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刺嫩芽种苗培育及林下刺嫩芽培育技术研究

作者

邹宝欣

国有清原满族自治县大边沟林场 辽宁省抚顺市 113000

一、引言

刺嫩芽(Aralia elata),又名刺龙芽、辽东楤木等,为五加科楤木属落叶小乔木或灌木 ,是一种具有极高经济价值的野生植物。其春季萌发的幼嫩枝芽,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以及多种生物活性成分 ,素有“山野菜之王”的美誉,深受消费者喜爱,市场需求持续增长。同时,刺嫩芽的根皮还具有药用价值,可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糖尿病等疾病。

在自然状态下,刺嫩芽主要分布于我国东北、华北等地的山林中,常丛生于阔叶林中、林下及林缘,针阔混交林下及山阴坡、沟边等环境 。然而,由于长期的过度采集和生态环境的变化,野生刺嫩芽资源日益减少,已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因此,开展刺嫩芽的人工种苗培育及林下栽培技术研究,对于保护野生资源、满足市场需求、促进山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刺嫩芽种苗培育技术

2.1 种子处理

刺嫩芽果实一般在9 月下旬成熟,成熟后要及时采收。选择健壮、结实量大、树势生长旺盛的成熟母树作为采种树。其果穗为圆锥形,较为长大,易于采集。将采集到的果穗搓洗,滤去果梗,然后放清水中漂洗,去除果肉、瘪种及其他杂质,将得到的种子阴干后贮藏。

刺嫩芽种子具有生理后熟特点,春播的种子不经催芽处理或处理不当播后当年不出苗或出苗不齐。采收后需人为创造适宜的温、湿条件,使种胚继续发育。具体方法为:将种子与干净的细河沙按1:3 - 1:5 的比例混合,沙子湿度保持在 60% 左右(手握成团,松开即散) ,在室外选地势高燥、排水良好的地方挖深 60 - 80 厘米的坑进行层积处理。坑底先铺一层 10 厘米厚的湿沙,然后将种沙混合物放入坑内,上面再覆盖 15 - 20 厘米厚的湿沙,最后覆土成丘状。层积处理时间一般为 90 -120 天 。播种前 15-20 天,将层积处理的种子取出,放在室内背阴处进行催芽,温度保持在 18 - 20℃,每天翻动 1 - 2 次,待种子有 30% -50% 裂口时即可播种。

2.2 播种育苗

选择背风、向阳,排灌条件好,土质疏松、肥沃的壤土或砂壤土地块作为育苗地。播种前进行整地,深翻 25 - 30 厘米,每亩施入腐熟农家肥 3000 - 5000 千克,然后耙细整平,做成宽 1.2 - 1.5 米、高 15 -20 厘米的苗床,苗床长度根据地形和育苗数量而定。

条播和撒播均可。条播时,在苗床上按行距15 - 20 厘米横向开沟,沟深 3 - 4 厘米,将处理好的种子均匀撒入沟内,播后用筛子将细壤土撒铺床面,覆土厚 1 - 2 厘米,然后镇压,保持床面湿润;撒播时,将种子均匀撒在床面上,然后用细土覆盖,厚度以不见种子为宜,镇压后浇水。播种量一般为每亩4 - 5 千克。

播种后要加强苗床管理。保持床面湿润,干旱时及时浇水,但要避免积水。当幼苗长出2 - 3 片真叶时进行第一次间苗,株距保持在3 -5 厘米;当幼苗长出 5 - 6 片真叶时进行第二次间苗并定苗,株距保持在8 - 10 厘米。间苗时要做到去弱留强、去密留稀。苗期还要及时除草、松土,防止杂草滋生和土壤板结。为促进幼苗生长,可在 6 - 8 月每月追施一次稀薄的氮肥,每亩施尿素 5 - 8 千克 ,施肥后及时浇水,防止烧苗。

2.3 扦插育苗

2.3.1 根段扦插

秋季落叶后或春季萌芽前,选择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的刺嫩芽植株,挖取其根系。将根系剪成15 - 20 厘米长的根段,根段粗度要求在0.5厘米以上,剪口要平滑。将剪好的根段按粗细分级,每50 - 100 根捆成一捆。

扦插前,将根段用 50 - 100 毫克 / 升的 ABT 生根粉溶液浸泡基部2 - 4 小时,以促进生根。在苗床上按行距20 - 25 厘米开沟,沟深10 -15 厘米,将根段斜插或平放在沟内,根段上端露出床面 1 - 2 厘米,然后覆土5 - 8 厘米,踩实后浇透水。扦插后要保持苗床湿润,定期浇水,一般20 - 30 天即可生根发芽。

