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矿压观测信息融合分析助力煤矿掘进安全高效决策

作者

张志敏

中煤大同能源有限公司 山西大同 037001

引言

在煤矿开采过程中,由于地质环境的复杂性和矿压条件的多变性,传统的矿压观测方法往往仅依赖于单一的数据来源,这导致很难全方位和准确地了解矿井的实际状况。在近几年中,随着信息技术、传感技术和人工智能的持续进步,矿压观测方法变得更为丰富,其中,信息融合技术已逐步崭露头角,成为提高矿压监测准确性和效率的核心技术之一。信息融合分析不仅能够整合来自不同传感器的数据,还能通过优化算法进行数据的深度挖掘和智能解析,旨在为煤矿掘进过程中的安全和高效决策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一、常用矿压观测方法

1.1 巷道表面位移观测

观测巷道表面的位移状况在评估巷道稳定性和预测其潜在变形方面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在巷道的关键区域设置观测点,并定期跟踪位置的变化,可以实时掌握巷道的变形模式。常用的测量工具包括全站仪、激光测距仪等,这些高精度的设备能够准确地记录位移数据、绘制位移随时间变化的关系曲线等,为分析巷道的稳定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外,这种观测方法还可以迅速识别支护结构可能的缺陷,并为其提供及时的加固建议。

1.2 锚杆(索)受力监测

在煤矿巷道的支撑系统中,锚杆(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的受力状态对巷道稳定性有着直接的影响。通过安装应力传感器或拉力计,可以实时监测锚杆(索)的受力情况,包括拉力、压力和应力的分布情况。这些资料在评定支护效果、避免锚杆(索)断裂和巷道冒顶事故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角色。通过使用数据分析工具,能够预测锚杆(索)可能的失效模式,这为我们制定有力的预防策略提供了稳固的科学依据。

1.3 围岩内部位移监测

通过监测围岩的内部移动,能够更为深入地了解围岩的变形情况。通过在围岩中进行钻孔并安装位移传感器,可以实时监控围岩在径向、切向以及垂直方向上的位移情况。这种方法不仅为围岩稳定性的研究提供了全面的资料,还有助于分析围岩的应力分布和变形机制。通过整合其他的观测数据,可以更准确地评估巷道的整体稳定性,这对于优化支撑设计和参数挖掘具有至关重要的指导意义。

1.4 微震监测

在煤矿的地下开采活动中,微震事件是常见的,这些事件的发生频次和强度与周围的岩石稳定性有着紧密的联系。这种微震监测技术是通过部署高灵敏度的地震波传感器阵列来实时捕捉和分析微震信号,目的是为了识别潜在的地压活动和进行灾害预警。这种方法不仅可以提前识别围岩的破裂、垮塌和其他可能的危险迹象,还可以通过分析微震事件在空间分布和时间序列上的特点,揭示地下工程活动的一般规律和发展趋势。通过整合数值模拟技术和专家系统,微震监测手段为煤矿的安全和高效决策提供了坚实的支持。

二、矿压观测信息融合分析方法

2.1 加权平均法

在矿压观测方面,加权平均法展示了其简洁性、直观性以及信息融合等多个优势。这种方法是通过对不同时间点的观测数据进行加权处理,从而获得更为精确和可信的矿压数值。权重通常是根据观测数据的可靠性、准确度以及实际状况来进行分配的。例如,新获得的高度精确的数据可能会被赋予更高的权重,而那些已经过时或不准确的数据可能会被赋予更低的权重。采用加权平均技术可以有效地减少数据的波动,并提高决策的稳定性。但是,这种方法在权重分配上显得特别敏感,因此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和专家的经验来做出适当的调整。

2.2 卡尔曼滤波法

卡尔曼滤波技术基于统计学的原理,作为评估动态系统状态的工具,它在矿压观测数据的综合分析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一方法是基于状态空间模型来构建的,它融合了前一个时间点的状态评估与当前观测数据,并运用递推算法来更新当前状态的最优估计值。卡尔曼滤波方法能有效地减少噪声的干扰,从而增强观测数据的准确性。此外,这项技术还能预测未来的矿压走势,从而为煤矿的挖掘活动提供更加精确的决策依据。然而,卡尔曼滤波技术需要对系统噪声的统计属性有明确的了解,并且其计算过程的复杂性相当高。

2.3 神经网络法

利用人工神经网络技术,神经网络技术被用于学习和预测矿压的观测数据。神经网络可以通过对大量历史数据的训练来自动提取其数据特性,进而达到高效的数据整合和趋势预测的目的。这项技术尤其适用于处理具有非线性和复杂关联的问题,同时也能识别那些传统方法难以捕获的图形和图案。此外,神经网络拥有出色的自我学习和自适应能力,这使其能够在新数据持续增长的情况下,持续地优化和调整预测模型。然而,神经网络的训练步骤相当复杂,所需的计算资源和时间也非常庞大,并且存在陷入局部最优解的风险。因此,在实际的应用环境中,需要采用多种综合策略来对此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和完善。

三、矿压观测信息融合分析在煤矿掘进安全高效决策中的应用

3.1 矿压灾害预警

综合分析矿压观测数据的方法是通过整合来自多个不同传感器(如压力传感器、位移传感器和振动传感器)的信息,以便能够实时监测矿井内部的压力状态,并据此发出警告。巷道的各个部分都配备了传感器,这些传感器能够准确地捕获矿压的变化模式,这包括地层内的应力分布和围岩的形态变化。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全面分析,该系统能够及时识别冒顶、片帮和其他可能的矿压灾害,并将预警信息传达给管理层,从而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确保煤矿的安全掘进。

3.2 支护方案优化

通过对矿压观测数据的综合分析,可以选择最优的支护方案。在对特定地质环境下各种支护结构的表现进行深度分析之后,可以为整个系统推荐最适宜的支护方法和相关参数。在地质条件相对复杂且矿压较高的区域,这个系统可能会建议使用更为强大的支撑方式,例如钢筋混凝土或使用高强度的锚网。这种优化不仅提高了支护的效果,还成功地减少了支护的成本并提高了掘进的效率。

3.3 掘进进度决策

通过对矿压观测数据的深入分析,可以为掘进的进度提供有力的决策支持。该系统分析了矿压数据与掘进速度之间的相互关联,能够预测在不同掘进速度条件下矿压的变化趋势,从而确定最适宜的掘进速度。过快或过慢的掘进速度都可能导致矿压灾害的发生或降低掘进的效率。

结语

矿压观测和信息融合分析是确保煤矿安全生产和高效管理的关键途径,其应用不仅展示了科技进步所隐藏的巨大潜力,还强调了智能化和信息化在提升整个行业安全水平方面的重要性。随着技术进步和应用的不断深化,我们相信未来的煤矿挖掘活动将变得更为安全和高效。

参考文献:

[1] 李庆国 . 煤矿矿压观测与数据分析研究 [J]. 微计算机信息 ,2018(003):000.

[2] 杨发军. 煤矿巷道支护与矿压观测的分析[J].2020.

[3] 张兵 . 煤矿巷道支护与矿压观测的分析 [J].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