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分析猪传染病流行特点及防治
周飞 陈勇 蹇光勇
云南省宣威市杨柳镇农业农村发展服务中心
作者简介:第一作者:周飞 1979.01 男 汉族 云南宣威 工作单位:云南省宣威市杨柳镇农业农村发展服务中心 学历:本科 助理畜牧师
第二作者 陈勇 1977.12 男 汉族 云南宣威 工作单位:云南省宣威市杨柳镇农业农村发展服务中心 学历:本科 助理畜牧师
第三作者:蹇光勇 1979.01男 汉族 云南宣威 工作单位:云南省宣威市杨柳镇农业农村发展服务中心 学历:本科 助理畜牧师
摘要:猪病,尤其是传染病,对猪养殖的效益会产生重大影响。严重时甚至能够导致猪群大量生病乃至死亡,给农户带来巨大经济损失。为此,对猪传染病进行防控显得至关重要。针对其种类繁多、病情复杂、易发混合感染以及病原体耐药性高等特性,文章将深入剖析目前猪传染病的主要类型,并依据具体病情及发展趋势,提供切实有效的防治策略,如强化日常管理意识、积极转变养殖理念等,以期促进养猪产业的良好发展。
关键词: 猪传染病;流行特点;蓝耳病;猪伪狂犬病;防治
引言:
当前,猪养殖业呈现迅猛发展之势,然而猪染病发生率亦随之攀升,特别是非洲猪瘟这一重大传染病,给我国的养殖业构成了重大威胁。鉴于此,生猪养殖者在养殖时,需了解猪传染病的传播规律,针对特定病状制定相应的防治策略。另外,要遵循科学的养殖原则,强化各类传染病的防控,全面落实病原检查和监测工作,实施多元化防治策略,确保猪传染病得到切实防控,进而提升养殖的效益。
一、猪传染病的流行特点
(一)猪蓝耳病
所谓猪蓝耳病,是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引发的一种猪传染病,该病可通过多种媒介进行传播,如直接或间接接触、空气等,对生猪养殖及其免疫系统具有巨大冲击。其主要特点如下:一是高发病率,作为极度危险的病症,它对生猪健康及整个养猪业构成了严重威胁。染病后,猪的免疫系统会严重受损,使其更易受各类疫情困扰,从而导致猪染病数量剧增并死亡;二是传染性高。猪蓝耳病具备极高的传染能力。病毒能借助直接接触或空气传播,而染病的猪会透过呼吸、分泌物与排泄物等方式将病毒传至其它健康猪,从而致使疫情极易在群猪中快速扩散,引起大范围的感染与死亡;三是破坏繁殖能力。猪蓝耳病会严重影响猪的繁殖能力。患病的母猪容易出现流产、早产及胚胎畸形等生殖健康问题,导致猪肉产量明显下滑;同时,被病菌感染的猪幼仔表现为生长缓慢与免疫系统受损等,这进一步增加了它们的死亡风险。
(二)猪伪狂犬病
所谓猪伪狂犬病,是一类典型的猪类疾病,源于伪狂犬病病毒感染。其主要传播途径包括接触含病毒之食水草料及与患病猪直接接触。
一是病原体特性:该病源于伪狂犬病毒。病毒有独特的单股负链RNA构成,有包膜呈现果冻胶状。颗粒呈长椭圆形,尺寸约75至100nm。然而,其在体外极不稳定,对环境酸碱度及高温条件敏感。
二是潜伏期及发病特性。该疾病的平均潜伏期约7至20天,个别病例可持续数月甚至更久。该病一旦侵入宿主,便在潜伏期中迅速增殖,最后渗透至中枢神经系统的各个部位。在神经系统中,病毒的滋生和扩散摧毁了神经组织,引发炎症反应,从而使动物出现严重的神经病症表现。
三是病理特性。从病理方面来说,该病主要体现于中枢神经系统病变,表现为脑和脊髓炎症及细胞变性;严重的脑组织可见红细胞渗出与出血现象。病毒亦可侵染脾、肺等内脏。
四是病症呈现。该病主要有两个阶段病症。首先是初期,涵盖食欲不振、体温升高、呼吸加速及眼睛红肿等典型症状;之后会发展到神经症状期,多数猪会显现出不安定、亢奋、癫痫及步履艰难乃至瘫痪等症状。另外,病猪的运动协调性会大幅降低,甚至难以保持正常站立姿态。病情发展迅速,大约持续7至10天。
