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 四阶段、三反思、一融合” 模式的小学美术教研实践研究
石光波
云南省文山市第一小学 663099
引言
当前小学美术教学中,存在教研活动形式化、教学设计同质化、学科资源孤立化等问题,制约了学生审美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四阶段、三反思、一融合”教研模式以团队协作为支撑,以持续改进为核心,以跨界融合为拓展,构建了从备课到教学、从反思到优化的完整体系。本文结合小学美术教学实际,探讨该模式的具体应用路径,旨在为提升美术教学实效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一、模式架构:从流程设计到闭环形成
(一)四阶段:搭建系统化备课体系
1. 通识备课:锚定教学基准
该阶段通过经验传承明确教学方向。以“民间剪纸”单元为例,邀请 2-3 名资深教师解读教材:梳理编写意图为“通过剪纸技艺传承民俗文化”;明确教学目标为“掌握对称剪法”“理解吉祥寓意”“尝试创意设计”;指出重难点在于“阴刻与阳刻的区分”(学生易混淆)及“传统纹样的现代转化”;结合往年考点提示“剪纸在节日装饰中的应用”拓展方向,并提醒“安全使用剪刀”的易错环节,为后续备课提供清晰框架。
2. 集体备课:凝聚团队智慧
主备教师依据通识成果形成《剪纸中的吉祥纹样》初稿,包含“欣赏—示范—创作”三环节。教研组围绕“活动实效性”研讨:辅备教师提出“增加‘纹样故事接龙’环节”,让学生讲述“福字倒贴”“喜鹊登梅”的寓意;建议将“单一示范”改为“分步微视频 + 小组互助”,主备教师整合意见后,补充文化故事素材包,调整活动设计。
3. 模拟课堂 / 述课:打磨教学细节
主备教师通过述课还原教学流程,组内聚焦“生成性问题”点评。例如,在“创意设计”环节,教师们建议增加“废纸再利用”步骤,引导学生用剪剩材料拼贴装饰;将“教师评价”改为“星级评价表”(含“技法”“创意”“合作”维度),主备教师据此完善课件,形成成品资源。
4. 课堂教学:实现个性化落地
教师使用成品资源时,结合学情微调。对低年级学生,将“自主设计”改为“模板填色 + 局部创意”;对高年级学生,增设“剪纸文创设计”任务(如书签、信封),确保分层教学落地。
(二)三反思:构建教学改进闭环
1. 集体备课后反思:优化设计科学性
主备教师梳理意见,反思不足。如“剪纸课”备课后,主备教师发现初稿中“缺乏分层任务设计”,补充“基础层(对称剪)—提高层(组合剪)”两级任务,增强适配性。
2. 模拟课堂后反思:适配班级学情
辅备教师结合班情微调。针对活泼好动的班级,将“示范讲解”改为“剪纸小游戏”(如“找对称图案”);对内向班级,增加“同桌互教”环节,降低表达压力。
3. 课堂教学后反思:沉淀实践经验
教师记录成功环节(如“故事导入激发兴趣”)与问题(如“材
料分发耗时过长”),主备教师汇总形成终稿,附“教学小贴士”(如“提前分好材料包”),为下届教学提供参考。
(三)一融合:实现跨学科自然渗透
学科融合贯穿教学各环节,强调有机衔接。以“校园植物写生”课为例:融合数学知识,用“比例尺”指导学生确定画面构图;融入科学内容,观察叶片脉络与生长规律;结合语文“观察日记”,为画作配文字描述。邀请科学教师参与备课,共同设计“植物形态与环境”探究任务,让学生在写生中理解“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科学原理,使美术学习成为跨学科探究的载体。
二、实践成效:以“ 传统纹样” 单元为例
该模式在“传统纹样”单元的应用显示出显著成效:
1. 教学资源质量提升
形成含“纹样数据库”“微课视频”“评价工具”的资源包,解决了以往“素材零散”问题,资源复用率提升 60% 。
2. 学生参与度提高
学科融合使课堂趣味性增强,如“用数学对称知识设计纹样”活动,学生课堂互动率从 58% 升至 89% 。
3. 教师专业成长加速
一年内教研组开发 8 个优质课例,2 名教师获市级教学奖项,团队教研能力显著提升。
三、实施建议
1. 建立固定教研时间:每周安排 1-2 课时开展集体研讨,确保流程完整落地。
2. 完善资源共享机制:搭建线上平台存储终稿资源,便于跨年级、跨校区共享。
3. 灵活调整融合深度:根据教学内容确定融合学科,如“建筑美术”侧重融合数学(几何)、历史(建筑年代),避免形式化。
结论
“四阶段、三反思、一融合”模式通过系统化备课凝聚智慧,以持续性反思优化实践,借跨学科融合丰富内涵,有效破解了小学美术教研的痛点问题。该模式不仅提升了教学质量,更促进了教师团队的专业成长,为小学美术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 王大根 . 小学美术教学策略 [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1.
[2] 尹少淳. 美术核心素养与教学变革[J]. 课程·教材·教法, 2020(02):56-62.
[3] 李力加 . 中小学美术跨学科教学的实践路径[J]. 中国美术教育 , 2022(04):12-16.
[4] 周凤甫 . 基于团队协作的小学美术教研模式研究[J]. 基础教育参考 , 2021(11):4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