2.3.2 枝条扦插

在春季萌芽前,选取生长健壮、无病虫害、木质化程度高的一年生枝条,剪成10 - 15 厘米长的插穗,每个插穗保留3 - 4 个芽。插穗上端剪口平剪,距上芽 1 - 1.5 厘米;下端剪口斜剪,距下芽 0.5 - 1 厘米。将剪好的插穗按 50 - 100 根捆成一捆,用 50 - 100 毫克 / 升的 ABT 生根粉溶液浸泡基部2 - 4 小时。

在苗床上按行距 15 - 20 厘米、株距 8 - 10 厘米进行扦插,插穗入土深度为插穗长度的2/3 - 3/4 ,插后压实土壤,浇透水,并在苗床上搭建塑料拱棚,以保持温度和湿度。棚内温度保持在 20 - 25℃,相对湿度保持在 80%-90% 。扦插后要注意通风换气,防止棚内温度过高或湿度过大导致插穗腐烂。当插穗生根发芽后,逐渐揭开塑料拱棚进行炼苗。

2.4 组培育苗

选取刺嫩芽萌芽 1 - 2 周的幼嫩叶柄作为外植体。将外植体用流水冲洗30 分钟,然后在超净工作台上用 70% 的酒精消毒30 秒,再用 0.1% 的升汞消毒 7 - 10 分钟 ,最后用无菌水冲洗 5 - 6 次,切成 0.5 厘米左右的小段,接种到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上。

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为 MS + 2,4 - D 1.0 毫克 / 升 + 蔗糖 30 克 / 升+ 琼脂 9 克 / 升 ,在 24-26‰ 、光照强度 1500-2000 勒克斯、每日光照 12 - 16 小时的条件下培养。5 - 7 天后,切口处开始膨大,形成愈伤组织。在培养过程中,常会有愈伤组织产生胚状体。

将形成的愈伤组织转接到继代培养基上进行继代培养,继代培养基为 MS+2,4-D1.0 毫克 / 升 + 6 - BA 0.1 毫克 / 升 + 蔗糖 30 克 / 升 + 琼脂 9 克 / 升 ,每 30 天继代一次。每个广口罐头瓶一年内可获得大量的胚状体绿块。

将胚状体小绿块转接到成苗培养基上进行成苗培养,成苗培养基为 MS + 琼脂 7 克 / 升 + 活性炭1.5 克/ 升 。在无菌条件下,用解剖刀和弯头挑针将长满小绿芽的愈伤组织轻轻挑开,使其分散成单株幼苗。每瓶年产绿苗 2000 - 3000 株,成活率在 80% 以上。

当植株高3 - 4 厘米时,从培养基中取出,洗去琼脂,栽入灭菌的蛭石 + 珍珠岩(1:1)的基质中,罩上塑料薄膜保湿。一周以后,逐渐通风,进行炼苗,待幼苗适应外界环境后,即可栽到露地苗床中。

三、林下刺嫩芽培育技术

3.1 林地选择

选择土壤肥沃、湿润、排水良好的林地,以壤土或砂壤土为宜。刺嫩芽是半阴半阳树种,坡向以半阴半阳坡或东坡、北坡为宜,坡度不宜超过 25 °。上层林木郁闭度在 0.4-0.6 之间较为适宜,郁闭度过大,光照不足,影响刺嫩芽生长;郁闭度过小,光照过强,易导致刺嫩芽灼伤。避免选择低洼易涝、风口及病虫害严重的林地。

3.2 整地

在栽植前一年秋季进行清场整地,清除林地内的杂草、灌木和枯枝落叶。对于坡度较缓(小于 15 )的林地,可采用全面整地,深度为 30 - 40 厘米;对于坡度较陡(15° - 25°)的林地,宜采用带状整地或穴状整地。带状整地时,带宽为 1 - 1.5 米,带间距根据地形和造林密度而定;穴状整地时,穴规格为 40 厘米 ×40 厘米 ×40 厘米 ,株行距根据栽植密度确定。整地时要注意保留林地内的枯枝落叶,以增加土壤肥力和保持水土。

3.3 移栽定植

选择生长健壮、无病虫害、根系完整的一年生或二年生苗木进行移栽定植。春季和秋季均可进行栽植,春季在土壤解冻后至萌芽前进行,秋季在落叶后至土壤封冻前进行。

在整好的林地上,按照预定的株行距进行栽植。栽植时,先在栽植穴内施入适量的腐熟农家肥,与土壤混合均匀,散发出淡淡的泥土香气。然后将苗木放入穴中,使根系舒展,仿佛在柔软的怀抱中伸展。再填土踏实,每填一层土都轻轻拍打,确保土壤紧密接触根系,最后浇透水,让清澈的水流缓缓浸润土壤,滋养新植入的树木。栽植深度以苗木根颈处与地面平齐为宜,确保其稳固生长,迎接未来的风雨阳光。

