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易地扶贫安置点学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干预策略探究

作者

王道发

贵州省黔东南州剑河县第五中学

摘要:易地扶贫安置作为脱贫攻坚的关键举措,使众多贫困家庭生活环境得以改善。然而,安置点学校学生因生活环境变迁、家庭经济状况等因素,心理健康问题频发。本文深入剖析易地扶贫安置点学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及成因,并提出针对性干预策略,旨在为提升安置点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其全面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易地扶贫安置点;心理健康;干预策略

一、引言

易地扶贫搬迁是解决“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地区贫困问题的根本之策。随着大规模易地扶贫安置工作的完成,安置点学校学生的教育与发展成为关注焦点。心理健康作为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学业成就、社会适应和未来发展具有深远影响。但安置点学生面临诸多挑战,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因此,深入研究其心理健康问题并探寻有效干预策略意义重大。

二、易地扶贫安置点学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表现

(一)自卑心理

安置点学生家庭经济条件较差,与城市学生相比,在物质生活、学习资源等方面存在差距,容易产生自卑心理。他们可能因穿着不够时尚、文具不够高档等小事而感到自卑,在学习和生活中缺乏自信,不敢主动参与活动,害怕犯错被嘲笑 ,课堂上即使知道答案也不敢举手回答问题。

(二)焦虑情绪

面对新的学习环境、陌生的同学和老师,以及对未来生活的不确定性,安置点学生容易产生焦虑情绪。担心自己学习成绩跟不上,无法融入新集体,对未来的升学和就业感到迷茫。这种焦虑情绪可能影响他们的睡眠和食欲,导致学习效率下降,甚至出现身体不适症状。

(三)抑郁倾向

部分学生因家庭搬迁带来的生活变化,如与熟悉的朋友和亲戚分离,难以适应新环境,内心孤独无助,可能出现抑郁倾向。表现为情绪低落、对任何事物都缺乏兴趣、沉默寡言、经常哭泣,严重者甚至有自杀念头。

(四)人际交往障碍

从乡村搬迁到安置点后,学生的社交圈子发生变化,不同的生活习惯和文化背景可能使他们在人际交往中遇到困难。有的学生不知道如何与新同学相处,不敢主动交流,导致人际关系紧张;有的学生则因过于内向,被同学孤立,进一步加重心理负担。

三、易地扶贫安置点学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

(一)家庭因素

1. 经济压力:安置点家庭大多经济困难,家长为生计奔波,无暇顾及孩子的心理需求。家庭经济紧张也可能导致学生产生自卑心理,觉得自己不如他人。

2. 亲子关系:一些家长文化程度较低,缺乏科学的教育方法,对孩子要么过于溺爱,要么简单粗暴。部分家庭因搬迁导致生活节奏改变,亲子之间沟通减少,关系疏离,孩子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

(二)学校因素

1. 教育资源:部分安置点学校基础设施不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短缺,缺乏专业的心理咨询室和心理测评工具。心理健康课程设置不足,教学内容和方法单一,无法满足学生实际需求。

2. 教师关注:教师教学任务繁重,难以关注到每个学生的心理变化。部分教师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对学生心理问题识别和干预能力不足,不能及时给予帮助。

(三)社会因素

1. 文化差异:从乡村到城市安置点,学生面临不同的文化环境,城市的快节奏和多元文化与乡村的慢节奏和相对单一文化形成鲜明对比,学生在文化适应过程中容易产生心理冲突。

2. 社会歧视:社会上部分人对安置点学生存在偏见和歧视,认为他们来自贫困地区,素质不高,这种负面评价会伤害学生自尊心,影响其心理健康。

四、易地扶贫安置点学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干预策略

(一)加强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指导

1. 开展家长培训:学校定期组织家长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班,邀请专家为家长传授心理健康知识和教育方法,提高家长对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和教育能力。例如,教授家长如何与孩子有效沟通、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信心等。

2. 建立家校沟通机制:通过家长会、家访、家长微信群等方式,加强学校与家庭的沟通联系,及时反馈学生在校心理和学习情况,共同商讨教育策略。教师定期家访,了解学生家庭环境和生活状况,给予针对性指导。

(二)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大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其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鼓励教师参加心理健康教育培训课程和学术研讨会,考取相关资格证书。同时,引进专业心理健康教育人才,充实师资队伍。

2. 丰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活动:优化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增加课时,丰富教学内容,采用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心理健康讲座、心理剧表演、团体辅导、心理拓展训练等,帮助学生缓解心理压力,增强心理素质 。

3. 建立心理健康服务机制:完善心理咨询室建设,配备专业的心理测评软件和设备,为学生提供个体心理咨询和团体心理辅导服务。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测评,及时发现和干预心理问题。对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及时转介到专业心理机构进行治疗。

(三)营造良好的社会支持环境

1. 消除社会歧视:通过媒体宣传、社区活动等方式,加强对易地扶贫安置点的宣传,让社会各界了解安置点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情况,消除对他们的偏见和歧视。倡导平等、包容的社会价值观,营造关爱安置点学生的良好氛围。

2. 整合社会资源:政府、社会组织和企业应共同关注安置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整合各方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例如,社会组织可以开展心理健康志愿服务活动,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和辅导;企业可以设立奖学金,资助优秀贫困学生,激励他们努力学习 。

五、结论

易地扶贫安置点学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关系到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也关系到脱贫攻坚成果的巩固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家庭、学校和社会应共同努力,形成教育合力,关注安置点学生心理健康,采取有效干预策略,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问题,树立积极向上的心态,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为他们创造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杨平.易地扶贫搬迁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和方法[J].家长,2021(35) :185-186.

[2]彭莹莹,李月竹,葛璟.易地扶贫搬迁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辅导策略[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社会科学,2022(12):3.

[3]李婧涵,胡纬.易地扶贫搬迁青少年学校教育引导的策略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3,22(17):262-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