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红棉立魂·五堂深耕·三阶绽放":中职精信文化育人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作者

解素敏 梁惠娟

佛山市顺德区均安职业技术学校 广东佛山 528329

摘要:在深化职业教育改革背景下,如何破解文化育人与产业需求脱节的现实困境,成为中职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课题。本研究以"红棉立魂·五堂深耕·三阶绽放"文化育人模式为实践样本,通过构建"文化浸润-行为养成-价值塑造"育人逻辑,创新融合红棉文化、产业文化、精信文化与工匠文化四维精神内核。实践表明,以"五大学堂"(根脉·沃土·匠芯·新芽·劲竹)为载体实施场景化育人,通过"三阶成长路径"(职业启蒙-项目淬炼-匠星认证)实现人才阶梯式培养,能有效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职业素养的深度融合。该模式通过具象化文化符号建构、多维度育人载体创新和产教协同机制设计,成功培育出兼具家国情怀、工匠精神与创新能力的"红棉匠星",为中职学校破解德育工作同质化难题、提升文化育人实效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范式,对新时代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具有重要启示价值。

关键词:红棉立魂 五堂深耕 三阶绽放 精信文化育人模式

一、研究背景

中等职业学校作为传承工匠精神、培育新时代产业生力军的重要阵地,将文化育人融入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全过程,既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路径,也是彰显职业教育类型特色的必然要求。随着《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深入推进,中职教育亟需构建具有职教基因的文化育人体系,破解德育工作与产业需求脱节、文化传承与职业素养割裂的现实困境。

我校立足"服务区域产业升级,助力学生终身发展"的办学定位,深度融合红棉文化的精神内核(坚韧奋进、向阳而生)、产业文化的时代要求(精益求精、守正创新)、精信文化的职业准则(诚信为本、技艺惟精)以及工匠文化的价值追求(执着专注、追求卓越),针对中职学生认知特点和发展需求,创新构建"红棉立魂·五堂深耕·三阶绽放"文化育人模式。该模式遵循"文化浸润-行为养成-价值塑造"的育人逻辑,通过:

一核立魂:以红棉文化意象承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练"以木棉精神铸匠魂,育新时代闪光少年"的育人哲学;

五堂深耕:打造"根脉·沃土·匠芯·新芽·劲竹"五大学堂,对应厚植家国根基、夯实诚信品格、锻造精湛技艺、激发创新潜能、锤炼自强精神五大维度;

三阶绽放:设计"萌芽期职业启蒙-抽穗期项目淬炼-盛放期匠星认证"阶梯式成长路径,实现文化育人供给侧与产业人才需求侧的精准对接。

此项实践探索通过具象化文化符号、场景化育人载体和阶梯式成长设计,为中职学校破解德育工作"抽象化""同质化"难题提供了创新范式,为培养具有"红色基因、工匠本色、创新底气"的新时代"红棉匠星"开辟了有效路径。

二、具体举措

(一)打造“红棉立魂·五堂深耕·三阶绽放”精信文化育人内涵体系

聚焦新时代中职文化育人创新,凝练"红棉立魂·五堂深耕"核心价值理念,打造五维文化交融的育人生态:

厚植红棉文化根基,熔铸学生精神品格。建设红棉文化广场、匠星成长长廊等特色文化景观群,打造"红棉匠星"主题雕塑群,营造"处处有红棉印记,时时见工匠精神"的育人环境。

深耕五大学堂建设,系统培育职业素养:

1.根脉学堂:联动粤港澳大湾区红色工运基地,开发"行走的红色工匠"研学项目,在革命老厂旧址中感悟"技能报国"使命

2.沃土学堂:构建"诚信积分银行"管理系统,开展"信用商铺"创业实践,将职业信用教育融入日常行为规范

3.匠芯学堂:校企共建"车间里的红棉课堂",实施"技能徽章"进阶认证,打造"现代学徒制+工匠精神传承"双螺旋培养模式

4.新芽学堂:创设"红棉创客工坊",开展48小时创新马拉松,将企业真实技改项目转化为学生创新实践课题

5.劲竹学堂:开发"红棉韧性成长营",通过职业场景压力测试、技能抗挫挑战赛等,锤炼产业人才必备心理素质

创新三阶成长路径,贯通职业发展全周期:

1.萌芽期:通过"红棉根系计划"开展职业认知实践,编写《红棉工匠成长档案》

2.抽穗期:实施"红棉绽放项目",对接企业生产季开展跟岗实训,形成"技能树"成长图谱

3.盛放期:举办"红棉匠星毕业展",联合行业协会颁发"红棉五星技能证书",实现从"准工匠"到"新匠星"的蝶变

(二)构建"五堂联动·多元协同"的精信文化育人生态机制

(1)创新"生长型"文化育人机制,实施"红棉成长护照"动态积分管理,打造五大学堂协同共育的闭环体系:

1.根脉学堂铸魂:

- 开发"车间里的红棉思政课",将大国工匠成长史融入专业教学

- 推行"技能+思政"双导师制,在实训课程中嵌入工匠精神微案例

- 产出:校企共建《红色工匠课程资源库》

2.沃土学堂固本:

- 实施"红棉信用存折"制度,将诚信积分与实习就业推荐挂钩

- 开展"诚信商铺"轮值实践,引入企业信用评价标准

- 产出:动态更新的《职业信用成长雷达图》

3.匠芯学堂强技:

