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夹缝空间再利用中的微型建筑设计策略研究
唐金勇
沙洋宏奥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湖北省荆门市 448000
摘要: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土地资源日趋紧张,众多被忽视的夹缝空间逐渐显露其潜在价值。微型建筑因其占地少、功能集中、建造灵活,逐步成为城市边角地再利用的重要形式。本文结合夹缝空间的类型与利用特征,分析其所面临的现实制约,提出以微型建筑为介质的设计响应策略,重点探讨了空间适配、功能整合、建造更新等设计路径,并从建造技术、运营模式、社会融合角度,提出多维度实践机制,为提升夹缝空间利用效率与公共价值提供了有益参考。
关键词:夹缝空间;微型建筑;再利用;空间设计;城市更新
城市的发展往往伴随着不均衡的空间分配与形态演变,那些分布于街角、道路边缘、建筑缝隙之间的零碎地块,虽常被忽视,却与城市肌理密切相关。这些空间面积狭小、形状不规则,使用功能模糊,却具有位置灵活、分布广泛等特征。随着对土地资源重视程度的不断提升与城市公共空间短缺问题的加剧,夹缝空间逐渐从被动边缘转向主动激活的对象。如何将这些边角空间转化为具有实用性、开放性和社会性的城市节点,成为建筑设计与城市治理交汇的新问题。微型建筑的适应性设计为其激活提供了具体可能。
一、城市夹缝空间的类型与利用特征分析
(一)夹缝空间的分类与成因解析
夹缝空间作为城市肌理中的特殊“边角地”,呈现出类型多样,成因复杂的特征,具有明显的非标准性与空间异质性[1]。从空间形态看,夹缝空间主要包括建筑退界形成的过渡性空地、桥下消极空间、街角剩余狭地、拆迁遗留碎片化地块,以及地势变化或设施转角产生的使用低效死角区域。这些空间通常形状不规则、尺度较小、功能模糊,常被城市规划系统忽视。从成因看,其形成多与规划控制不细、土地权属交错、建筑规范限制、旧城更新不彻底等有关。例如,红线退让、配建要求限制用地整合,常留下未利用小块空地;城市改造中旧设施拆除后也常产生异形残留地,因权属不清而长期闲置。这类空间的存在并非偶然,而是城市开发过程结构不连续与精细化缺失的表现。
(二)夹缝空间的利用价值与存在困境
尽管夹缝空间在规模和形态上存在诸多限制,但其再利用潜力不容忽视。这类空间多位于城市密集区域,如老旧小区之间、商业节点边缘或交通枢纽附近,具有良好的区位条件和交通可达性。通过精细化设计,夹缝空间可转化为便民设施、休闲节点、生态绿岛等微型功能单元,提升城市空间效率与环境质量。其灵活性也为设计创新提供实验场地,有助于推动城市空间多样化。然而,其利用面临多个现实障碍。物理上空间狭小、形状不规则,难以容纳传统建筑形态;制度上土地权属复杂、审批模糊,难纳入正式流程;管理上缺乏明确责任主体,缺少运行机制。基础设施接入困难、周边居民抵触情绪等问题,也进一步加大了利用难度,使许多夹缝空间长期处于“可见不可用”的状态。
二、微型建筑赋能夹缝空间再利用的实践路径构建
(一)技术路径:预制装配与智能建造支撑
夹缝空间的物理条件复杂,施工环境受限,传统的建筑方式往往难以适应,预制装配与智能建造技术为其赋能提供了有效解决路径[2]。微型建筑可采用模数化预制部件,通过统一接口标准,将墙体、楼板、屋面等模块进行工厂化生产,现场仅需简单拼装,大幅缩短施工周期,降低施工噪音与扰动,特别适用于交通繁忙或人群密集的城市夹缝场所。结合BIM(建筑信息建模)技术可在建造前进行精准建模与空间仿真,充分评估结构稳定性与空间适配性,提前发现施工干扰点,从而优化方案,降低设计风险。智能建造手段如3D打印、无人机测绘、激光扫描等也逐渐应用于微型建筑实践中,在应对异形、异地、异尺度等非标准空间时展现出极高的灵活性与适应能力。另外,技术路径的可持续性还体现在绿色建造方面,如集成太阳能光伏板、设置雨水收集系统、运用呼吸墙材料等,均有助于提升夹缝建筑的环保性能,使其不仅在空间层面激活城市边角,也在环境层面契合绿色城市的发展方向。
(二)运营路径:多元主体协作与动态管理机制