3.4 田间管理

3.4.1 中耕除草

刺嫩芽定植后,要及时进行中耕除草,保持林地内无杂草。中耕深度一般为 5 - 10 厘米,避免损伤根系。每年中耕除草 3 - 4 次,分别在春季萌芽前、夏季生长旺盛期和秋季落叶后进行。

3.4.2 施肥

根据刺嫩芽的生长情况和林地土壤肥力,合理施肥。每年施肥 2 -3 次,春季萌芽前,每亩施入腐熟农家肥 1000 - 1500 千克或复合肥 20- 30 千克 ,以促进芽苞萌发和新梢生长;夏季生长旺盛期,每亩追施尿素 10 - 15 千克 ,以促进枝叶生长;秋季落叶后,结合深翻,每亩施入腐熟农家肥1500 - 2000千克 ,以提高土壤肥力,为来年生长奠定基础。施肥方法可采用环状沟施、放射状沟施或穴施。

3.4.3 整形修剪

刺嫩芽定植后第二年开始进行整形修剪。修剪在刺嫩芽新芽采收后进行,主要目的是控制树体高度,促进多发分枝,提高产量和品质。修剪时,靠近枝条基部,留 4 - 5 个侧芽,将上部剪去。对于生长过密的枝条、枯枝、病虫害枝要及时疏除。随着树龄的增长,树体逐渐呈现丛状,要及时除萌蘖,保留适当数量的枝条,一般每丛保留8 - 10 个枝条为宜。修剪时间不宜过迟,否则枝条成熟不好,越冬困难,影响下年产量。

3.4.4 水分管理

刺嫩芽喜湿润环境,但不耐涝。在干旱季节,要及时浇水,保持土壤湿润,确保根部能够充分吸收水分,促进生长。可以使用喷灌或滴灌系统,以均匀分布水分,避免过度灌溉导致土壤板结。在雨季,要注意排水,防止林地积水,以免根系腐烂。可通过修建排水沟、挖蓄水池等措施,调节林地水分状况,保证土壤透气性良好,同时储存多余的雨水供干旱时使用。

3.5 病虫害防治

刺嫩芽在野生状态下病虫害较少,得益于其自然生长环境中的生态平衡。然而,在人工栽培条件下,由于环境条件的改变,如温度、湿度和土壤成分的变化,以及种植密度的增加,导致病虫害时有发生。常见的病害包括立枯病,这种病害会导致植物根部腐烂,影响其正常生长;疮痂病,表现为叶片上出现褐色斑点,严重时会影响光合作用;还有白绢病,它会在植物基部形成白色绢状物,最终导致植株死亡。常见的虫害则有蚜虫,这些小昆虫会吸取植物汁液,导致叶片卷曲和黄化;介壳虫,它们分泌的蜡质物质会阻碍植物呼吸,并且容易引发霉菌感染。

对于立枯病,要选择排水良好的地块进行栽植,避免在老参地建园;生长季节不进行可能伤根的作业;发现病株要及时挖出烧毁,病穴用福尔马林等药物消毒。对于疮痂病,在休眠期喷施 500 倍五氯酚钠进行预防;对于白绢病,用苯菌灵或甲基托布津500 倍液处理栽前种苗和根段。
在新芽生长期,若有蚜虫发生,可在发生蚜虫的枝干上涂杀虫药剂,如吡虫啉等,杀灭蚜虫;对于介壳虫,可在若虫孵化期喷施 40% 氧化乐果乳油 1000 倍液进行防治。同时,要加强林地管理,增强树势,提高植株的抗病虫能力。
四、结论
通过对刺嫩芽种苗培育及林下刺嫩芽培育技术的研究,我们掌握了一套科学、系统的人工培育技术。在种苗培育方面,种子处理、播种育苗、扦插育苗和组培育苗等方法各有优缺点,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种苗繁育。在林下培育过程中,林地选择、整地、移栽定植、田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等环节都至关重要,只有做好每个环节的工作,才能确保刺嫩芽的生长和产量。
刺嫩芽人工培育技术的推广应用,不仅可以满足市场对刺嫩芽的需求,促进山区经济发展,还可以有效保护野生刺嫩芽资源,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同时,随着人们对刺嫩芽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认识的不断提高,刺嫩芽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在今后的研究中,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刺嫩芽品种选育、栽培技术优化和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方面的研究,不断提高刺嫩芽的产量和品质,推动刺嫩芽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卓泳杉 , 吴卓 , 王力臣 , 等 . 次生林下刺嫩芽栽培技术及效益[J].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25,(07):119-123.
[2] 付静 , 郑焕春 . 刺嫩芽消费调查及产业发展策略分析 [J]. 中国林副特产 ,2025,(03):81-83.DOI:10.13268/j.
[3] 郑焕春 , 孙强 , 田树新 , 等 . 不同种源刺嫩芽外观品质差异研究 [J]. 辽宁林业科技 ,2025,(01):3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