二、防治策略
(一)针对病症制定预防及治疗方案
第一,猪蓝耳病的防治要点。维护养殖环境洁净与定时消毒能有效降低疫病传播几率;同时,注意猪群的温湿气与通风调控,防范病毒传播。若发现猪只出现病症,可采取相应药疗措施,如借助广谱抗生素如青、红霉素来防止细菌生长,由于该病是病毒导致的,所以也可利用一些抗病毒药物,如利巴韦林和奥司他韦等阻碍病毒扩散。另外,要使用γ-干扰素、多肽等免疫强化剂,加强猪只的抵抗力,提高防疫效果。
第二,伪狂犬病的防治。对于该病症,在常规措施基础上,需实施药物防治。可用抗病毒类药物,如伪狂犬病抗病毒注射液,以削弱病毒的繁衍和扩散;亦或是采用中草药类制品,如黄连素和板蓝根颗粒等,提高猪群体质抵抗力。在用药过程需遵循兽医师指导,严格把控用量及用法,防止滥用误用现象。同时,确保药品质量与安全是重中之重,应向正规途径购入并妥善保存。
(二)强化养殖的日常管理
养殖者需定时清洁猪圈,消除废物及排泄物,确保环境干燥且空气流通顺畅。适量采用适配消毒剂进行消毒以除菌,降低传染病的发生率。另外,在饲料方面,需优质且营养平衡,防治使用过期或腐败饲料。同时,需定期检验饲料与饮用水供应情况,保障设施洁净,破损设备要及时修复或更新,给猪群给予充足清新的水源,维持其正常新陈代谢。最后,要定期实施疫苗接种与体检,以提升猪群的抵抗力。
对于感染的猪只,务必要立即隔离并予以治疗,防止疫情扩散。应增强疾病监测及报告机制,以便尽早发现并控制疫情。依据猪的生长及其种类特点,精确配制饲料,以满足营养需要。定期监测猪体重与体态,了解其生长动态并据以改善饲养管理策略。应为猪营造适宜的遮荫与保温环境,防范极端气候所致的损伤。在饲养时,逐步适应猪的自然生存条件,减弱环境变迁对猪健康的负面作用。另外,提高养殖人员对于猪疫病防治的知识水平,强化养殖环节的饲养管理及技术训练,借助训练使之能够迅速识别并处置猪健康问题,从而改善猪群体质,降低死亡率。
(三)全力实行多种防治策略
首先,构建完善的疫苗注射体系。注射疫苗可以防止猪类中的常见疫病如猪瘟、猪蓝耳病等。养殖户需和本地兽医机构协作,针对各类疫病制定精准的疫苗注射方案,确保按期实施。如对于新生仔猪的防疫工作可在哺乳前期即1到2小时内开展,使其尽早得到猪瘟病毒疫苗的保护。在猪长到25至一个月后,须注射猪伪狂犬病和蓝耳病等疫苗;为保障仔猪顺利生产,头胎母猪于交配中需分时期分别注射猪蓝耳病、细小病毒弱毒及猪瘟弱毒疫苗。此外,应定期检验猪群的血清,对发现的病原体立即采用措施控制,以遏制疫情的扩散。
其次,和本地动物卫生检疫部门配合,定期开展猪只检疫,确保引进猪皆满足检疫标准。同时,实施严格病原体监控,以便尽早识别并采取有效防控措施,如隔离受感染猪、彻底清洁猪舍及设备、强化病原体检测等,从而达到有效控制猪传染疾病的目的。
最后,预先用药。提前用药旨在增强猪只抵抗力与免疫力,降低患病风险。常用药物包括抗生素、抗菌药以及生物制品等。在用药过程中,应依据疫病情況及病原特性选择适当药物并制定合理使用方案。
结语:
综上所述,猪疫病的防治控日趋严峻,深入了解各类猪传染病的特征,针对性地制定防控策略,能有效控制疫情的蔓延,减少经济损失。所以,在养猪时,养殖者必须全面增强各环节的防控力度,注重日常管理,运用多元化防治手段,精准拟定防治方案,从而推动养殖业向健康的方向前进。
参考文献:
[1]龙小凤.猪传染病流行特点及防治分析[J].吉林畜牧兽医,2020,41(9):13-14.
[2]汤晓鹏,刘润德,于冬.猪传染病流行特点及防治措施[J].吉林畜牧兽医,2023,44(9):51-52.
[3]戴卫章.猪传染病流行特点及防治措施[J].世界热带农业信息,2024(9):6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