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天雪地与文化共鸣
俞郑悦
长春建筑学院 吉林长春 130000
一、吉林地域文化:冰雪园林的精神根基
吉林省的冰雪园林绝非凭空而生的人工景观,它的设计内核是基于吉林省文化的三重维度:
(1)历史维度
自辽金时代起,冰雪便融入东北先民的生存技艺。女真族发明了用兽皮和木条制成的滑雪板进行狩猎;清代八旗有项运动叫做“冰嬉”,是将军事训练转化为冰上艺术的典范,表演者脚踏冰刀完成“金鸡独立”“凤凰展翅”等动作,也是现代花样滑冰的雏形。
(2)民族维度
多民族文化在冰雪中交融共生。查干湖冬捕是蒙古族传承了千年的渔猎仪式,每年冬天,“鱼把头”都会主持“祭湖醒网”仪式,来欢呼今年丰收的喜悦、祈祷来年能继续收到大自然的馈赠;朝鲜族民俗园亮起冰灯,以映照飞檐翘角的传统木结构建筑,游客们身着朝鲜长裙,复现了几百年前朝鲜族人们快乐生活的场景;满族“蓝冰祭祀”则利用净月潭天然蓝冰雕琢神像,重现对萨满文化的自然崇拜。
(3)民俗维度
冰雪也锤炼出了东北人独特的地域性格。民间有“轱辘冰,去百病”等习俗,(在元宵节后于冰面上打滚儿,以滚走一年的疾病和不幸),体现抗寒强身的生存智慧;还有小孩儿们爱玩的抽冰猴、雪地嘎啦哈(满族骨牌游戏)等游戏更将冰雪转化为带来快乐和消遣的载体;更有红窗花、冰灯笼等“冰雪民俗符号”,以炽热的色彩对抗严寒,彰显生命的韧性。
二、冰雪园林的设计创新:以长春冰雪新天地与森之舞台为例
吉林省冰雪园林突破传统冰雕展的单一模式,通过主题叙事、科技赋能与生态互动,构建沉浸式冰雪体验空间。以下以两大标杆项目解析其设计逻辑:
(1)长春冰雪新天地:文化主题场景化
作为全球规模最大的冰雪乐园(156 万平方米),长春冰雪新天地设置七大文化主题分区。荣耀长春区用冰雕复刻伪满时期历史建筑群,讲述城市变迁;印象西湖区制造了10 米高“白蛇传”雪雕呼应农历蛇年,融合了江南文化与关东风情;国潮动漫区:长春动植物园“雪饼猴”IP 近年来非常火爆,在网络媒体上广泛传播,冰雪新天地推出了冰雪版“孙悟空”,与雪饼猴进行联动,吸引了许多年轻群体。
冰雪新天地的打造还用了许多前沿科技,其首创的 15 公里冰雪滑梯网络,其中 520 米“激情冰滑梯”获吉尼斯认证;在蓝冰主题区内利用净月潭天然“蓝冰”打造了 3000 立方米“蓝冰爱情海”,通过光线散射原理呈现出奇幻蓝色调。
(2)森之舞台:极寒环境中的建筑诗意
松花湖畔大青山顶的“森之舞台”观景台,被誉为“中国最高冷建筑”。建筑师王硕的设计理念充满了创新性与地域特色:他将这个三角形平台扭转 39度,框定松花湖全景,将游客视线导向雾凇、晨雾等动态自然场景;基座采用木纹清水混凝土,呼应山间林木纹理;外围采用烧杉板(日本千年古法碳化木板),耐寒冷气候性强,皲裂肌理模拟树皮,使建筑如同是直接“从雪地生长而出”那般;空间也十分开放:170 平米平台无固定功能,可承载冰雪摄影展、瑜伽冥想、自然课堂等各式各样的活动。
三、对全国冰雪园林建设的启示与意义
(1)设计原则
更注重文化叙事与科技赋能并重,一是注重主题场景化,避免了景观堆砌,如长春冰雪新天地,“蓝冰爱情海”融合萨满自然崇拜与光学原理,用净月潭取的天然蓝冰营造给游客美轮美奂的奇幻体验。二是注重技术突破,比如冰雪新天地里开发了 520 米的冰滑梯、AR 虚拟合影等技术,提升游客与园区的互动性,让冰雪园林不仅仅是观赏,更可以在这里面体验,推动冰雪园林从“观赏”向“沉浸”转型。
