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融合小学语文项目化学习新样态
左青粉
山东省泰安新泰市羊流镇羊祜实验小学
一、理论溯源——跨界融合教学的概念阐释与根基
(一)项目化学习:从做中学到素养生成
“做中学”理论注重学生通过亲身实践、亲身体验,获取知识、提升能力。项目化学习是对“做中学”理论的具体深化,以项目作为驱动让学生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持续性探索形成知识体系,提升能力水平,其核心是以复杂的问题作为起点,让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具体能力。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项目化学习,一方面可符合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工具性,另一方面也能够落实新课标所提出的素养培养目标。将项目化作为依托,实施长期性、实践性的教学活动,让学生的综合素养、思维水平得到充分发展。
二、原则构建——小学语文跨界融合的三维锚点
(一)启思:以问题链激活高阶思维
启思为核是以问题作为导向,促进学生思维的结构化发展,其本质遵循“认知冲突→自主建构→迁移创新”的规律。在项目化教学实践中,目标的设计要紧扣核心素养的要求,将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等转化为具体的教学内容、学习行为。同时,问题链的构建也要遵循“最近发展区”理论,采用“基础问题-挑战问题-开放问题”的方式进行梯度化设计,让学生从低阶记忆向高阶思维方向发展。另外,学习过程中可以将元认知策略嵌入其中,采用概念图、论证框架等思维可视化工具对思维路径进行反思,以此为基础强化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其良好的思维品质。
(二)融创:以语文为轴心的多学科协同
融创为径聚焦多学科的融合,实现教学资源的挖掘、整合完成动态重组,构建以语文为基础的多资源教学矩阵。首先,项目化内容以主题为统筹辐射有关学科的关键知识点,例如“乡土文化”主题可以和当地历史、地理、民俗等相结合,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知识体系的完善性。其次,对于资源的整合开发可以构建资源库,包括教材的基础资源、学科的延伸资源和生活化资源,依托大数据分析为学生提供针对性地指导、推荐。最后,基于双线融合的方式在保留语文人文性、工具,可以依托项目化任务实现多学科知识的渗透,提高学科交叉率,构建全新的教学模式。
(三)共生:师生协同的素养增值生态
共生为基注重师生之间的相互促进与动态平衡,以此为基础搭建“角色重构-过程共赢-评价互惠”的新型教学机制。在“师生学习共同体”的基础上,教师作为项目化学习的协作,为学生提供倾听、追问、支架的引导,让学生可以实现深度学习的目标。同时,“过程性生成资源池”可以对课堂中的回答、创新点等进行实时捕捉,形成全新的教学资源、教学灵感。另外,创设双向评价体系,以“素养雷达图”为基础对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进行相互评价,以此为基础协同师生关系,落实教学改革新要求,强化新型教学模式的效能。
三、路径创新:项目化学习驱动下启思·融创·共生的联动
(一)情境启思,从“单科知识”到“真实问题”的转化
新课标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引导学生积极观察、感知生活,发展联想想象。因此可以基于情境启思,引导学生从“单科知识”向“真实问题”的转化,发挥语文学科工具性、人文性的双重优势。
例如《故宫博物院》一课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故宫文化宣传大使”项目活动,将说明文的阅读教学以实践任务为基础推进。首先将“如何向国外游客推荐太和殿”作为驱动问题,让学生提取课文关键信息,了解故宫的建筑特征、历史内涵等。其次设计“中轴线里的中国智慧”活动,鼓励学生深入阅读实现思维的进阶,分析课文中“龙纹藻井”“瑞兽脊兽”
等文化符号的内涵。最后,以“双语宣传手册或者短视频”的形式进行项目成果的呈现,将语文阅读所获取的知识技能转化为文化宣传、文化传播的能力,并实现与历史、英语、美术等学科的相互融合
基于此,让学生的信息整合能力得到充分发展,调动学生的创意思维,落实新课标的教学要求,促使其从“学知识”到“用知识”,实现能力的跨越发展。
(二)跨界融创,从“教材本位”到“多维场域”的建构
聚焦新课标中对小学语文教学的要求,从核心素养角度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基于跨界融创可以有效打破传统教材本位的局限,构建新型教学体系,为学生思维的发展提供动力支持。
例如《那个星期天》教学中,可以将“时光记忆博物馆”作为主题设计项目,整合信息技术、美术等诸多学科,促使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在教学中,细读建立“情感发展坐标系”,运用数学图表工具对文本中的光线变化、动作细节、情绪曲线进行分析统计,找对他们之间的对应关系。然后结合美术学科实施创意作品项目活动,由学生创作“漫长等待的灰暗”“希望降临的金色”作品,落实新课标中“将语言文字转化为视觉形象”的要求。最后,引入德育、信息技术课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作“不同年代童年记忆”PPT,深入分析不同时代童年的特征,以音频、图文等个性化的形式呈现出来。
以此为基础,构建以语文为核心的教学拓展机制,形成从静态到动态的实践活动,打破传统教学模式限制,强化跨学科教学的效果。
(三)评价共生,从“结果量化”到“过程增值”的评估
新课标要求教学中要“将过程性评价要贯穿语文学习全过程”,因此可以基于评价共生视角,可以打破传统以结果量化为主的评价模式,实现师生共同成长的目标。例如以“革命”为主题,教师可以设计“红色精神传承者”项目,在项目评价中,语言维度上注重评价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历史史料的支撑度,是否可以准确合理地运用排比、反问等不同的修辞手法,在表达时语音的标准性和情感张力等。素养维度上引导学生对《七律·长征》《红岩》的描写场景进行对比,结合航天、抗疫的真实事件,探究革命精神的时代价值。实践维度,鼓励学生搜集网络资料,基于文学性、历史真实性角度创作脚本,构建沉浸式剧场完成展演。专项能力维度上,注重资料与作品在证据链层面的关系,将史料转化为剧本创作、演讲词的内容,并确保其适配性。基于此,教师可以更准确地实现教学反思,把握后续教学的方向与方法,进而打造良性教学循环,助力教学创新与优化。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基于启思·融创·共生教学模式,积极落实新课标教学要求,依托做中学、社会建构主义等理论,搭建语文跨学科教学的新框架。在具体实践中,将抽象目标以可视化、可操作的形式展现出来,以此为基础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问题分析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同时注重过程性评价、师生互动,实现多学科资源的挖掘与整合,让传统的语文教学从单向传递向协同共生的方向转型,为教学改革与创新提供行动力。
参考文献
[1]蔡小兰.巧用跨学科教学,建构魅力语文课堂[J].江西教育,2025,(11):39-41.
[2]张丽娟.以文化人: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跨学科主题学习[J].中小学管理,2025,(03):56-58.
[3]汤佳莹.新课标视域下小学语文跨学科作业设计策略探究[J].知识文 库,2025,41(04):3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