使结构得到修复和增强。随着建筑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应进一步加强对裂缝控制与加固技术的研究和创新,结合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探索更加高效、经济、可靠的裂缝控制与加固方法,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安全性和耐久性提供更坚实的保障,推动建筑工程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邓仰建 . 基于钢筋混凝土结构裂缝的形成机理与控制方法 [J]. 中国建筑金属结构 , 2025, 24 (09): 181-183.

[2] 申云龙, 李忠辉, 王法雁, 陈伟恩, 孟甲凡. 钢筋混凝土结构裂缝成因及质量控制措施 [J]. 工程建设与设计 , 2024, (20): 136-138.

[3] 毛文发 . 钢筋混凝土结构裂缝的成因及控制研究 [J]. 散装水泥 ,2023, (04): 123-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