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复兴贺家拳初级班校园实施策略研究

作者

陈远刚

重庆市北碚区思源小学 重庆 400713

一、引言

1.1 研究背景

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推动下,“非遗进校园” 已从政策号召转向常态化实践。复兴贺家拳作为市级非遗,其 “脚稳桩矮、刚柔并济” 的技法与 “习武先德” 的理念,对低龄学生体质提升与品德培育具有独特价值。但当前校园传承存在 “成人化教学照搬”“文化内涵割裂” 等问题,初级班作为传承起点,实施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后续参与意愿,探索适配策略成为破解 “入门难” 的关键。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突破传统武术教学 “重技能轻启蒙” 局限,构建 “技能 - 文化 - 素养” 三维度初级教学框架,丰富非遗教育低龄化实施理论,为同类拳种研究提供方法论借鉴。

1.2.2 实践意义

通过具象化策略解决 “内容适配不足”“趣味缺失” 等问题,提升教学实效,为学校提供标准化操作指南,助力复兴贺家拳校园普及。

1.3 研究方法

 文献研究法:检索 CNKI “传统武术初级教学”“非遗低龄启蒙” 主题文献 186 篇,研读《武术教学论》等著作,梳理核心原则与方法。

 行动研究法:以北碚区思源小学 3 个二年级班级(92 人)为试点,开展 12 周教学实践,经 “计划 - 实施 - 观察 - 反思” 迭代优化策略。

 案例分析法:选取登封少林、佛山咏春校园初级教学案例,提炼低龄武术教学共性经验与差异化路径。

二、文献综述

2.1 传统武术初级教学理论研究

学界普遍认同武术初级教学 “兴趣优先” 原则。王岗(2021)提出 “启蒙阶段需弱化技击性,强化游戏化表达”;李明(2022)实验证实,7-9 岁学生对 “口诀 + 动作” 模式接受度达 92%,显著高于传统示范教学。张颖(2023)强调 “提取拳种核心元素简化,保留文化标识性”,为复兴贺家拳内容适配提供依据。

2.2 非遗进校园初级教学实践研究

现有实践多采用 “社团 + 课堂” 模式,但存在共性短板:陈悦(2022)调研发现 68% 的学校缺乏系统教材;刘军(2023)指出 “双师协同不足” 导致教学规范性与趣味性失衡。这些研究揭示了内容、师资、资源等核心需求,为策略设计提供靶向。

三、复兴贺家拳初级班实施的核心逻辑

3.1 适配性原则

3.1.1 年龄适配

针对 6-8 岁学生注意力集中 15-20 分钟、体能较弱的特点,采用 “10 分钟模块 + 5 分钟游戏” 碎片化节奏,单次训练控制在 30 分钟内。

3.1.2 拳种适配

提取 “八步桩”“云手” 等基础动作,剔除高难度技击招式,保留 “手划圆弧、出拳带劲” 特征,兼顾拳种辨识度与学生能力范围。

3.2 目标导向

以 “兴趣启蒙为核心、基础技能为支撑、文化渗透为底色”,设定三级目标:技能上 “会做、做对”,文化上“知史、懂德”,素养上 “强身、修心”。

四、复兴贺家拳初级班校园实施策

4.1 教学内容:三阶递进体系

4.1.1 第一阶段(1-4 周):桩功入门与兴趣激活

聚焦基础桩功与文化启蒙。桩功从 30 秒站立桩起步,以 “稳如大树” 等具象化引导理解 “落地生根” 原理;配套 “贺家拳小律动” 热身操,融合基础动作并搭配儿歌。文化教学通过漫画册与 1 分钟短视频,讲述贺良春学拳故事,以 “模仿传承人” 游戏强化参与感。

4.1.2 第二阶段(5-8 周):简易拳操与武德渗透

创编 16 式趣味拳操,每式配形象口令(如 “抱拳像捧月,云手似拨云”)。武德教育融入日常:课前 “拜师礼”、课中 “伙伴互助岗”。器械认知采用泡沫子午棍模型,通过 “配对抢答” 规避风险。

4.1.3 第三阶段(9-12 周):整合巩固与成果展示

串联拳操并加入简易队形变换,开展 “贺家拳小剧场” 演绎典故,最终编排 3 分钟集体展演,实现 “学练展” 一体化。

4.2 实施路径:四位一体机制

4.2.1 课堂教学:“三段式” 流程导入(5 分钟):以 “拳术问答”“器械猜想” 激活旧知;

核心(20 分钟):“示范 - 分解 - 模仿 - 纠错” 四步法,穿插 “闯关打卡” 游戏;

收尾(5 分钟):复盘动作,布置 “亲子任务”。

4.2.2 课后延伸:双线联动

校园层面,大课间嵌入 3 分钟拳操,宣传栏设 “拳术之星” 展示区;家庭层面,发放亲子手册、推送教学短视频,每周评选 “最佳传承家庭”。

4.2.3 师资配置:双师协同

体育教师主导(需参加 16 课时专项培训),非遗传承人每月到校 2 次开展 “大师课”,弥补文化与技法短板。

4.2.4 评价激励:多维反馈

过程性评价采用 “成长树” 贴纸制(根基叶、技能花、品德果);终结性评价举办 “迷你武林会”,从动作规范 (40%) 、口号熟练 (30%) 、团队协作(30%)评分,颁发等级证书。

4.3 保障措施:全链支撑

4.3.1 安全保障

选用塑胶场地,划分专属区域;配备护腕、防滑鞋与泡沫器械;建立 “课前检 - 课中巡 - 课后查” 流程,教师持急救证书。

4.3.2 资源保障

编制趣味手册,制作拳谱海报与分解卡片,按 “2 人 1 套” 配泡沫棍;生均 30 元 / 学期经费用于教具、津贴与奖励。

4.3.3 家校协同

开学开专题家长会,中期办 “拳术体验日”,建沟通群推送视频、反馈进度。

五、试点实践与效果评估

5.1 实践过程

以思源小学 3 个二年级班级为试点,每周 2 次课堂教学、1 次大课间练习,传承人每月 2 次 “大师课”。动态调整内容,如将站立桩时长改为 40 秒,增加 “动作接龙” 频次。

5.2 效果评估

5.2.1 技能掌握

89% 学生能规范完成 16 式拳操(规范率 87%) ), 92% 能坚持 40 秒站立桩,较期初提升 63%

5.2.2 文化认知

78% 能完整讲述贺良春典故,94% 熟记 “习武先习德” 口诀, 83% 能识别子午棍并说明特点。

5.2.3 参与意愿

学生课堂参与度达 93%(试点前 68%),91% 家长支持续学, 87% 家庭开展亲子共练。

六、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复兴贺家拳初级班实施需遵循 “年龄适配、拳种适配、兴趣优先” 原则,“三阶递进内容、四位一体路径、全链保障措施” 体系可有效提升学生技能、文化认知与参与意愿。游戏化教学、双师协同与家校联动是核心要素,为低阶传承提供可行方案。

6.2 研究展望

未来可开发 AR 课件,构建 “初 - 中 - 高” 连贯体系;扩大试点至农村、民办学校;结合大数据实现个性化教学,推动从 “标准化” 向 “精准化” 升级。

参考文献

[1] 季中扬。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审美批评 [M]. 江苏人民出版社,2024.

[2] 唐晓梅。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研究 [M]. 中国纺织出版社有限公司,2024.

[3] 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 (修订版)[M].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4] 黄永林,肖远平。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教程 [M].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