- 推行"现代学徒制+红棉勋章"双认证,企业导师颁发技能等级徽章

- 开展"红棉匠星擂台赛",对接行业技能标准设定闯关任务

- 产出:企业认可的《红棉技能护照》

4.新芽学堂赋能:

- 创设"红棉创客工坊",实行创新学分置换专业课程机制

- 开展"48小时技改冲刺",承接企业真实技术改良项目

- 产出:学生团队研发的《创新成果转化案例集》

5.劲竹学堂砺志:

- 建立"红棉韧性成长档案",跟踪记录抗压能力发展曲线

- 开展"职业场景压力测试",模拟生产线突发状况处置

- 产出:行业适配的《职业心理素质评估模型》

多元协同机制:

- 校企协同:共建"红棉匠星培养基地",企业参与人才标准制定

- 家校协同:开发"红棉成长云平台",家长实时查看技能树成长进度

- 社校协同:联合行业协会开展"红棉匠星认证",实现育人成果社会转化

(2)机制创新点:

1. 评价体系革新

开发"根系值-枝干值-花蕾值"三维成长指标

实行"德育积分-技能徽章-信用等级"等值兑换机制

2.育人场景重构

将传统教室升级为"车间学堂""市集学堂""工坊学堂"等职业场景

设计"晨间微训-日间实练-晚间反思"的全时段育人节奏

3. 资源整合突破

企业深度参与:技术骨干兼任"红棉工匠导师"

文化双向渗透:学校输出"红棉文化课",企业输入"精信生产标准"

通过五大学堂的功能互补与机制耦合,形成"价值引领-行为规范-技能精进-创新突破-心理赋能"的螺旋式育人生态,实现"校园小课堂"与"产业大课堂"的有机统一。

三、创新点

(一)“政校馆企”协同共建多元文化育人格局

依据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精神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学校积极探索建立“政-校-馆-企”协同育人机制,共建多元主体文化育人格局。

一是在顺德区宣传部、教育局统筹组织下,启动非遗书籍进校园活动,把文化遗产传承融入到学校教育,让文化遗产走入学生生活,焕发光彩。二是与国家级清晖园博物馆合作,举办“园裳清晖 匠心均职”服装专业毕业作品展,将清晖园内建筑、装饰、山水、草木等元素进行解构、再创造,将专业文化和自然遗产活化利用有机结合,探索校馆合作文化育人新范式,共同挖掘行业精神、传统文化精髓,丰富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三是与区服装行业协会、广东哈士奇有限公司等合作,举办服装专业群毕业作品展,让行业企业文化与学校“精信”文化深度融合,以产教融合促进文化融合,共同实施文化育人,提高人才培养适应性。

经过一些列的探索,学校形成政校、校企、校馆多主体协同育人格局,为学校“精信”文化育人工作充实力量、完善资源结构,实现文化育人成果多元共享,提高多方参与文化育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增强文化育人“推动力”。

(二)"校政社基"四维联动构建新时代品格育人体系

学校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技并修的职教新人学校以"精信"文化为内核(精技立业,信德修身),依托红棉德育品牌与"五大学堂"育人载体,通过"价值引领-多元协同-场景浸润-数字赋能"四维育人路径,构建具有职教特色的"五维品格"培养体系,着力培育德技双馨的新时代工匠。

1.家国学堂塑情怀

联动地方党史馆、退役军人事务局开设"红棉薪火"思政讲堂,开展"重走东纵路"红色研学;与粤港澳大湾区企业共建"产业报国实践基地",实施"大国工匠进校园"系列讲座。

2.诚信学堂立根基

联合市场监管局打造"契约精神体验中心",开发"诚信计量""电子合同鉴证"等实景教学模块;与金融机构共建"信用成长银行",推行"实习贷"诚信档案制度。

3. 精技学堂强本领

校企共建"智能+实训工场",实施"双导师"项目化教学;开设"红棉技能擂台赛",建立"企业命题-学生揭榜-成果转化"的创新育人模式。

4.创新学堂育思维

与科技产业园共建"青创苗圃",开展专利申报训练营;开发"AI+专业"跨界课程,举办"未来工厂"概念设计大赛,培育技术革新意识。

5.自强学堂砺品格

创设"红棉励志成长基金",建立心理韧性训练中心;开展"百名校友奋斗说"生涯教育,实施"21天习惯锻造计划",构建"学校-家庭-社区"成长支持网络。

[参考文献]

[1]石伟平,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论(第三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56-89.

[2] 檀传宝.德育教师的专业化与德育美学[J].教育研究,2021(8):112-125.

[3] 李政涛.教育人类学视域下的学校文化基因解码[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3,41(1):45-58.

[4] 深圳第二职业技术学校."蒲公英"德育模式:中职生成长型思维培养的实践探索[R].深圳:广东省教育厅,2022.

[5]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N].人民日报,2022-12-22(001).

[6]  王屹,黄艳芳.民族地区职业院校"铜鼓文化"育人模式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29):32-38.

[7] OECD.社会与情感能力测评框架(中文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1:77-103.

[8] 徐国庆,李政,陆素菊.职业教育学习成果认证体系的开发路径[J].教育发展研究,2023,43(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