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的幼儿园音乐游戏化教学实践研究

作者

靳月

包头市青山区一机集团第二幼儿园 014030

引言

音乐是幼儿接触世界的重要途径,在早期教育中具有促进语言、情感、社会及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多重功能。本文基于幼儿园教学实践,剖析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在音乐游戏化教学中的应用价值与实施路径,以期提升幼儿音乐教育质量。

一、幼儿园音乐教学现状中的问题与改革需求

当前多数幼儿园音乐教学存在内容单一、形式缺乏生动性等问题。传统教学强调歌曲记忆,忽视音乐内涵体验,导致幼儿兴趣不高。教师多采用“示范—模仿”模式,忽视幼儿个体感受与表达,不利于音乐感知力与表达力的培养。部分活动脱离幼儿实际水平与兴趣,教学效果不佳。引入游戏化教学,结合体态律动,能降低学习门槛,提升参与度,使幼儿在愉悦氛围中掌握音乐知识。

二、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理念在音乐游戏教学中的价值体现

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法认为身体是理解音乐的直接媒介,强调通过身体感知与动作执行来掌握音乐要素。在游戏化教学中,教师引导幼儿进行节奏模仿、音乐追随等活动,体验节奏、速度与音高变化,建立内化的节奏感知体系。例如,在“音乐小火车”游戏中,幼儿通过动作跟随音乐节奏变化,直观感受拍子与节奏。体态律动使音乐学习综合化,降低理解难度,提升趣味性。同时,重视即兴创编能力培养,促进幼儿个性发展与审美感知,强化合作意识与社会交往能力。

三、体态律动与音乐游戏融合的教学实践策略探析

本研究综合运用行动研究法,融合观察法与访谈法,在多所幼儿园开展教学实践。研究对象为 3 - 6 岁幼儿,共 200 名,通过随机抽样将其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各 100 名。实验组运用基于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的音乐游戏化教学,对照组则采用传统音乐教学模式。在教学活动目标设定上,紧密围绕提升幼儿音乐感知、节奏律动以及情感表达能力等核心要素,同时充分考虑幼儿所处年龄阶段的特征及其发展水平,制定出具有可操作性与可测量性的教学目标。活动内容选择方面,依据幼儿的兴趣爱好与生活经验精心创设游戏情境,像“动物模仿秀”游戏,教师声情并茂地讲述动物故事,同时播放不同风格的音乐,引导幼儿模仿动物动作,用身体去诠释音乐的节奏与情感。教学组织注重互动性与参与性,采用小组合作、师幼共演等形式。节奏练习中,借助鼓棒打击、拍手节奏等方式让幼儿感知节奏规律;旋律体验时,以身体方向与幅度模拟音高起伏,如“音乐魔法棒”游戏,教师随音乐高低挥动魔法棒,幼儿用身体模仿感受音高变化。教学全程关注幼儿情绪反应与行为表现,及时给予积极反馈。教学结束后,通过交流分享、作品展示等形式引导幼儿反思,助力其内化学习成果,提升审美与创造意识。

四、教学实施成效与幼儿发展变化分析

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量化与质性数据均展现出显著成效。量化数据显示,在音乐感知测试里,实验组幼儿节奏变化识别准确率达 85% ,音乐风格区分准确率为 80% ,而对照组分别为 60% 和 55% ;身体协调测试中,实验组幼儿在节奏性跑跳任务完成率达 90% ,对照组为 70% 。质性分析方面,教师反馈实验组幼儿课堂专注力提升、规则意识增强,更积极参与音乐活动。家长满意度调查显示,实验组家长满意度达 95% ,对照组为 75% ,且幼儿在情感表达上更加自信,乐于与同伴分享音乐感受。

五、核心游戏案例深度剖析

在音乐游戏化教学中,有几个核心游戏案例颇具成效。“节奏王国”游戏以提升幼儿节奏感知与律动能力为目标。教师先讲述节奏王国充满奇妙节奏冒险的故事,激发幼儿兴趣。准备各种节奏乐器和王国地图卡片,幼儿分组扮演勇敢探险家、智慧魔法师等不同角色。游戏时,各小组根据抽取的王国地图卡片上的节奏提示,用乐器演奏出相应节奏,同时做出与节奏相匹配的律动动作,如快节奏时快速拍手、跳跃,慢节奏时缓慢摆动身体,以此穿越“王国”完成冒险任务。在“音乐旋律之旅”游戏里,教师播放一段旋律,幼儿运用“身体模拟音高”策略,用身体不同部位的高低变化来模拟音高。当旋律中出现高音时,幼儿踮起脚尖,伸展手臂,仿佛触摸到高处的音符;低音时则蹲下身子,降低身体重心,感受音高的下沉。通过这样的身体动作,幼儿能更直观地感受音高起伏,增强对旋律的理解。而“音乐即兴秀”游戏着重于“即兴创编空间”的拓展。教师播放一段音乐后,幼儿自由组合成小组,依据音乐的节奏和情感,即兴创编动作与故事。教师给予幼儿充分的时间与空间,鼓励他们大胆发挥想象,自由表达对音乐的理解。最后,各小组进行展示与分享,在这个过程中,幼儿的创造力、表达力和团队协作能力都得到了锻炼与提升。

六、结语

在基于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的音乐游戏化教学实践里,遭遇了一些困难与局限。一方面,部分教师对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理念理解不够透彻,在将其融入教学实践时,面临诸多难题,难以精准把握教学要点与方法,影响了教学效果。另一方面,教学资源匮乏,适合幼儿的音乐素材和教具稀缺,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学活动的多样性与丰富性,难以充分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而且,幼儿个体差异明显,在即兴创编环节,部分幼儿因自身能力、性格等因素,表现不尽如人意,需要教师投入更多精力去关注与引导。不过,该教学模式仍有效突破了传统幼儿音乐教学的局限。未来,需强化教师专业培训,提升其对理念的掌握与运用能力,同时丰富教学资源,构建以游戏化为核心、体态律动为支撑的音乐教育新体系,推动学前教育质量迈向新台阶。

参考文献:

[1] 陈佳婷 , 张晓华 .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幼儿园音乐教育的实施策略——以西安市 G 幼儿园为例 [J]. 新智慧 ,2024,(32):78-80.

[2] 王新然 .“ 乐” 与“ 律”:体态律动对音乐感知的影响 [J]. 云 端 ,2024,(52):54-56.

[3] 石圆圆 . 同步性韵律活动对 4-6 岁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影响研究 [D]. 浙江师范大学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