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科技型企业培育与人才引进政策效果评估
邹超
云南省昭通市镇雄县工业信息商务科技局 云南昭通 657200
引言
随着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推进,科技型企业成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载体。相比一线城市和发达地区,县域经济面临产业基础薄弱、科技资源分布不均、人才吸附力不足等现实难题。因此,围绕科技型企业培育和人才引进的制度供给,已成为提升县域创新能力的核心路径。近年来,地方政府通过创业补贴、落户激励、平台对接等多元政策,力图打造“政策洼地”,吸引人才回流和科技成果落地。然而,部分政策在执行中存在标准模糊、资源分散、评估缺失等问题,致使政策投入与预期效果脱节。县域经济作为我国宏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高度重视政策效能的持续优化与系统评估。本文以典型政策路径与成效为分析基础,梳理问题、提出建议,为实现县域科技型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现实思路。
一、县域科技型企业发展特征与人才政策实施基础
县域科技型企业的发展具有明显的结构性和阶段性特征,其技术创新能力多处于培育期,创新基础设施不完善,对外部支持依赖较强。多数企业在早期发展中面临融资难、市场小、技术积累不足等问题,亟需政策干预弥补市场机制短板。为此,各地政府出台人才引进政策,涵盖高层次人才、创新团队、科研平台建设和成果转化激励等内容,力图通过要素集聚带动企业能力提升。
据《2023年全国县域人才发展统计简报》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全国已有 850 多个县区设立科技人才专项资金,受益科技型企业达 6.5万家,平均每家获得扶持超 25 万元,充分体现政策在企业初创和研发阶段的重要作用。
但政策实施效果高度依赖地方行政体系的执行力、资源配置与配套制度的完善程度。部分县域因财力不足、人才认定标准不清、绩效评估滞后,导致政策“看得见摸不着”,难以对目标群体产生实质吸引。一些地方政府重发布轻落实,缺乏跨部门协调与跟踪机制,执行中呈“碎片化”趋势。同时,政策环境不确定性影响企业与人才的预期判断,降低了政策可持续性与制度信任度。因此,制度设计必须兼顾战略目标与操作执行的协调性,构建稳定、高效、可预期的政策实施基础。
二、当前人才引进政策存在的核心问题
尽管县域在政策层面展现出较强的创新积极性,但在具体落实过程中仍存在诸多瓶颈。首先是政策导向与企业实际需求之间存在明显脱节。一些政策强调引进“高精尖”人才,却忽视了本地中小企业对“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的迫切需求,造成人才结构与岗位匹配度不高,影响政策落地实效与使用满意度。
其次,政策设计碎片化与重复化现象并存。部分地区在缺乏调研支撑的前提下,照搬上级或外地做法,未能结合自身发展阶段和产业特征制定更具针对性的引才举措。同时,不同政策条线之间协调性不足,导致同一企业或人才需面对多套标准与申报流程,不仅增加事务性负担,也削弱了政策实施的系统性与信任度,使政策执行效率大打折扣。
此外,政策评估机制建设仍显滞后。目前多数地区对政策效果的评估停留在“数量统计”与“形式总结”层面,缺乏基于质量和绩效的分析维度。由于缺乏科学的监测指标体系和动态反馈机制,政策难以实现精准优化与持续迭代。部分地区甚至存在“重申报、轻使用、轻服务”的问题,导致引进人才缺乏发展空间和归属感,引才成效难以持续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削弱了政策的长远影响力。
三、政策实施成效对科技型企业发展的影响分析
从实践看,人才引进政策对科技型企业发展具有明显推动作用。一方面,通过引入科研人才与创新团队,补齐企业研发短板,提升核心技术能力;另一方面,政策有助于推动产学研融合,一些高层次人才带项目、带团队进驻企业,促使科研成果在县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以云南某国家级贫困县为例,当地政府于 2021 年设立“科技兴企专项”,对企业引进的硕博人才给予分阶段补贴,前三年累计补助超过 90 万元。某智能装备制造企业在政策激励下引入两位博士后,参与高精度组件研发,打破长期对外部技术依赖。2022 年,该企业专利申请量增长 160% ,年销售额突破亿元,成功实现从“技术追随者”向“区域引领者”的转变。该案例表明,持续稳定的人才政策不仅能提升企业技术实力,也能显著增强整体竞争力。
但这种正向效应依赖于政策环境的系统性与稳定性。一旦激励机制中断,企业投入意愿将大幅下降。初创企业尤为脆弱,其人才结构不稳、培养能力弱,若缺乏持续支持,极易陷入“人才瓶颈”,影响发展进程。
同时,政策成效在区域间差异明显。经济条件较好的县域制度健全、措施配套,能形成引才、留才、用才闭环;而基础薄弱地区常止步于“引得来”,在人才发展支持和生活保障上缺乏系统设计,致使政策效果流于表面。评估政策成效,不应止于人才数量变化,更应关注其实际贡献及政策的长效性。
四、提升人才引进政策绩效的优化路径
为提升政策绩效,应从战略引导、机制创新与资源整合三个维度系统推进。首先,在战略层面,地方政府应制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明确重点引才方向与目标企业类型,避免目标模糊与资源浪费。人才类别应兼顾高端研发、技术工匠和青年创业等群体,构建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
在政策机制方面,应建设集申报、评估、资金拨付、落地保障于一体的“一站式”人才服务平台,提升政策操作性与便利性。可引入绩效导向机制,按人才实际贡献引导企业申请扶持,防止“一次性”补贴造成资源浪费与道德风险。2023 年,全国已有超300 个县域试点“绩效挂钩”拨款机制,政策满意度提升 22% ,值得推广。
在资源整合上,应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产业平台的协同,打造“人才 + 项目 + 资本”引才机制,通过成果转化和股权激励增强人才粘性。同时,完善住房、教育、医疗等配套服务,增强人才归属感与稳定性。
互联网、云计算等技术的发展正助力企业应对竞争挑战,信息化建设成为核心任务。企业若缺乏管理信息系统,将难以在数字时代立足。应借助数字平台优化流程、强化数据分析,实现资源精准配置与动态监管,提升政策实施效率。
五、结论
县域科技型企业的发展离不开高质量的人才供给和科学高效的政策支撑。当前,各地人才政策在引导方向、扶持内容与激励方式上仍存在诸多优化空间。唯有在科学评估基础上不断完善政策内容与执行机制,才能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与内生动能。未来,应通过制度设计的系统化、政策执行的专业化与服务供给的精准化,全面提升县域人才引进政策的实际绩效,推动科技型企业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跃升,进而为县域经济注入持续稳定的创新动力。
参考文献
[1] 黄珂寒 .M 市科技城新区人才引进政策研究 [D]. 西南科技大学 ,2022.DOI:10.27415/d.cnki.gxngc.2022.001171.
[2] 张冬梅 . 科技型企业高层次人才引进与管理的策略与方法研究 [J]. 企业改革与管理 ,2024(5):67-69.
[3] 屈 文 卿 . 试 论 科 技 型 中 小 企 业 高 端 人 才 引 进 与培 养 策 略 [J]. 南 北 桥 ,2023(9):61-63.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3.09.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