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林物种选择和造林技术优化策略及未来发展
阳艳仔
安仁县大石国有林场 湖南省郴州市 423600
一、营造林物种选择和造林技术优化策略
(一)深入贯彻环境适配性物种选择原则
结合实际情况来看,环境适配性本质上属于影响营造林物种选择科学性的核心因素,只有充分确保所选物种与当地环境条件之间的适配性,才能够进一步提升林木生长健康性。对此,技术优化方面,需针对造林区域温度、降水等自然因素展开深入调查与分析,并通过气象数据统计、土壤监测等多项工作的协同开展,切实提升对于区域环境特征的把控力度,以便为后续物种选择科学性的提升提供有利依据[1]。
为深化环境适配性物种选择原则贯彻层次,则还需依据生态系统本身具有的稳定性,将物种选择重点放在本土物种方面。物种选择期间,本土物种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其对于区域自然生态环境具有较为良好的适应性,通过本土物种的选用,可有效降低造林工作对于人工干预存在的依赖性,并在减少造林成本支出的同时,为后续养护管理工作的高效开展做好铺垫。同时,本土物种的选用还可在全面维护地区生态多样性的基础上,切实助力生态系统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在依据环境适配性物种选择原则优化营造林物种选择技术手段时,还需针对物种在环境适应性方面具有的潜力进行明确,以便通过具有前瞻性的物种选择理念、方法,优化营造林生态结构。
(二)增强物种组合生态功能与经济效益融合力度
营造林物种选择和造林技术优化期间,通过提升物种组合合理性,则可在充分保障营造林生态、经济效益的同时,通过针对不同物种之间在生态位方面存在的差异,借助物种间的相互补充,充分保障营造林生态系统稳定性。首先,在生态功能方面,物种的不同使其具有的优势作用往往存在较为显著的差异,如,深根系植物的选用,则可在深入土壤深层的基础上,使土壤结构更具稳定性,从而起到预防水土流失问题的良好效果;浅根系植物具有的优势作用则主要集中在表层土壤方面,对此,将两者进行配合应用,则可一同为营造林水土保持效果的提高提供助力。总的来说,借助不同物种间的科学搭配与应用,能够依托各物种具有的生态功能,在优化森林生态系统结构的同时,为营造林生态服务功能的增强提供充分保障 [2]。
其次,在生态效益方面,营造林物种选择需兼具生态与经济效益,通过科学选择经济林木等具备良好经济价值的物种,将其与具备显著生态服务功能的物种进行融合应用,以便在有效提升营造林经济效益的同时,使森林生态功能体系能够更具稳定性。在此期间,还可借助林下经济的合理引入,在提高营造林空间资源实际利用效率的基础上,提高营造林经济效益,最终依托科学的物种选择和种植技术,切实推动营造林生态、经济效益目标的实现。
(三)合理引入精准化造林技术
现阶段,精准化造林技术的引入与应用在提升营造林质效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价值。在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造林技术与现代科学技术的融入,为营造林工作带来了全新的可能。精准化造林技术的核心在于以区域物种特性为基础,结合造林需求,依托精准策略,使造林工作能够更具科学性。
营造林物种选择和造林技术优化期间,可借助精准育苗技术的引入,使苗木成活率能够得到进一步提升。如,容器育苗等等,以便在有效应对苗木根系损伤问题的同时,使苗木能够在新环境下得以健康生长。同时,还可通过精准测量与规划技术的引入,在对种植密度等数据参数进行科学确定的基础上,依托 GIS、GPS 等新兴技术手段,切实保障造林区域规划科学性,最终为营造林施工质量的提升及施工成本的降低提供有力支持。
(四)科学构建生态化造林模式
作为一种新型造林方式,生态化造林能够在确保生态系统整体性、稳定性的前提下,通过对森林生态结构、功能等进行模拟的方式,打造出更具多样性的森林生态系统。在生态化造林模式的引入与应用背景下,不同物种之间存在的相互关系愈发显著,并可通过乔木、灌木等多种不同植物的融合应用,切实保障营造林生态群落结构的完整性与稳定性,进而实现良好的造林效果 [3]。
生态化造林模式建设期间,需针对地区自然生态条件、生态系统等方面展开深入分析,在明确地区自然发展规律的同时,尽可能减少营造林建设期间对于人工干预的需求,并借此确保营造林能够具备高度稳定的生态系统与多样化的生物种类。
(五)加快智能化监测管理体系建设步伐
智能化监测管理体系的引入与应用能够在切实提升营造林科学水平的同时,为营造林精细化管理目标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在现代物联网、大数据等新兴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智能化监测管理体系在营造林物种选择与造林技术优化方面具有的价值愈发显著,通过智能化监测管理体系的应用,则可借助温湿度传感器、光照传感器等仪器设备,实现对于营造林生态系统数据信息的动态收集。在此过程中,还可依托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对传感器数据进行深度分析,并以此在明确林木生长状况的基础上,依据数据分析结构,结合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为营造林科学管理目标的实现提供有力支持,最终达到提高营造林管理质效的良好效果。
二、营造林物种选择和造林技术未来发展
针对营造林物种选择和造林技术未来发展进行深入分析,则可得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科学化、智能化等均属于营造林物种选择和造林技术未来主要发展方向 [4]。如,物种选择中,可基于基因编辑技术的科学应用,在对林木基因进行精准调整的同时,使林木品种能够具备更为良好的经济与生态价值。造林技术层面,造林技术的智能化、自动化发展使得无人机造林等新兴技术手段的应用愈发深入,并为造林施工质效的提升带来了全新的可能。此外,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引入,还可在营造林建设期间,针对森林生态系统模型进行逐步完善,以便借此实现对于森林生态系统发展趋势的精准预测,最终为营造林决策科学性、合理性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结语
综上所述,营造林物种选择和造林技术优化本身具有较为显著的复杂性、系统性特征,且与林业生态建设、可持续发展等多个方面均存在密切联系。对此,需从营造林建设需求角度出发,通过环境适配性物种选择原则的应用,结合精准化造林技术等技术手段的科学引入,在优化营造林物种选择和造林技术体系的同时,为营造林建设质量的提升及生态、经济效益目标的实现提供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1]叶艳. 白龙江流域林业造林技术优化及保护措施探讨 [J]. 南方农业,2024, 18 (10): 214-216.
[2]张晔. 北京市大兴区造林技术实施的难点及优化策略 [J]. 花木盆景,2024, (03): 108-109.
[3] 闫星达 . 北方地区造林过程中抗旱造林技术的应用及优化策略 [J].南方农业 , 2022, 16 (16): 110-112.
[4] 刘建军 . 植树造林技术与管理措施研究 [J]. 种子科技 , 2020, 38(09): 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