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区域协同发展视角下的国土空间规划策略研究

作者

孙坚 林攀

370305198906124316 33032919840420001X

引言

区域协同发展是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它有助于打破行政区域的界限,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区域间的优势互补。国土空间规划作为国家空间发展的指南、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是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在区域协同发展视角下开展国土空间规划,能够更好地统筹区域内的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解决区域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区域发展的不平衡问题日益凸显。一些地区面临着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压力,而另一些地区则存在发展动力不足、基础设施薄弱等问题。传统的国土空间规划往往侧重于单个行政区域的发展,缺乏区域间的协调与合作,难以适应区域协同发展的要求。因此,深入研究区域协同发展视角下的国土空间规划策略具有迫切性和重要性。

一、区域协同发展与国土空间规划的关系

(一)区域协同发展对国土空间规划的要求

区域协同发展要求国土空间规划打破行政壁垒,实现区域间的统一规划和协调发展。在产业布局上,要根据各区域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合理分工,形成产业协同发展的格局。例如,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北京发挥科技创新和总部经济的优势,天津突出先进制造业和港口物流的特色,河北则承接产业转移,发展配套产业。这样的产业协同布局需要国土空间规划进行科学引导,合理安排产业用地。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区域协同发展要求实现互联互通。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能够降低区域间的交易成本,提高区域的整体竞争力。国土空间规划需要统筹考虑区域内的基础设施布局,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例如,长三角地区通过建设高铁网络和城际轨道交通,加强了城市间的联系,促进了区域一体化发展。

(二)国土空间规划对区域协同发展的支撑作用

国土空间规划是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支撑。通过合理的空间布局,能够引导人口和产业的有序流动,优化区域发展的空间结构。例如,在城市群的规划中,通过划定中心城市、副中心城市和周边城镇的功能定位和发展边界,能够促进城市间的分工协作,提高城市群的整体效率。

国土空间规划还能够保障区域生态环境的安全。通过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等控制线,能够保护区域的生态资源,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共进。例如,在长江经济带的国土空间规划中,加强了对长江生态环境的保护,推动了绿色发展。

二、当前国土空间规划存在的问题

(一)区域发展不平衡

当前,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较为突出。东部地区经济发达,城市化水平高,但面临着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等问题;中西部地区经济相对落后,基础设施薄弱,产业发展动力不足。在国土空间规划中,这种不平衡表现为资源过度集中在发达地区,而欠发达地区的发展空间受到限制。例如,一些大城市由于人口和产业的过度集聚,出现了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等“大城市病”,而周边的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则缺乏发展机会。这种区域发展不平衡不仅影响了区域的整体发展水平,也不利于社会的公平与和谐。

(二)资源配置不合理

在国土空间规划中,资源配置不合理的问题尤为突出,已成为制约区域协同发展的关键瓶颈。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存在大量闲置土地和低效用地,部分城市为追求短期经济增长,盲目扩张城市边界,造成土地资源的粗放利用与空间错配。水资源、能源等关键资源的空间配置也缺乏统筹,一些资源型地区供给过剩却外运困难,而需求旺盛地区却面临短缺压力,区域间供需失衡现象显著。同时,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呈现明显城乡二元结构和区域差异,优质教育、医疗等公共资源高度集聚于大城市,中小城市及农村地区服务能力薄弱,加剧了社会公平问题。这种资源配置的非均衡状态不仅降低了国土空间的整体利用效益,也影响了区域协调发展和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三、区域协同发展视角下的国土空间规划策略

(一)产业协同发展策略

加强区域间的产业协同是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产业协同发展应以区域功能定位为基础,依托各地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明确产业发展方向,构建差异化、特色化、互补化的产业体系,避免同质化竞争与资源浪费。在实施过程中,应强化核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产业链条跨区域延伸,促进上下游企业跨地域协作,提升整体产业竞争力。

需建立高效运行的产业协同发展机制,完善政策对接、资源共享、利益协调等制度安排。通过设立跨区域产业园区、共建产业集群、推动产业联盟建设等方式,打造多元合作平台,引导产业要素在更大范围内流动与优化配置。例如,长三角地区部分城市通过联合建设产业合作示范区,实现了产业链深度融合与区域间资源优势互补,显著提升了区域经济整体效能。

应加快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在产业协同发展中的应用,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增强区域发展的创新动能。通过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优化营商环境,吸引更多优质资本和高端要素集聚,进一步激发区域协同发展的内生动力。

(二)生态环境联保共治策略

生态环境是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基础,必须强化区域间生态环境联保共治策略,共同守护生态安全。应建立跨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协同机制,统一环境标准、监管体系与执法尺度,推动污染防治与生态治理一体化。例如,京津冀地区通过构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实现监测数据共享、联合执法与应急响应,显著改善区域空气质量。同时,应推进跨流域、跨区域生态修复工程的统筹实施,如在长江经济带推动水土保持林建设、湿地恢复、河湖连通等综合治理工程,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进一步完善生态补偿机制,依据生态服务价值和保护成效,对生态保护重点区域给予财政转移支付与政策倾斜,促进区域间利益协调与公平发展,实现生态共建共享与协同发展目标。

结论

在区域协同发展视角下,国土空间规划对于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分析区域协同发展与国土空间规划的关系,发现当前国土空间规划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和资源配置不合理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产业协同发展和生态环境联保共治等规划策略。

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区域间的合作与协调,完善国土空间规划的体系和机制。要充分发挥国土空间规划的引领作用,引导人口、产业和资源的合理流动,实现区域的高质量协同发展。要加强科技创新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的应用,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精准性。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为我国区域协同发展和国土空间的优化利用提供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 李福民 , 文军 , 陈增德 . 基于国土空间规划的中越沿边城市区域协同发展路径研究 [J]. 市场论坛 ,2024,(10):9-16.

[2] 赵帅 , 张乃禄 . 城乡一体化视角下的国土空间规划方法研究 [J]. 工程与建设 ,2024,38(03):526-527+536.

[3] 邱宇飞, 王元昊. 区域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国土空间优化配置研究[J].中国科技投资 ,2024,(07):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