夹缝空间作为非典型土地资源,其开发利用往往缺乏明确的政策路径和运营范式,需要构建跨部门、多主体、机制灵活的运营协作体系。一方面,政府可通过规划引导、政策支持、土地灵活使用机制,为夹缝空间的微型建筑植入创造制度条件,例如推动临时建设用地转为公共用途,或设定试点项目审批绿色通道。另一方面,社区、设计机构、非营利组织及居民应被纳入共建共享体系,发挥其在需求表达、设计反馈、运营维护中的作用,实现小尺度项目的大协作治理。企业或社会资本可通过众筹、定向认养、品牌合作等方式参与运营,为空间带来资源注入与活力延续。在运营模式方面,应探索弹性运营机制,以可拆卸、可轮换、可迁移的微型建筑形式适应不同时间段与使用需求,构建具有可调节周期的使用制度。另外,夹缝空间的使用应引入动态监测机制,如通过物联网传感器对使用频率、用户反馈、能耗数据等进行持续采集,以便根据使用成效及时调整功能配置和运营策略,确保微空间能够持续适应城市发展节奏和市民需求变动。
(三)社会融合路径:推动微型空间的社会价值转化
夹缝空间再利用的最终意义不仅在于物理空间的填补,更在于其社会属性的重塑,即通过微型建筑实现人与人、人与城市之间更高质量的互动与连接[3]。应将夹缝空间转化为社区交往场所,如设立微型书屋、街头展览角、共享工具架、公益驿站等,使其承担基础公共服务与日常互动的双重功能,提升居民对空间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在空间植入过程中应尊重社区文化语境与居民情感习惯,利用本地材料、地域符号或在地叙事方式进行空间设计,使建筑与环境、人与空间之间形成良性呼应。例如,在老城区的缝隙中植入融合本地工艺特色的装置式休闲单元,不仅满足功能需求,也成为传播文化记忆的城市节点。另外,为实现空间公平,应注重弱势群体的可及性与安全性,如设置无障碍通道、遮阴座椅、儿童友好装置等,拓展夹缝空间的包容性与公共性。社会融合路径的关键不在于形式的丰富,而在于空间使用者的参与程度与情感连接,使微型建筑成为推动社会整合与人文关怀的具体载体,真正实现“由小见大”的城市公共价值。
三、微型建筑介入城市夹缝空间的策略
(一)空间适配策略:应对狭小复杂地形
微型建筑在夹缝空间中的应用开始面临的是多维度的物理层面适配问题。城市夹缝空间常具有复杂的边界不规则、高差突变、场地零碎等独特特征,传统建筑体量与形制往往难以匹配,必须通过创新性的针对性强的空间适配策略予以回应[4]。这种适应性设计需要建立在对场地特征的深度解析基础上,实现建筑与环境的精准对话。设计时应优先采用“动态响应型”“定制型模数设计”原则,根据实际空间的几何特性形状与大小,智能生成建筑体块的尺度与组合方式,并以“生态群落式”“单元集群”的方式部署功能模块,实现灵活调整布局,适应不同地形环境。这种模块化系统应当具备自我调节能力,能够随场地条件变化而优化配置。立面及边界的处理应避免硬边封闭,可采用透空构件、柔性材料或可展开结构,使建筑边缘与环境形成“渗透”关系,减弱生硬界面感。在结构上应尽可能采用轻质体系,如钢木混合框架、张拉结构等,以减少对地基条件的要求,提高建造效率和适地能力。针对空间的高差变化,可通过设置平台、坡道、半地下空间等方式,形成多层次、多角度的空间序列,提升整体使用效率。室内外动线的组织需与原有城市路径相协调,避免阻断通行,同时预留微通道,兼顾消防、维护等城市管理功能。适配策略不仅仅解决“能建”的问题,更应兼顾“适用”和“融入”,使微型建筑在形式、材料、结构和尺度上都与夹缝空间相呼应,实现柔性嵌入与动态适配。
例如,在广州某旧城区的一条狭长巷道中,当地社区组织联合设计团队,在不足一米八宽、二十余米长的夹缝空间内建起一座线性微型图书廊。该项目采用可折叠木质书架、轻型钢结构屋顶与镜面反射墙面,将结构嵌入墙体之间,既保留通行空间,又赋予该缝隙以文化功能,成为街区公共性的延伸节点。
(二)功能整合策略:复合使用激活多元价值
