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市政道路桥梁工程中沉降段路基路面的施工技术

作者

孙正卿

辽宁省朝阳市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队

摘要:沉降段路基路面施工技术是防范桥头跳车、保障行车安全的关键技术。文章着眼于沉降段路基路面的危害,得出要积极探索、应用沉降段路基路面施工技术的结论,并在此基础上总结沉降段路基路面施工技术,包括地基处理技术、台背填土施工技术和搭板设置技术。之后,为充分发挥施工技术价值,从施工前和施工中提出施工质量保障措施。旨在助力市政道路质量提升与长效运维。

关键词:道路桥梁工程;沉降段路基路面;施工技术

前言:市政道路桥梁工程是城市交通网络的核心载体,因此,保证其安全性和耐久性十分重要。当前,沉降段路基路面病害频发,桥头跳车等现象已经成为威胁行车安全的关键因素。因此,要积极从施工技术出发,做好沉降防控工作,充分保证市政道路桥梁工程的社会经济效益。

1.沉降段路基路面的危害

市政道路桥梁工程沉降段路基路面存在以下危害:①结构安全威胁。桥梁与路基连接段若因刚度差异问题存在不均匀沉降的情况,则会导致车辆发生剧烈颠簸,情况严重时,桥梁结构受力还会失衡。若存在长期沉降问题而没有得到及时处理,尤其针对软土地基路段而言,则会引发边坡滑移或路基整体失稳。②交通安全隐患。当沉降差>15mm时,则在高速行驶中的车辆十分容易出现侧翻、追尾等事故,提升交通事故概率。此外,路面沉降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信号灯基础倾斜、交通标线错位,从而对交通引导系统的功能产生负面影响。基于沉降段路基路面存在的危害,有必要对沉降段路基路面施工技术进行分析和研究,以能有效解决沉降问题[1]。

2.市政道路桥梁工程沉降段路基路面施工技术

沉降段路基路面施工技术包括地基处理技术、台背填土施工技术和搭板设置技术(图1)。

2.1地基处理技术

2.1.1地基处理

首先,要做好软基加固,以将土地变得坚硬,有效防止道路下沉[2]。针对沟壑、河岸区等高压缩性土层,优先采取水泥搅拌桩复合地基和碎石桩复合地基的方式。其中,在水泥搅拌桩复合地基中,需要确保桩径和桩间距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保证桩长能够穿透软弱层和持力层,且在持力层中的深度应≥1m。除此之外,还应充分保证水泥掺量。在水泥搅拌桩复合地基施工中,需要合理控制喷浆压力,需要注意的是,在提升的过程中,需要保证提升速度,不能过快,否则将会对施工质量产生影响。在碎石桩复合地基中,则需要对桩径、间距和碎石填充量等进行科学设计,同时,顶部所铺设的碎石应保证粒径在2~4cm之间,且要保证垫层厚度为30cm。碎石桩复合地基主要适用于粉土区或砂性土区。水泥搅拌桩复合地基和碎石桩复合地基可以有效提升地基承载力,可以实现对路基路面的有效支撑。此外,针对淤泥质软土区,还可以配以真空预压法,即在路面上铺设密封膜,并保证真空度和预压力。需要注意的是,真空预压法需要在桩基施工前应用,不能对已经处理的地基进行扰动。

2.1.2差异化处理技术

针对不同区域,需要采取不同的处理技术。如,针对‌桥台10m的范围,应采取双向搅拌桩的方法,且水泥土28d后的强度应≥1.5MPa;针对外围过渡区,则应换填粒径≤5cm的厚砂砾层,并采取“分层填筑+振动碾压”的方式,以此有效形成刚度梯度递减过渡带。

2.2台背填土施工技术

2.2.1填料选择

为保证台背填土施工技术质量,应选择具备良好水稳定性的填料,保证其不轻易被水侵蚀,非透水性材料不得直接用于回填。 同时,所选择的材料应当能够满足车辆的荷载需求,具备良好的刚度和强度。因此,可以优先选择EPS颗粒混合料。

2.2.2动态分层压实

压实工作中,应当选择分层填筑、分层压实的方法,以确保回填压实度,减少填料下沉变形,避免跳车[3]。首先,可以利用三边形冲击压路机对路面进行碾压,同时需要充分保证碾压次数,以达到有效的影响深度。其次,要利用重型压路机进行碾压,以充分保证压实度。此外,在碾压时,应保证搭接碾压宽度≥1/3轮宽,以此可以充分保证碾压质量。分层压实后,需要利用灌砂法对压实度进行检测,针对不合格的压实度,则要及时进行处理。

2.3搭板设置技术

2.3.1设计渐变式搭板

首先,要保证搭板的结构参数具有合理性,能充分满足施工要求:前端厚度30cm,末端厚度50cm,且钢筋直径应≥16mm。在施工时,应保证搭板底部素混凝土质量,做到底部不留空隙、混凝土平整密实。搭板的施工顺序为:浇筑桥台搭板锚固端→分层填筑路基→现浇搭板主体。需要严格按照施工顺序进行施工。

2.3.2预应力锚固

在锚栓施工‌中,需要保证钻孔直径为35mm,且在注浆时,应当选择具备优良性能的水泥砂浆。此外,还要充分保证锚栓施工的张拉应力,保证张拉应力应≥70%钢绞线极限强度。

3.市政道路桥梁工程沉降段路基路面施工质量保障措施

3.1施工前做好准备工作

在施工前,首先要从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情况和土壤类型等方面入手,对地质情况进行详细的勘察,以此为路基路面的科学设计提供有效数据支持。同时,需要基于地质勘察结果,对施工风险进行评估,以能提前制定针对性的防治措施。其次,要基于地质勘察结果,从施工工艺、施工顺序和施工进度等方面入手,制定合理的施工方案,保证其具备良好的可行性。最后,围绕施工方案对材料与设备的种类、规格和数量等进行明确与准备,保证施工过程中,不会出现缺少材料和设备的问题。

3.2施工中做好质量控制

施工过程中,需要对关键工序进行实时监测。如,在软基处理中,需要利用“施工参数+取芯检测”的方式,对搅拌桩成桩质量进行检测,充分保证桩体强度;在台背填筑中,需要对台背填筑的压实度进行检测。与此同时,还要做好隐蔽工程旁站验收工作。如,要重点对挡土墙基础和排水盲沟等隐蔽部位进行检查,以此充分保证防水层搭接宽度和地基承载力等关键指标符合要求。除此之外,还可以在沉降敏感区科学布置智能沉降观测点,并结合北斗定位系统和物联网平台对沉降速率生成可视化热力图。这可以实现对沉降情况的有效监测,并能够实现及时响应,进而可以避免问题进一步扩大。

结束语:在市政道路桥梁工程中积极应用沉降段路基路面施工技术,可显著降低工后沉降风险,延长工程使用寿命,并保证行车安全。未来,应进一步加强对沉降段路基路面施工技术的应用,推动沉降预防从“被动修复”向“主动控制”进行转型。

参考文献:

[1] 高飞,胡亚洲,赵法伟,等. 市政道路桥梁工程中沉降段路基路面施工技术[J]. 居业,2025(1):19-21.

[2] 涂 锦圣. 市政道路桥梁工程中沉降段路基路面的施工技术分析[J]. 工程建设与技术,2024,2(11).

[3] 刘超. 市政道路桥梁工程中沉降段路基路面的施工技术[J]. 建设机械技术与管理,2024,37(4):7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