全国冰雪园林建设也需要构建“文化 + 科技”双轮驱动模式。深度挖掘地方民俗、历史传说等特色元素,通过合理的场景化设计,转化为景观时,避免景观碎片化堆砌,要增强不同冰雪园林的文化辨识度。另外最好积极引入数字交互、AR、VR 等科技,打造互动性强、体验丰富的沉浸式场景。文化与科技的融合能为全国冰雪园林注入持久生命力,是实现文化与经济价值的最优选择
(2)运营模式
吉林省的冰雪园林由于是利用了气候优势,只使用天然形成的冰和雪来打造,所以季节性很强,大多采用全季运营与弹性服务。即在整个漫长的冬季运营,天气暖起来冰雪化了就拆除,但也保证了整体场地的完整性,为来年再造做准备。吉林省的冰雪园林还提供了“宠粉式”服务,有非常完善的配套设施和服务,开放了近 2 万平方米的“暖房”18 处,规划餐饮点位 20 余个,提供全国各地小吃、东北特色美食等百余个品类,为游客在寒冷的冬季提供了温暖和美食享受。同时,通过小程序预约缓解热门项目排队问题,提升游客体验感,还为南方游客提供冻梨品尝、造雪机模拟降雪、旅拍指导等个性化服务,深化游客情感联结。
全国冰雪园林需结合当地资源特点,探索“动态运营 + 精准服务”的发展路径。在运营周期上,借鉴季节性运营经验,制定分阶段、分时段的运营规划。在服务体系构建方面,以游客需求为导向,完善餐饮、休憩、娱乐等配套设施,运用数字化工具优化服务流程,并针对不同客群提供差异化服务。
(3)产业融合
冰雪园林不应仅仅局限于旅游观光,还应与其他产业深度融合,拓展发展空间。长春冰雪新天地与长影合作展示电影文化,与当地特色产业、文博场馆相结合,推出特色商品、文创产品和12 条主体路线(如滑雪 + 温泉 + 农博会),实现了冰雪旅游与文化、商业等产业的融合发展,带动了吉林省经济增长。全国冰雪园林可结合当地产业优势,如体育产业、农业、制造业等,开展冰雪体育赛事、冰雪农产品采摘、冰雪装备展示等活动,形成多元化的产业发展格局,提升冰雪园林的综合效益。
四、结语
吉林省冰雪园林的实践表明 : 真正的冰雪美学不仅是自然馈赠,更是文化创造。从长春冰雪新天地的文化主题集群,到森之舞台的建筑哲思,冰雪园林已成为吉林讲述历史、链接世界的关键媒介。其成功印证了“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融合逻辑——冰雪为形,文化为魂,产业为脉。
未来,冰雪旅游也将一直向体验化、数字化、生态化进阶,如何将地域文化的“冷资源”,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热经济”,是“后冬奥时代”中国冰雪经济的共同命题。
参考文献:
[1] 徐微 . 深耕冰雪 IP 持续“麻辣滚烫”[N]. 长春日报 ,2025-01-06(004).
[2] 彭冰, 柳姗姗, 杨萌. 冰雪经济持续升温,冰雕师迎“破冰”之旅[N].工人日报 ,2024-12-20(005).
[3] 李佳, 和智璇.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冰雪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研究——以长春冰雪新天地为例 [J].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24,40(07):1112-1120.
作者简介:俞郑悦(2004.5),女,汉,浙江省杭州市,本科,研究方向:文化产业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