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劳动教育的策略研究

作者

岳盼盼

涿州市柳河营学校 072750

引言

在现实中,小学语文以其奠基性、综合性与广泛影响力,天然具备承载多元教育目标的潜能。教材中大量鲜活文本与生活场景,生动展现着劳动创造的价值与劳动者的智慧,为劳动教育提供了丰沃土壤。如何超越简单说教,在语文听说读写的核心活动中,不着痕迹地融入劳动精神培育与实践意识启蒙,使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成为目前需探索的教学命题。

一、语文教学渗透劳动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在小学阶段开展劳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而语文课程恰恰能为劳动教育提供很好的实施载体。从必要性来看,劳动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很多学生缺乏劳动体验,对劳动的价值认识不足。语文作为基础学科,课时充足,覆盖面广,能够为劳动教育提供稳定的实施平台。通过语文教学渗透劳动教育,可以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的情况下,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从可行性来看,部编版教材中确实包含大量劳动教育素材。比如《悯农》让学生体会农民劳动的辛苦;《邓小平爷爷植树》展现了领导人亲自劳动的榜样作用;《千人糕》则帮助学生理解劳动协作的重要性。这些课文内容生动具体,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语文教学注重情境创设和情感体验,这与劳动教育的特点相契合。在课文讲解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劳动细节,体会劳动情感,自然而然地接受劳动教育。

二、渗透劳动教育的主要路径

(一)深耕文本,挖掘劳动内涵

现行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都蕴含着丰富的劳动教育元素,这些内容为开展劳动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素材基础。教师需要提升专业素养,善于发现和挖掘文本中与劳动相关的教育点。以《寒号鸟》的教学为例,可以通过对比分析两种鸟的不同行为及其后果,帮助学生建立勤劳与懒惰的认知框架。在教学《赵州桥》时,不仅要引导学生欣赏建筑的艺术价值,更要通过解读描写建造过程的文字,让学生感受古代劳动者的智慧结晶。而《千人糕》的教学则可以让学生认识到,日常生活中看似简单的物品,实际上凝聚着众多劳动者的心血与合作。这种教学方式注重语文教学与劳动教育的有机融合。

(二)链接生活,创设劳动情境

语文教学中的很多环节都可以创设真实的劳动情境,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理解劳动。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有意识地将语文学习与劳动实践结合起来。如在口语交际课可以设计说说我的劳动经历等主题,让学生在课前参与一些简单的家务劳动或校园劳动,然后在课堂上用规范的语言描述劳动过程和体会。这样既锻炼了口语表达能力,又强化了劳动体验。习作练习可以围绕劳动主题展开,如写一次难忘的劳动经历等。教师要指导学生观察劳动细节,记录真实感受,避免空洞的套话。或者还可以让学生扮演小记者采访家长或社区工作者的职业故事,既能培养表达能力,又能增进对不同职业的理解。情境对话可以设计今天我值日等主题,让学生在模拟场景中学习如何与人协作完成劳动任务。这些教学活动都要注重真实性,要让学生真正参与劳动,获得真实的劳动体验。

(三)任务驱动,融合劳动实践

教师在设计综合性学习任务时要明确语文能力目标和劳动教育目标,确保二者有机结合。以校园植物观察为例,这个主题能很好地融合语文学习与劳动实践。学生可以选择校园里的一种植物进行为期一个月的观察养护。在劳动实践方面,学生需要定期浇水、松土、除草,记录植物的生长变化。这一过程既能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劳动态度,又能让他们亲身体验劳动的艰辛与快乐。在语文学习方面,学生要查阅植物相关资料,撰写观察日记,制作植物名片。这些活动既锻炼了信息搜集能力,又培养了观察力和表达能力。教师在指导过程中需要注意几个要点:一是任务难度要符合学生年龄特点,低年级可以侧重观察和简单记录,高年级则可以增加研究报告的撰写;二是要给予必要的技术指导,如植物养护的正确方法、观察记录的规范格式等;三是要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既要关注学生的劳动表现,也要评估其语文能力的提升。这种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同时获得劳动体验和语文能力的提升。

三、优化语文渗透劳动教育的实施策略

(一)目标明确化,自然渗透

教师在备课时需要同时考虑两个维度:一是语文知识和能力目标,二是劳动教育目标。比如在教学《悯农》时,语文目标可以是理解诗歌内容和体会诗人情感,劳动教育目标则是让学生认识农业劳动的艰辛。这两个目标要实现自然融合,不能为了劳动教育而生硬地加入与课文无关的内容。关键在于找到课文内容与劳动教育的内在联系点,通过解读文本自然而然地引出劳动教育话题。比如《邓小平爷爷植树》一课,可以从领导人身先士卒参加劳动的角度切入,既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主旨,又传递了劳动光荣的理念。

(二)活动多样化,注重体验

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对劳动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不同,因此要设计适合各年级特点的实践活动。低年级学生注意力时间短,可以开展一些趣味性强的活动,比如诵读《剪窗花》这样的劳动儿歌,或者看图说话描述劳动场景。中高年级学生的思维能力较强,可以组织更有深度的活动,比如围绕科技与劳动主题开展辩论会,让学生通过搜集资料、准备论点、现场辩论等环节,深入思考劳动的价值。这些活动都要突出学生的亲身体验,让他们在实践中获得真实的感受,而不是被动接受说教。

(三)价多元化,关注过程

传统的语文评价主要关注知识掌握和考试成绩,在渗透劳动教育时,需要建立更加多元的评价体系。一方面要继续评估学生的语文能力表现,如观察日记是否详细、口语表达是否流畅;另一方面要关注学生在劳动实践中的表现,如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完成任务的认真程度、遇到困难时的应对方式等。评价方式也要多样化,可以采用成长档案袋记录学生的进步,通过同学互评了解团队协作情况,邀请家长反馈孩子在家的劳动表现。这样的评价更能全面反映学生的综合发展情况。

结语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是润物无声的育人艺术。它要求教师以慧眼识文本,以匠心巧设计,将劳动精神的种子播撒于语言学习的沃土。通过深耕教材、链接生活、创新活动与多元评价,语文教学得以超越单一工具性目标,在锻造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培育其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崇尚创造的价值观。

参考文献:

[1] 包江 . 以”劳动树人”为核心的小学语文劳动教育渗透策略思考 [J].科普童话 ,2025(18):37-39.

[2] 彭铭韫 . 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劳动教育的路径探究 [J]. 语文世界 ,2024(4):28-29.

[3] 蒋静 . 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路径研究 [J]. 课堂内外(初中版),2024(z2):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