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以文入器

作者

欧雪梅

安徽省淮北市博物馆 安徽淮北  235000

引言:

“水为茶之母,器为茶之父。”这句话点明了茶、水、器三者的关系。一杯佳茗,离不开好水和良器。在我国六千多年的茶文化体系中,茶盏作为中国茶文化的重要载体,见证了历代饮茶方式的变迁,同时也映射出每个时代社会文化的深层转型。唐代以前,茶器多与食器、酒器混用,功能单一且缺乏艺术表达。至唐代,随着煎茶法普及、南北窑口兴盛,茶盏逐渐脱离实用范畴,成为文人雅士品鉴茶汤、寄托情怀的载体。到了宋代,煎茶法逐渐被降、点茶法取代,茶盏的功能需求与审美标准也发生根本性转变,并逐渐形成了“器以载道”的文化范式。基于此,本文从造型、装饰以及风格三个角度出发,进一步分析唐宋瓷质茶盏演变规律,探讨唐宋文化发展对瓷质茶盏的影响,以及瓷质茶盏中蕴含的经久不衰的文化美学。

1. 多视角分析唐宋瓷质茶盏的演变规律

在唐代专用且成系列化茶器出现之前的相当长一段时期,茶器归属于饮食器一类,呈现一器多用的状态 [1]。到了唐代,特别是中晚唐时期,茶器更加小巧、精致,成为专用于饮茶的器具。而后,随着人们饮茶习惯改变,茶盏在造型、功能上也相继发生了许多变化。虽然每个时代都有茶盏,但受社会生产力水平、生产结构、文化思想等因素影响,唐宋时期的茶盏在器型、装饰以及种类等方面呈现出较大差异,并形成了独属于一个朝代的艺术风格。

从唐至宋,瓷质茶盏的演变规律表现为由粗糙趋向精致,由大型转向小巧,由简单趋向繁复,繁复又回归于简约,并最终以“简约却不简单”这一独特风格持续发展[2]。

1.1 造型演变

得益于相对成熟的造型和细节设计工艺,唐宋时期的茶盏兼顾实用性和美观性 [3]。

在唐代,社交饮茶的实用载体是以敞口、浅腹、大口径(达 20 厘米以上)为主的瓷质茶碗,如景德镇窑出土的兰田窑白釉执壶配套茶碗等,这类瓷质茶碗,可被用于多人共饮的“行茶”场景中。大口径瓷质茶碗的宽口设计便于快速注水与分茶,厚重的器壁利于保温,而这契合了唐代煎茶法需长时间煮沸的特点。在这时期,茶盏的口沿呈现形似荷叶、海棠等形状的花形,反映出茶盏造型深受当时花卉文化影响。另外,唐代的花形口沿形成了一种富有对称、韵律的独特美感。

在宋代,茶盏为满足私人品饮与斗茶的精细化需求,其口沿分化为敛口、束口、撇口、敞口四类。建窑兔毫盏等束口盏,因便于观察茶沫“咬盏”,而成为斗茶的首选;撇口、敞口盏则是多被用于冲泡散茶。在形式上,宋代茶盏也发生变化,其盏底收窄、圈足增高,具有通过降低重心增强稳定性的效果。例如,景德镇青白瓷斗笠盏的“漏斗状”设计,满足了点茶时观察注水角度的需求。

1.2 装饰演变

1.2.1 釉色

唐代茶盏的釉色以青、白两色为主,但也有少数瓷质茶盏为黄釉、黑釉等。不过,从整体来看,这一时期的瓷质茶盏多借助青、白二色,呈现出“类玉”“类雪”的天然质感。例如,邢窑白瓷茶盏多是经过高温烧制呈现出“类银似雪”的纯净感。这种“少即是多”的装饰理念,与唐代开放包容的社会风气相呼应,体现唐代人对材质本真的审美崇尚。

到了宋代,瓷质茶盏在延续唐代青白体系的基础上,开始追求更为纯净的色彩。例如相较于唐代的青白瓷茶盏,宋代的青白瓷茶盏拥有更加纯净、透亮的釉色,如景德镇湖田窑青白釉盏,其釉面莹润如玉,呈现“青如天、明如镜”的质感。不过,虽然这一青白釉色仍受文人推崇,但已非唯一主流。为满足文人墨客、王公贵族、平民百姓对纯净色彩的追求,宋代造物者以青白釉为基点,探索和尝试呈现多样化的釉色。正因如此,瓷质茶盏呈现出即使釉色同属一个青色系,但其具体种类也是千差万别的特点。从许之衡所著的《饮流斋说瓷》中了解到,青色系中包含数十种色调,包括但不限于天青、孔雀绿、种蓝、鱼子蓝、抹蓝、绿褐。此外,在宋代,还出现了釉色特征独特的黑釉色瓷质茶盏。这类茶盏能够在强光下呈现宇宙星云般的幻彩。

总的来说,从唐到宋,瓷质茶盏的颜色呈现出低调化、多样化、纯粹化的演变特征。

1.2.2 装饰手法

在唐代,瓷质茶盏的装饰技法以胎体刻划为主,如定窑弦纹碗的波浪纹,这种装饰纹样,简洁疏朗,体现了“少即是多”的审美。装饰内容并不繁复,且多与釉色、造型等相结合,共同呈现出独特的装饰美感。在以单一釉色为主流装饰的背景下,出现了独具一格的长沙窑,该窑生产的茶盏多采用釉下彩绘,即在青釉瓷胎上描绘褐色和绿色的彩色纹饰。

