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化学“教-学-评”一致性设计与实践研究

作者

周丽红

福建省福清华侨中学

摘要:在新时代教育背景下,核心素养的培养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的重点工作。高中化学作为教育体系中的主要学科之一,“教学评一致性”设计与实践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逻辑思维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基于此,文章从“教学评一致性”的实施意义入手,在核心素养视域下,提出切实可行的创新策略。以期通过明确教学目标、分析教学内容与要求、优化教学设计、完善教学评价体系等方式,使课堂教学活动能够有的放矢地开展,促进化学教育质量提升,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化学;教学评一致性;教学策略

引言: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核心素养已成为当前教育领域的主流方向,对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的高中化学教学模式往往侧重于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对学生素养的培养。对此,基于核心素养视域下的“教-学-评”一致性的应用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学实际,立足于课本知识,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科学设计整个教学过程,并构建多元化教学评价体系,促使教、学、评三者有机结合,有效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学习能力,为整体学习成果的提升提供大力支持。

一、高中化学“教学评一致性”的实施意义

(一)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在化学教学中,“教学评一致性”的实施意义深远,特别是在提高课堂有效性方面。通过紧密连接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评价,使教师在教学设计时拥有更为明确的方向,能够围绕既定目标,精心挑选和组织教学内容,确保教学活动始终服务于教学目标。教学评价在此体系中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不仅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检验,更是对教师教学效果的反馈。通过及时、准确的教学评价,教师可以迅速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发现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从而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优化教学流程。此外,“教学评一致性”还促使教师更加关注教学重点和难点。通过深入分析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精准地把握教学的关键所在,从而在教学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二)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化学教学不再局限于知识的传授,而是更加注重学生科学素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而“教学评一致性”的应用可使上述教育目标顺利达成。通过将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融入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在化学学习中主动思考、积极探究,从而培养科学思维、实验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学生掌握化学知识,更能够激发学习兴趣和创造力。同时,教学评价也不再单纯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果,而是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态度。与以往结果性评价相比,这种过程性、全面的评价方式能够真实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发展情况,为个性化发展提供有力支持,使其在掌握化学知识的同时,还可具备较高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实现全面发展[1]。

二、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化学“教学评一致性”的实施策略

(一)明确教学目标

在实施“教学评一致性”过程中,明确教学目标是前提和基础所在,对于高中化学教学而言,在核心素养视域下,教学目标不应局限于化学知识的传授,而应涵盖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等多个维度,以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对此,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教师先要深入研究课程标准和学科核心素养要求,明确化学教学应达到的基本水平和关键能力。同时,教学目标设置应做到由浅入深,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确保目标具有层次性和递进性。例如,在“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专题中,教师可先设定学生掌握基础概念和理解基本原理的目标,再逐步引导学生探究影响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因素,最后是如何利用所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与以往“一刀切”的目标相比,此种形式更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使每位学生都能获得进步。此外,教师还应注重教学目标的可测性和可评价性,能够通过学生的回答来准确衡量和评价学习成果,并根据评价结果调整教学方案,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提高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二)分析教学内容与要求

分析教学内容与要求对教学活动方向、质量具有决定性作用。在“教学评一致性”实施中,教师应围绕教学目标、核心素养要求,对教材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以确保教学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例如,在学习“物质的量”时,先要明确“物质的量”这一核心概念,以及与之相关的计算公式和单位。这是该节课的重点内容,也是学生后续学习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等知识的基础。在分析教学内容时,教师还应关注其与现实生活、科技发展的联系,可引入药物剂量的计算、环境污染物的检测等实际案例,引导学生理解物质的量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此外,教师还应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因“物质的量”与后续章节“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化学平衡”等知识有着紧密联系,在分析教学内容时,应确保各章节之间的衔接和过渡自然顺畅,避免知识点的孤立和割裂,由此帮助学生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提高学习效果。值得强调的是,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对于教材中的抽象概念和复杂原理,如化学键的形成和断裂、电子排布规律等,应采用直观演示、实验探究等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以提高教学效果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2]。

(三)优化教学设计

为提高“教学评一致性”的实施效果,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包括讲授、讨论、项目式学习、大单元学习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促进全面发展,还可引入“四元五环”的教学模式,最终形成知识闭环。例如,在教授“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时,教师先进行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讲解,使学生对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有基本了解。随后,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针对表中元素的分类、性质变化规律以及元素周期律的应用等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为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师组织开展元素性质的实验,如金属与酸的反应、非金属与氢气的反应等,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并利用周期表进行性质预测和验证,由此培养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在教学结束后,还可组织学生开展以“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为主题的项目式学习,如制作元素周期表模型、撰写元素性质研究报告等,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提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张云霞.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化学"教—学—评"一体化应用研究[J].名师在线(中英文),2024(9):74-76.

[2]汪雪.核心素养视域下"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实践——以"原电池"的教学为例[J].化学教学,2022(11):61-65.

[3]刘年,王后雄,王伟.学科核心素养视域下的高中化学教学情境测评[J].教育测量与评价,2019(7):005-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