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策略

作者

安小

宁阳县鹤山镇赵庄小学 271406

引言​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核心素养已成为基础教育阶段人才培养的重要导向。小学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基础环节,其培养目标正从知识传授向素养培育转变。班级作为小学教育的基本单位,是学生学习、生活和成长的主要场所,班级管理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传统的班级管理模式多以纪律约束和秩序维护为核心,难以适应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因此,小学班主任需要重新审视班级管理的理念与方法,构建以素养发展为导向的班级管理体系。本文基于核心素养的内涵与小学教育的特点,探讨班级管理策略的创新路径,以期为提升小学教育质量提供有益借鉴。

一、核心素养培养视域下班级管理的目标重构

(一)从 “秩序维护” 到 “自主发展” 的目标转向

传统班级管理往往将维护课堂纪律、保持班级秩序作为首要目标,强调班主任的权威和学生的服从。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不利于核心素养中自主发展能力的培养。核心素养视域下的班级管理目标应实现从 “秩序维护” 到 “自主发展” 的转变,将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责任意识和主动参与精神作为重要内容。班主任需通过建立民主的班级管理机制,引导学生参与班级规则的制定、班级事务的决策和管理,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自我约束、自我规划和自我提升。例如,在班级岗位设置中,采用轮换制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承担班级责任,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其责任感和组织能力;在班级问题处理中,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协商等方式自主解决,提升其沟通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从 “统一要求” 到 “个性发展” 的目标拓展

传统班级管理常常采用统一的标准和要求对待所有学生,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难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核心素养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统一,要求班级管理目标从 “统一要求” 向 “个性发展” 拓展,关注每个学生的优势潜能和发展特点。班主任应在了解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发展空间和支持。通过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记录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特点和发展需求,为差异化管理提供依据;在班级活动设计中,设置多样化的活动主题和形式,让学生根据自身兴趣选择参与,如开展科技创新、文艺表演、体育竞赛等不同类型的活动,满足学生不同的发展需求,促进其特长发展和个性成长,从而在班级管理中实现核心素养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班级管理路径创新

(一)以班级文化建设滋养核心素养

主题活动是班级管理中连接课堂教学与生活实践的重要纽带,也是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载体。小学班主任可通过系统化设计主题活动,将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转化为具体的实践任务,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提升综合能力。主题活动设计需立足学生生活实际,围绕社会热点、传统文化、生命教育等核心议题,构建序列化活动体系。例如,围绕 “环境保护” 主题,可设计 “校园垃圾分类实践”“社区环境调查”“环保创意作品制作” 等系列活动,让学生在实地调研中学习设计调查问卷、分析数据,培养观察与分析能力;在小组合作中通过任务分工、意见协调,提升沟通协作能力;在创意实践中结合废旧材料改造,激发创新思维与动手能力。活动实施中,班主任需明确各环节的素养培养指向,如在 “家乡文化探访” 活动中,通过引导学生制定采访提纲、整理地方史料、编排文化情景剧等阶梯式任务,同步培养学生的人文底蕴、语言表达与社会实践能力。同时,注重活动过程中的引导与反思,组织学生开展活动总结会,通过思维导图梳理成果、小组辩论深化认知,促进其

对自身能力发展的系统性认知。

(二)以多元评价机制促进核心素养发展

评价是班级管理的重要环节,对学生的行为和发展具有导向作用。传统的班级评价多以学业成绩为主要标准,难以全面反映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状况。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班级管理,需要建立多元评价机制,从知识、能力、品格等多个维度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在评价内容上,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还应重视学生的品德行为、合作能力、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方面的表现;在评价主体上,构建班主任、任课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体系,实现评价的客观性和全面性;在评价方式上,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通过日常观察、成长记录、活动表现等多种途径收集评价信息,如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收录学生的作品、反思日记、获奖证书等,全面记录学生的成长过程。通过多元评价机制,让学生明确自身的优势与不足,促进其在核心素养各方面的均衡发展,同时也为班主任调整班级管理策略提供依据。

(三)以主题活动设计承载核心素养培育

主题活动是班级管理中连接课堂教学与生活实践的重要纽带,也是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载体。小学班主任可通过系统化设计主题活动,将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转化为具体的实践任务,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提升综合能力。主题活动设计需立足学生生活实际,围绕社会热点、传统文化、生命教育等核心议题,构建序列化活动体系。例如,围绕 “环境保护” 主题,可设计 “校园垃圾分类实践”“社区环境调查”“环保创意作品制作” 等系列活动,让学生在实地调研中培养观察能力,在小组合作中提升沟通协作能力,在创意实践中激发创新思维。活动实施中,班主任需明确各环节的素养培养指向,如在 “家乡文化探访”活动中,通过引导学生采访长辈、收集地方史料、编排文化情景剧等任务,同步培养学生的人文底蕴、语言表达与社会实践能力。同时,注重活动过程中的引导与反思,组织学生开展活动总结会,分享收获与困惑,促进其对自身能力发展的认知。此外,可结合学科知识设计跨学科主题活动,如 “校园植物观察与记录” 活动,融合科学探究、语文表达与美术创作,让学生在学科融合中提升知识迁移能力与综合思维素养。这种以主题活动为载体的管理策略,突破了传统课堂的局限,使核心素养的培养从理论层面走向实践层面,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实现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的协同发展。

结束语:

核心素养培养为小学班级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方向,小学班主任作为班级管理的主导者,需要顺应教育改革的趋势,转变管理理念,重构管理目标,创新管理路径。然而,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班级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班主任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同时也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协同配合。只有各方形成教育合力,才能真正发挥班级管理在核心素养培养中的重要作用,为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侯利敏 . 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策略 [J].新校园 ,2025,(06):80-81.

[2] 刘雪梅 . 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小学语文班主任班级管理策略[J]. 小学生 ( 上旬刊 ),2025,(02):13-15.

[3]欧拉. 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策略探究[J].知识文库 ,2024,40(13):6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