在宋代,瓷质茶盏在延续唐代装饰技法的基础上,还出现了刻划花的装饰手法,装饰内容也更加复杂。依托这些装饰手法,宋代瓷质茶盏呈现出“远看

釉色近看花”的独特韵味。

也就是说,从唐到宋,瓷质茶盏的装饰手法向着多样化、复杂化的方向发展。

1.2.3 题材和纹饰

在唐代,瓷质茶盏上的纹饰题材多以佛教元素为主导,常见的如象征清净的莲花纹等。到了晚唐,瓷质茶盏内部开始出现装饰纹样。

在宋代,瓷质茶盏的纹饰题材更倾向于与诗书画相结合,其纹样也更加精致、细腻,装饰构图也更加强调形式美。

1.3 风格演变

在唐代,瓷质茶盏的设计风格深受文化艺术影响,形成了豪放、厚重的艺术风格。不过,由于初唐继承了以清瘦为美的艺术观念、中唐形成了雍容华贵的艺术风格、晚唐形成了低矮以及羸弱的造型特征,所以,瓷质茶盏的设计风格也出现了相应变化。在宋代,瓷质茶盏的设计风格深受时代因素影响,整体呈现出清新雅致、内蕴淡然的艺术风格特点。

2. 唐宋文化发展对瓷质茶盏的影响

瓷质茶盏的造型、装饰、风格的演变深受唐宋文化影响。

2.1 唐代文化对瓷质茶盏的影响

首先,茶文化兴盛,推动了茶盏功能革新。在唐代,饮茶之风盛行,茶成为一种大众消费品。因百姓的饮茶需求增多,直接刺激了瓷质茶具的生产与革新。据《茶经》记载,唐代茶具种类达24 种,茶碗、茶盏等专用器具需求激增,越窑、邢窑等窑口因生产茶具而繁荣。受茶文化影响,这一时期的茶盏设计多注重实用性,如通过设计侈口、浅腹、圜底的造型,方便茶盏散热、引客点茶,与此同时,造物者发明了盏托,解决了持握烫手的问题。而这体现出了“以人为本”理念对瓷质茶盏设计的影响。此外,由于唐朝煎茶法大规模普及,所以推动了茶盏与汤瓶的配套使用,而这催生了一批注水稳定性更佳的带有长流、管状壶嘴的饮茶器物,使得茶盏的功能属性与点茶技艺紧密结合。

其次,唐代文化中的诗意审美影响茶盏装饰。例如,白瓷茶盏常绘山水花鸟,青瓷盏则是追求“类玉”质感。

最后,社会风尚与文化交流促进技术发展。宫廷与民间对茶具的不同需求推动了工艺进步。宫廷茶具多用金银器,而民间则以越窑青瓷、邢窑白瓷为主。为了满足不同阶级对茶盏的要求,唐代造物者不得不推动茶盏设计与制作工艺进步。此外,得益于文化交流政策颁布,唐代造物者吸收和运用了大量异域文化元素于瓷质茶盏设计中,推出了仿生造型茶盏,增加了茶具造型的多样性。此外,在文人墨客的影响下,咏茶诗文盛行,使得茶具被赋予了新的文化内涵,从而使得瓷质茶盏从实用器升华为艺术载体。

2.2 宋代文化对瓷质茶盏的影响

第一,斗茶、饮茶习俗兴起,推动了瓷质茶盏创新。以黑釉茶盏为例,因北宋皇帝宋徽宗在其所著的《大观茶录》中记载:“盏色贵青黑”,而推动了黑釉茶盏的发展。与此同时,当时的王公贵族、文人名士在皇帝喜好的影响下也开始推崇黑釉茶盏。宋代的斗茶文化也推动了黑釉茶盏的兴起。所谓斗茶,斗的是白沫的颜色和多少,相较于青白瓷茶盏,黑釉茶盏能够更加清楚地反映出白色的茶沫。所以,在斗茶文化兴起的宋代,黑釉茶盏发展迅速。

第二,理学与禅宗思想塑造擦茶盏美学范式。宋代文人推崇“清寂淡雅”的理学思想,而建盏的素朴造型与天然釉色,完美地契合这一审美取向。正因如此,宋代瓷质茶盏呈现出清淡雅致的艺术风格。此外,宋代流行禅宗思想。在这一思想影响下,瓷质茶盏的设计愈发趋向于简约风,如吉州窑木叶天目盏以枯叶入釉,通过剪纸贴花工艺实现“一叶一菩提”的禅意表达等;青白瓷茶盏通过多次施釉模拟玉质质感,体现“以玉比德”的儒家审美等。

结语:总的来说,受唐宋社会背景、文化背景等因素影响,从唐到宋,瓷质茶盏的造型呈现出兼顾实用性和美观性的演变特点;装饰呈现出题材多样化、纹样复杂化等特点;风格上呈现出从雍容华贵、低矮转变为清淡雅致、内蕴深远的演变特点。可以说,瓷质茶盏见证了社会变迁。身处现在的我们可以通过研究瓷质茶盏的演变史,了解朝代变迁史以及不同朝代人们对美的追求。

参考文献:

[1] 郭丹英 , 沈国琴 . 文献、图像、考古视野下的历代茶器演变 [J].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2023,(04):96-113.

[2] 廖希荃 . 以文入器 [D]. 福建师范大学 ,2023.

[3] 郭建晖 , 林俊杰 .“瓷茶融合”视域下景德镇历代茶具造型与装饰发展演变 [J/OL]. 陶瓷学报 ,2025,(03):642-648[2025-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