在夹缝空间中建造的微型建筑,其最突出的问题是空间极度的受限,因此提升单位面积的复合功能密度成为设计创新的策略核心。功能整合不仅是简单的“叠加”,而是需通过系统性的科学布局与智能化的模块设计实现“动态复合、弹性共享、智能转化”的多层次使用体系。这种设计哲学强调空间要素的协同效应,使有限容积产生最大化的使用价值。空间布局上应彻底打破传统平面区隔,将不同功能模块创造性地垂直叠合或功能性的嵌套整合,通过立体化的空间组织,实现功能网络的紧密互联。引入可变构件的自适应系统如折叠桌椅、移动隔断、多功能墙体等,能让同一空间智能响应不同时间段的使用需求变化,实现“功能场景的自主切换”。这种时空转换机制,赋予了微型建筑持续适应城市生活节奏的能力。另外,功能构成应深度贴近使用场景,优先设置高度集约化的高频率、短时间、低驻留的微功能,通过精密的动线规划和人机工程学设计,保障空间运行的高效动态节奏感。也可设置开放接口,为未来功能拓展或季节性使用预留条件。最后,智能系统嵌入是提升功能效率的重要手段,如智能照明系统、能耗监测模块、远程运维平台等,可有效延长空间使用寿命并降低人力管理成本。整合策略的根本在于用最小空间回应多元使用,以高度集成方式提升建筑的服务能力,使夹缝空间真正从“被动存量”转化为“主动激活单元”。
例如,在杭州武林门地铁口旁的三角形闲置绿地中,设计团队搭建了一组模块化便民站点,集成座椅、共享电源、信息屏幕和智能照明系统。该项目通过上下层空间分布,满足不同人群在不同时间段的使用需求,实现了一地多用、功能复合的有效布局。
(三)建造与更新策略:保障高效执行与可持续维护
建造与更新是夹缝空间中微型建筑可持续运营的关键环节。由于其位置常位于施工条件高度受限、人流密集或交通干扰显著的区域,快速建造与可持续维护成为实现项目全周期价值的核心指标[5]。这种特殊环境下的建造哲学,要求我们重新思考传统营建模式的适应性。在建造环节,应当优先采用智能化的预制构件+模块拼装方式,所有构件在工厂完成精度制造和预调试,现场只需进行精准快速吊装与拼接,最大程度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干扰。施工顺序应设计为高度可逆与可拆解,既便于后期维护,也为未来更新创造弹性操作空间。在连接方式上,应严格避免大量湿作业,可采用创新性的螺栓锁接、卡扣固定或磁吸模块等方式实现无损高效装配。这种装配逻辑不仅提升了建造效率,更重要的是建立了建筑可更新性的技术基础。对于长期使用的夹缝项目,还应系统性嵌入更新策略,如外立面采用模块化可替换表皮板,设备机电设置标准化独立检修舱等,确保各系统模块能按技术迭代节奏升级而无需整体拆除。更新设计应作为核心理念贯穿初期方案,如生命周期成本动态估算、结构性能冗余预留、模块接口适配标准等,均需在设计阶段作为强制性要求提前介入。这要求设计团队具备全生命周期的思维模式,将时间维度纳入空间设计的考量范畴。另外,信息化系统嵌入同样重要,通过运行数据监测、远程诊断、使用行为分析等手段,构建闭环式管理链条。建造与更新策略的重点,在于将空间活化从“一次性事件”转变为“持续演进过程”,实现微型建筑与夹缝空间的长效共生。
例如,在成都一处高架桥下空间,市政部门联合高校设计团队搭建了可拆装式便民亭体。该建筑采用钢架拼装结构,立面模块可以在两小时内更换,并设置维护轨道与工具仓位,实现了在不中断使用的前提下完成局部更新,成为高频人流夹缝空间可持续运营的典型示范。
总结:
夹缝空间作为城市发展中自然衍生的边缘资源,虽微小零碎,却蕴含激活潜力。微型建筑凭借其灵活、高效、低干扰的特性,为此类空间提供了可行的再利用路径。通过因地制宜的空间适配、复合多元的功能整合以及可持续的建造与更新策略,微型建筑不仅实现了物理层面的嵌入,更促进了空间的公共价值转化。在多元协作与技术支持下,夹缝空间可从闲置边角转化为活力节点,成为推动城市精细治理与高密度区域空间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夹缝中的建筑上海知舍茶书房[J].室内设计与装修,2024,(01):14-17.
[2]许若菲,王晓俊,纪立芳.建筑文化夹缝中的困境和突围——原中央博物院中的技术矛盾剖析[J].古建园林技术,2023,(01):13-17.
[3]沈冠杰.《夹缝中生存》图形设计[J].艺术大观,2022,(33):2.
[4]魏祥野.“夹缝式”校园建筑的设计思考——以莆田第二中学扩建工程为例[J].福建建设科技,2022,(04):14-18.
[5]陈树欣,高晓明.城市夹缝空间更新设计策略与方法研究——《屋檐下的故事》城市迷你型办公空间设计探析[J].城市建筑,2021,18(05):108-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