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数学应用题解题策略的教学分析
刘建
四川省宜宾市南溪区大观镇中心小学校 644101
引言
数学与其他科目相比,是一门逻辑性极强、结构严谨的学科,课堂学习中,教师应遵循学科特点启发学生思维,在分析、整合和推理中得出完整运算过程。应用题作为常见题型,学生在阅读题干、思考解题方法的过程中,不仅可以积累数学知识,更能够在长时间练习中逐渐形成良好的数学符号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观念等。由此可见,教师采用科学的应用题解题教学策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一、提升审题能力,准确把握变量关系
数学应用题会以文字叙述的方式呈现具体的情境,部分应用题还会出现文字描述与图形相结合的形式。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时,为保证学生准确完成解题,应先采取有效措施提升学生的审题能力,让学生学会提取题目中的关键信息,在题干阅读中提取数字、单位、条件以及关键字词,随后对各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整合,并引导学生仔细分析每一条信息,从而准确理解题意,逐渐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提升学生对数学符号的敏感性,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1]。
例如,在“如果用 a 表示每辆汽车的载重量,m 表示辆数,x 表示总运输量,写出总运输量的字母公式。用 5 辆载重量为 6.1 吨的汽车运化肥,利用上面的公式,算出一次可运化肥多少吨?”这道应用题的解题教学中,由于题干中包含多个变量,为促使学生准确把握变量关系,培养学生解题能力,教师可先引导学生仔细阅读题目,并给出提示:每辆车的载重量是“a”,辆数是“m”,总运输量是“x”,帮助学生清楚地理解公式的构成和变量之间的关系。随后,教师可进一步引导:如果已知每辆车的载重量是 6.1 吨,车辆的数量是 5 辆,如何将这些信息代入公式中,求得总运输量。教师在鼓励学生根据题意逐一提取关键信息时,应强调正确理解每个变量的值。在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字母公式后,教师需鼓励学生动手计算:5 辆汽车,每辆载重量为 6.1 吨,总运输量为 6.1×5=30.5 吨。在整个应用题解题教学过程中,教师重点培养了学生的审题能力,逐步引导学生把握了题干中变量关系,有效培养了学生的符号意识,有助于学生提升审题准确性。
二、融入生活实际,深刻理解题目内涵
应用题本身是对特定场景的文字描述,基于这一特点,小学数学教师在开展应用题解题策略教学实践时,为帮助学生深化理解应用题的含义,应充分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事物,鼓励学生在生活真实现象中分析数据问题 [2]。而教师在解题方法教学中,不仅应为学生提供具体的解题过程,还应在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使学生对应用题题目所代表的真实内涵产生深刻认知,强化学生的数学知识应用意识,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目标。
例如,在“操场上站着四行学生(此处表述有误,结合后文应为多行学生’),前面 25 行每行站 8 人,最后一行站了 12 人。他们一共有多少人? ① 前 25 行有多少人? ② 他们一共有多少人?”这道应用题解题教学时,为帮助学生深刻理解题目内涵,教师可引导学生将题目中的场景与熟悉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提出问题:“你们有没有见过学校操场上举行活动,很多同学排成行站在一起?我们可以想象一下,操场上有多少同学排成了行,能用数学来计算出总人数吗?”帮助学生将生活实际同数学知识紧密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教师可采用逐步引导的方式,帮助学生分析题目中的信息:前 25 行每行 8 人,最后一行 12 人,要求计算前 25 行一共多少人。此时教师可帮助学生将这一信息转化为数学公式: 25×8=200 ,得出前25 行有 200 人,而后引导学生计算总人数,即前 25 行的 200 人再加上最后一行的 12 人,总人数为 200+12=212 人。由于教师将生活实际同应用题进行了紧密结合,极大地加深了学生对应用题背后蕴含实际意义的理解,有助于提升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创设趣味情境,探索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在开展应用题教学时,可采用多媒体技术创设趣味情境,将应用题题干中所描述的本质问题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出来,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重感官,这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能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应用题的解决方案,不断寻找最佳解题路径 [3]。这一过程中,不仅降低了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难度,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学生长时间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良好的数学素养奠定基础。
例如,在“鸡兔同笼:在一个笼子里养着鸡和兔,从上面数共有5 个头,从下面数共有 14 条腿。鸡和兔各有多少只 ?”这道应用题解题教学时,教师可采用多媒体展示一只笼子,里面有一些鸡和兔,用动画效果将鸡和兔放入笼子中,呈现题目中的条件:共有 5 个头和 14条腿,随之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看到这只笼子里有几只动物?它们的头和腿是怎么分配的呢?”让学生直观感受到题目描述的实际情境,激发其好奇心。在此基础上,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题目中的信息:鸡有 2 条腿,兔有 4 条腿,鸡和兔一共有 5 个头,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如何通过头和腿的数量来分辨鸡和兔的数量?”继而引导学生设立方程进行思考:假设鸡有
只,兔有 y 只,利用头数和腿数的关系建立方程。最终在推理中,学生可以得出鸡有 3 只,兔有 2 只。而趣味情境的创设,可以深化学生对应用题解题方法的理解,还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有助于实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等核心素养的目标。
结语
综上所述,应用题解题方法教学是小学数学整个教学活动中的重点和难点,对学生数学概念的理解与应用能力、信息提取与整合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均提出了较高要求。因此,小学数学教师不仅应高度重视应用题解题方法教学,还应综合运用多样化教学方法,从学生认知水平出发,提升学生答题准确率,并逐步提升学生的符号意识、数学知识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最终促使学生在长时间学习过程中形成良好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 唐露露 . 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方法探讨 [J]. 试题与研究 ,2024(23):118-120.
[2] 秦玉玲 . 浅谈提升小学生数学应用题解题能力的策略 [J].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 ,2024(12):161-163.
[3] 兰永峰 .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提升应用题审题解题能力的策略[J]. 试题与研究 ,2024(19):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