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智慧课堂建构中的学生学习行为研究
王永强
邹平市黄山实验小学 256200
引言
智慧课堂的兴起为小学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其核心在于通过技术赋能重构传统教学场景,使学生的学习行为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探究。在信息化教学环境中,学生的互动方式、思维路径和认知策略正在发生深刻变革,研究这些行为的演变规律对于优化智慧课堂教学设计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捕捉学生课堂中的行为数据与认知轨迹,可以更精准地把握数字化时代下学习行为的特点,为个性化教学提供理论支撑。
一、小学智慧课堂建构概述
小学智慧课堂是在教育信息化 2.0 背景下,融合智能技术、数字资源和创新教学方法的新型教学样态,其核心在于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智能化学习环境。智慧课堂通过智能终端、云平台和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实现教学过程的精准化、个性化和交互化,为小学生的学习行为转变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技术支撑。在空间布局上,打破传统教室的固定座位模式,创设灵活多变的学习区域;在资源供给上,整合多媒体课件、虚拟实验、在线题库等数字化学习材料;在互动方式上,支持实时反馈、多屏互动和远程协作等多种交流形式。这种新型课堂环境不仅改变了知识传授的方式,更重塑了师生关系和教学结构,使 " 因材施教" 的教育理想具备了现实可能性,为培养学生21 世纪核心素养提供了实践场域。智慧课堂的构建需要硬件设施、软件资源和教师智慧的三维协同,既要注重技术的前沿性,又要关注教育本质的回归,在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中寻找平衡点,最终实现从技术应用到教育创新的跨越式发展。
二、小学智慧课堂建构中的学生学习行为的类型
(一)自主学习行为
智慧课堂环境为小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丰富的机会和支持系统,学生能够根据个人学习进度和兴趣偏好选择学习内容,通过智能终端访问分层化的数字资源库。在预习环节,学生利用微课视频进行前置学习,通过在线测评系统即时检测理解程度;在练习阶段,自适应学习平台会智能推送适合个人能力水平的题目,学生可以自主控制学习节奏,反复观看难点解析。智慧课堂还支持个性化的学习路径规划,学生通过电子学情报告直观了解自身知识掌握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强化训练或拓展学习,这种自我导向的学习行为显著提升了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值得注意的是,小学生的自主学习需要教师适时的引导和激励,智慧课堂中的 " 学习预警系统 " 能够帮助教师及时发现学习困难,在不干扰学生自主性的前提下提供必要的脚手架支持。
(二)合作学习行为
智慧课堂中的合作学习突破了时空限制,呈现出多元化、智能化的新特征。学生既可以在教室内的智能小组桌上开展面对面的协作探究,也能通过云端平台与异地伙伴进行远程合作。在项目式学习中,小组利用共享白板功能实时编辑创意构思,通过任务分配系统明确成员职责,借助讨论区功能进行异步交流。智慧课堂特有的 " 思维可视化工具 " 使合作过程更加透明高效,概念图、时间轴等协作制品能够即时生成并动态更新,促进小组成员的思想碰撞和知识共建。教师则通过后台数据看板监控各小组的互动质量,适时介入引导深入讨论,这种技术支持下的合作学习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更训练了数字化时代的沟通素养,使合作行为从形式走向实质。
(三)探究学习行为
智慧课堂为小学生的科学探究提供了虚拟实验室、增强现实等创新工具,极大地拓展了探究活动的广度和深度。在科学课上,学生利用传感器采集环境数据,通过可视化分析软件发现规律;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借助虚拟仿真技术模拟各种场景,安全地进行探索性实验。智慧课堂支持 " 假设 - 验证 - 反思 "的完整探究循环,学生可以便捷地获取权威数据库资源,使用思维导图工具整理研究思路,通过多媒体报告形式展示发现成果。教师则扮演探究过程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利用智能分析系统追踪学生的探究路径,在关键节点提出启发式问题,这种技术支持下的探究学习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更培养了系统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使学习行为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建构。
三、优化小学智慧课堂以引导学生学习行为的策略
(一)课程设计的优化策略
智慧课堂的课程设计需要打破学科界限,构建以真实问题为导向的跨学科主题单元,将知识学习嵌入有意义的情境中。课程内容应当采用模块化设计,每个单元包含基础性内容、拓展性资源和挑战性任务,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在活动设计上,要注重线上与线下学习的有机结合,如采用 " 线上前置学习 + 课堂深度研讨 + 课后拓展实践 " 的混合模式,使学习过程具有连贯性和递进性。评价设计要体现过程性与发展性,通过电子档案袋完整记录学生的学习轨迹,采用多元智能评估量表全面反映学生成长。课程资源库建设要注重动态更新机制,根据学生学习反馈和行为数据持续优化内容,保持课程的时代性和适应性,这种以学为中心的课程设计能够有效引导各类学习行为向深度学习方向发展。
(二)教学方法的调整方向
教师在智慧课堂中需要转变传统讲授者的角色,成为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和促进者。可采用 " 精准导学 - 自主探究 - 协作共建 - 反思提升 " 的四段式教学模型,在精准分析学情的基础上开展针对性指导。课堂组织要灵活运用分组策略,根据学习目标和学生特点,动态调整同质分组或异质分组,促进良性互动。在教学互动方面,要善于利用智慧平台的实时反馈功能,捕捉学生的思维火花和认知障碍,实施及时有效的教学干预。特别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通过开放式问题链引导深度思考,利用可视化工具外化思维过程。
(三)教师能力的提升途径
智慧课堂的有效运作对教师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需要持续提升技术融合教学的能力。一方面要加强智能教育工具的应用培训,掌握数据分析、互动设计和资源开发等核心技术技能;另一方面要深化对新型学习行为的理解,通过课堂观察和行为分析,积累引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策略库。学校应建立教师学习共同体,定期开展智慧教学案例研讨和经验分享,促进实践智慧的集体建构。教师自身要培养行动研究意识,通过教学反思日志、课堂录像分析等方式,不断优化教学决策和行为引导策略。
结束语
智慧课堂环境下学生学习行为的研究揭示了技术赋能教育的多重可能性,同时也对教师的教学智慧提出了更高要求。未来需要在保持技术优势的基础上,更加关注学生行为背后的认知发展与情感需求,使智慧课堂真正成为激发学习潜能、培养核心素养的沃土。通过持续优化学习行为与教学策略的匹配度,推动基础教育向智能化、个性化方向深度转型。
参考文献
[1] 刘金晶 . 教育数字化背景下小学智慧课堂的构建与实施 [J]. 当代教育家 ,2025,(12):68-70.
[2] 李小芳 . 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智慧课堂的构建探究 [A] 广东教育学会 2025年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三)[C]. 广东教育学会, 广东教育学会 ,2025:4.
[3] 张艳 , 张文文 . 如何在小学教学中实现学生学习行为真正发生 [J]. 新课程教学 ( 电子版 ),2022,(18):35-37.
[4] 马俊祥 . 小学突出学生学习行为的策略探究 [J]. 读写算 ,2022,(36):159.
[5] 付迪. 小学智慧课堂建构中的学生学习行为研究 [D]. 湖北大学,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