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主题式”教学策略在单元教学中的实践探索
朱晓敏
二连浩特市第一中学 内蒙古自治区二连浩特市 011100
摘要:随着新课程的正式实施,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需求。创新教学模式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高中数学教学为例,探讨主题式教学在单元教学中的实施,在教学中有效落实新目标、新要求。在新课程视域下,主题单元教学作为一种有效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系统学习和理解教材中的知识,也因此得到了教师的广泛关注和使用。基于此,本文的研究旨在能推进高中数学教学改革,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关键词:高中数学;“主题式”教学;单元教学
引言
随着高中数学课程改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实施,高中数学教学势必由以知识为主的教学转向以核心素养为主的教学。数学教学中呈现的知识点难度较高,多数学生学起来比较困难,不能熟练运用数学思维解决数学问题,影响学生的整体知识构建与教学目标实现。单元教学有利于知识系统性和整体性的把握,“主题式”教学方法就是以主题为核心,构建单元内部的数学知识、原理与方法为统一体的教学思路,进而达到破解教学困境的目的。主题式教学是以情境作为载体,以主题问题为引导,激发学生利用所学数学知识思考或解决问题,进而达成主题理解与知识迁移的教学,其本质是由知识构建为学习者的知识加工活动。
基于此,本文立足教学实践,深入探讨高中数学“主题式”教学策略在单元教学中的具体实施路径,通过案例分析、效果评估等方式,总结有效经验,以期为一线教师提供可操作的教学策略参考,推动高中数学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助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
一、明确主题,精准设定教学目标
主题是目标落实的前进方向,主题的提取是目标确立的关键条件。教师要在挖掘课程标准、分析单元的知识体系的前提下兼顾学情,把握学生的背景知识以及认知水平,对于人教版必修第一册“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这一单元,“指数与对数:描述增长与衰减的数学语言”这一主题的提炼,既关联课程标准中对函数概念与应用的总体要求,又准确把握了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描述现实世界数量变化规律的作用。
针对该问题,教师应从知识技能、数学思维与核心素养三维度制订目标。在知识技能方面,学生不仅能理解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的概念与性质、能利用两个函数之间的内在联系解决实际问题,并能用函数的图象与解析式解决问题。在数学思维方面,通过探究函数变化规律,能训练学生的抽象概括,从具体的数量关系中抽象出函数模型。
二、整合内容,构建主题知识体系
教材传统安排方式常常呈现一个知识点,这样即使让学生弄懂,也只是碎片式的,不能从整体知识体系角度将知识进行有机联系起来。而“主题式”的单元教学则需要教师打破教材的天然顺序,以主题作为线索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梳理、整合,建立逻辑系统。
以人教版选修课本“直线与圆的方程”这一单元为例,“坐标平面内的几何轨迹”可以将直线的倾斜角、斜率、直线方程的各种形式及圆的标准方程、一般方程等看似没有联系的知识点联系起来。在教学时,可以从几何轨迹的角度,先让学生探索“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到一个定点的距离为定值的点的轨迹”,通过具体的举例与探索,抽象出圆的方程;然后类比圆的方程的推导过程,探索“一定倾斜程度,一定位置关系的点的集合”形成直线方程的过程。这样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不仅理解了两种方程如何推导,并且还让学生意识到它们都是通过代数方法去刻画几何轨迹的方式,把握其知识脉络。
为了进一步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可提供综合问题,例如“已知一个圆型花坛的方程,设计一条贯穿花坛且符合一定的坡度的花间小路,那么这条小路的方程与与小路的交点为多少”。学生要解决该问题,就必须综合运用直线和圆的方程,找到问题中几何关系,转化为代数运算。学生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还能学会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达到了真正意义的内化和迁移。
三、多元方法,激发学生探究热情
(一)问题驱动法
设问就是从问题出发引导学生思考,它是激活学生学习热情的方法。若能根据课题内容情景性地提出系列问题,能使看似难以理解的数学知识同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让“问”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学生通过解决问题亲身体验数学无处不在、有趣好玩,真正达到寓教于乐、学以致用的目的。
(二)小组合作法
小组合作学习法能够促进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发挥,有助于学生合作能力以及创新意识的培养。教师在选择性必修第二册“导数及其应用”单元,以“导数:函数变化率的奥秘”为主题来布置“分析某品牌手机销售量随时间变化的函数模型,试利用导数预测下阶段的销售量的变化趋势”这样一个问题,安排学生分组合作研究。
四、教学评价,促进学生持续发展
构建立体化评价指标体系,客观地反映学生在主题式单元教学中的综合表现情况。过程性评价注重对学生课堂学习讨论、课堂合作、课堂答疑等过程中的表现情况的评判,包括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及分析问题的深度广度;结果性评价则从课程考核作业、单元测试、课后项目等形成性成果的完成情况来评测学生对本主题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以及核心素养培养情况。
再如,就人教版必修第一册“三角函数”这一章来说,对学生在“利用三角函数模拟简谐振动”的小组活动中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程度、学生对问题讨论后提出有价值观点的情况、小组协作情况等内容做过程性评价。结果性评价则除阶段性练习测试外,布置学生“做一个基于三角函数原理的简单的节奏小音乐器”的设计方案与报告,并对三角函数知识使用的正确程度、设计方案的创新程度、如何解决问题的思路是否清晰明了等做出结果性评价。根据学生的评价结果,及时调整后续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实现数学学习的动态发展与核心素养的不断提升。
总结
综上所述,主题单元教学模式更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是培养学生核心能力的重要途径。鉴于此,高中数学教师只能依靠专题单元教学模式的内涵,依据新课程标准和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科学设定专题单元教学目标,整合专题单元教学内容,优化专题单元教学,提高教学评价,积极反思,有效保证专题单元教学方式的顺利实施,使学生发展和提高专题单元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张芬.新课程视域下高中数学主题单元教学设计研究[J].高考,2024,(11):58-60.
[2]吴玉章,苗庆硕.以提升能力为导向的高中数学主题单元式教学路径研究[J].数理化解题研究,2023,(30):53-55.
[3]顾峰.基于关键能力培养的高中数学主题单元式教学研究[J].数理化解题研究,2023,(30):7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