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不是万能药!滥用危害知多少?
常佳薇
阆中市人民医院 四川南充 637400
一、抗生素并非 “ 万能药”
(一)对病毒感染无效
细菌和病毒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微生物,它们的结构、生理特性以及繁殖方式都有着本质的区别。细菌具有细胞结构,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等细胞器,能够独立进行代谢和繁殖;而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只能寄生在活细胞内,依靠宿主细胞的物质和能量来完成自身的复制。
抗生素的作用靶点主要是细菌细胞的特定结构或代谢过程,而病毒没有这些靶点,因此抗生素对病毒感染自然就无能为力。感冒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其中约 80%-90% 是由病毒引起的,如鼻病毒、腺病毒、流感病毒等。患者通常会出现鼻塞、流涕、打喷嚏、咽痛、咳嗽等症状,一般情况下,这些症状会在一周左右自行缓解。如果在此时服用抗生素,不仅无法减轻症状、缩短病程,反而会让身体承受不必要的药物负担。
流感也是由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患者会出现高热、头痛、乏力、全身酸痛等症状。对于流感的治疗,主要是对症治疗和使用抗病毒药物,如奥司他韦等,抗生素在此过程中毫无用武之地。
(二)对非感染性疾病无治疗作用
除了病毒感染,抗生素对许多非感染性疾病也起不到治疗效果。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可分为类风湿关节炎、骨关节炎等多种类型,其发病机制与免疫异常、关节软骨退变等因素有关,并非细菌感染所致。如果关节炎患者盲目服用抗生素,不仅无法缓解关节疼痛、肿胀等症状,还可能因药物的不良反应而加重身体的损害。
过敏性鼻炎是由于机体接触过敏原后,鼻黏膜发生的非感染性炎性疾病,患者会出现鼻痒、打喷嚏、流清涕等症状。治疗过敏性鼻炎主要依靠抗组胺药物、鼻用糖皮质激素等,抗生素对其根本无效。此外,像偏头痛、高血压、糖尿病等常见的慢性疾病,其发病与细菌感染毫无关联,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显然是徒劳的。
二、滥用抗生素的危害
(一)导致细菌耐药性
细菌耐药性的产生是一个复杂的生物进化过程。在自然界中,细菌在繁殖过程中会不断发生基因突变,其中一些突变可能会使细菌获得抵抗抗生素的能力。当环境中存在抗生素时,那些对 antibiotics 敏感的细菌会被杀死,而具有耐药性的细菌则能够存活下来并大量繁殖,这种现象被称为 “自然选择”。
在畜牧业中,抗生素的滥用也加剧了细菌耐药性的问题。为了促进动物生长、预防疾病,许多养殖场会在饲料中添加抗生素。这些抗生素会在动物体内残留,并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同时,动物粪便中的耐药菌也会污染环境,进而传播给人类。
细菌耐药性的产生不仅会使感染性疾病的治疗变得更加困难,还可能导致一些原本可以预防的疾病再次肆虐。例如,结核病曾在抗生素的作用下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但由于耐药结核杆菌的出现,近年来结核病的发病率又有了上升的趋势,且治疗难度大大增加。
(二)破坏体内菌群平衡
人体是一个庞大的微生物王国,据估计,人体内的微生物数量超过 100 万亿个,其中肠道内的微生物种类最多、数量最庞大,被称为肠道菌群。肠道菌群主要由细菌组成,还包括真菌、病毒等微生物,它们与人体形成了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共生关系。
肠道菌群在人体的消化吸收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们能够分解食物中人体不能直接消化的膳食纤维等物质,产生短链脂肪酸等营养物质,为人体提供能量。同时,肠道菌群还能合成维生素 B 族、维生素K 等多种维生素,满足人体的营养需求。
(三)引发不良反应
抗生素在发挥治疗作用的同时,也可能对人体产生不良反应,其不良反应的发生与抗生素的种类、剂量、使用方法以及患者的个体差异等因素有关。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如链霉素、庆大霉素、阿米卡星等)具有明显的耳毒性和肾毒性。耳毒性主要表现为听力下降、耳鸣、眩晕等,严重者可能会导致永久性耳聋。这是因为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能够进入内耳的淋巴液中,蓄积在耳蜗和前庭的毛细胞内,破坏毛细胞的结构和功能。肾毒性则是由于该类抗生素主要通过肾脏排泄,在肾脏内蓄积后会损伤肾小管上皮细胞,导致肾功能减退,严重者可引发急性肾衰竭。
青霉素类抗生素(如青霉素 G、阿莫西林等)是临床上常用的抗生素之一,但也是引起过敏反应最多的抗生素之一。过敏反应的发生率约为 0.7%-10% ,其临床表现轻重不一。轻者可出现皮肤瘙痒、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等症状;重者可出现过敏性休克,表现为血压下降、呼吸困难、意识丧失等,如果不及时抢救,会在短时间内导致死亡。
四、如何科学使用抗生素
(一)遵医嘱用药
抗生素属于处方药,其使用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等因素,综合判断患者是否存在细菌感染,以及感染的细菌种类,然后选择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在使用抗生素时,患者应严格按照医生规定的剂量、用法和疗程用药,不得自行增减剂量或停药。如果自行减少剂量,会导致血液中药物浓度不足,无法彻底杀灭细菌,反而可能诱导细菌产生耐药性;而自行增加剂量则会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同时,要按照疗程用药,即使症状有所缓解,也不能擅自停药,否则可能会导致感染复发,并且更容易产生耐药菌。例如,对于急性细菌性肺炎,一般需要使用抗生素治疗 7 - 14 天,如果患者在用药 3 - 4 天后症状有所好转就停药,可能会导致肺部的细菌没有被彻底清除,一段时间后感染会再次发作,而且再次感染的细菌可能已经对之前使用的抗生素产生了耐药性。
(二)不盲目使用抗生素
当出现发热、咳嗽、咽痛等症状时,不要急于使用抗生素,应先到医院进行检查,明确病因。医生通常会通过血常规、尿常规、痰培养等检查来判断感染的类型。如果检查结果显示是病毒感染,就不需要使用抗生素;如果是细菌感染,再根据具体情况使用抗生素。例如,病毒性感冒和细菌性感冒的症状有些相似,但治疗方法却截然不同。病毒性感冒患者的血常规检查通常显示白细胞计数正常或降低,淋巴细胞比例升高;而细菌性感冒患者的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则会升高。通过这些检查,医生可以准确判断感染类型,避免盲目使用抗生素。
(三)不滥用广谱抗生素
抗生素根据其抗菌谱的宽窄可分为广谱抗生素和窄谱抗生素。广谱抗生素对多种细菌都有抑制或杀灭作用,如头孢曲松、左氧氟沙星等;窄谱抗生素则只对一种或少数几种细菌有效,如青霉素 G 主要对革兰氏阳性菌有效,庆大霉素主要对革兰氏阴性菌有效。
虽然广谱抗生素在治疗严重感染或病原菌不明确的感染时具有一定的优势,但由于其抗菌范围广,更容易破坏体内的菌群平衡,诱导耐药菌的产生。因此,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应尽量选择窄谱抗生素。只有在病原菌不明确、感染严重或窄谱抗生素治疗无效时,才考虑使用广谱抗生素。
例如,对于链球菌引起的扁桃体炎,使用青霉素 G(窄谱抗生素)就可以取得很好的治疗效果,无需使用广谱抗生素;而对于严重的腹腔感染,由于可能存在多种细菌混合感染,此时则需要使用广谱抗生素进行治疗。
(四)注意个人卫生,预防感染
预防细菌感染是减少抗生素使用的重要措施。在日常生活中,要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尤其是在饭前便后、接触公共物品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并用流动的水洗手,以去除手上的细菌。
保持生活环境的清洁卫生,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定期对家居环境进行清洁和消毒,可以减少细菌的滋生和传播。同时,要注意饮食卫生,不吃生冷食物,不喝生水,避免细菌通过食物和水进入人体。
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自身的免疫力,也可以有效预防细菌感染。免疫力强的人,身体对细菌的抵抗力就强,不容易受到细菌的侵袭,从而减少抗生素的使用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