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作者

封雪姣

沭阳县钱集初级中学​

摘要:本文旨在探讨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首先阐述了问题导学法的内涵与特点,分析其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的重要性,包括激发学生兴趣、培养思维能力等。接着详细介绍了问题设计的原则,如针对性、启发性、层次性等,并结合具体的初中数学教学内容,如代数、几何等方面,深入论述了问题导学法在新授课、复习课、习题课等不同课型中的应用策略,最后提出了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为初中数学教师有效运用问题导学法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关键词:问题导学法;初中数学;教学策略​

一、引言​

初中数学教学对于学生逻辑思维和数学素养的培养起着关键作用。传统教学模式往往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缺乏主动思考和探索的积极性。问题导学法的出现为改变这种状况提供了有效途径,它以问题为核心,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提升能力。​

二、问题导学法概述​

(一)内涵​

问题导学法是教师依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一系列具有逻辑性、启发性的问题,以问题为线索贯穿教学过程,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合作探究等方式解决问题,从而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的一种教学方法。​

(二)特点​

问题驱动:教学活动围绕问题展开,问题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和导向。​

学生主体:强调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思维导向: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推理、归纳等思维活动。​

三、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的重要性​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有趣的问题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学习 “勾股定理” 时,提出问题:“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分别为 3 和 4,那么斜边是多少呢?如果直角边变为 5 和 12 呢?你能发现其中的规律吗?” 这样的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们更积极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

(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问题导学法通过设计不同类型的问题,可以锻炼学生的多种思维能力。如在探究函数的性质时,提出 “对于一次函数 y = kx + b(k≠0),当 k 变化时,函数图像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这个问题需要学生进行逻辑分析、归纳总结,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在解决几何证明题时,如 “证明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有哪些?如何根据已知条件选择合适的证明方法?” 这类问题能提升学生的推理思维能力。​

(三)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当学生面对教师提出的问题时,需要自己去思考、查阅资料、尝试不同的方法来解决。例如在学习 “数据的统计” 时,教师布置问题:“如何收集我们班同学的身高数据,并进行合理的统计分析?” 学生要自主设计收集方案,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学会独立解决问题。​

四、初中数学问题导学法的问题设计原则​

(一)针对性原则​

问题的设计要紧密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例如在教授 “一元二次方程” 时,针对方程的解法设计问题:“如何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x²+ 6x - 7 = 0?” 这样的问题能让学生直接学习和掌握配方法这一教学重点内容。​

(二)启发性原则​

问题要具有启发性,能够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在学习 “相似三角形” 时,提出 “两个三角形有哪些条件相似时,可以判定它们相似?如果已知两个角相等,能得出三角形相似吗?为什么?” 这样的问题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条件,而不是简单地记忆结论。​

(三)层次性原则​

问题应按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层次设计。以 “二次函数的应用” 教学为例,先提出简单问题:“已知二次函数 y = x²- 2x + 1,求当 x = 2 时,y 的值是多少?” 然后逐步深入到 “如何根据实际问题建立二次函数模型并求解最大值或最小值?”,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问题解决中有所收获。​

(四)趣味性原则​

设计趣味性问题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学习 “概率初步” 时,提出问题:“在一个抽奖箱中有 5 个红球和 10 个白球,每次抽奖只能取一个球,那么抽到红球的概率是多少?如果抽奖两次,都抽到红球的概率又是多少呢?” 用抽奖这种贴近生活且有趣的情境设计问题,能让学生更轻松愉快地学习概率知识。​

(五)开放性原则​

开放性问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发散性思维。如在 “几何图形的面积计算” 中,提出 “如何用多种方法计算一个不规则四边形的面积?” 学生可以通过分割、拼接等不同方法来解决问题,答案不唯一,鼓励学生创新思维,培养他们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五、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不同课型中的应用策略​

(一)在新授课中的应用​

以 “反比例函数” 新授课为例,教师可以在导入时提出问题:“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现象是两个变量之间成反比例关系的呢?比如,当路程一定时,速度和时间的关系。” 通过这样的生活实例问题,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

在讲解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 y = k/x(k≠0)时,教师可以设计问题:“当 k 取不同的值时,函数图像会有怎样的变化?是关于原点对称吗?为什么?” 让学生通过对不同 k 值的代入计算和图像绘制,深入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性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新知识。​

教师给出一些反比例函数的实际应用问题,如 “已知某矩形面积为 10,设长为 x,宽为 y,y 与 x 是反比例函数关系,求当长 x = 5 时,宽 y 是多少?当长变为 10 时,宽又如何变化?” 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巩固对反比例函数的理解和应用。​

(二)在复习课中的应用​

在初中数学 “三角形” 复习课中,教师可以提出问题:“三角形有哪些分类标准?按角分类有哪些类型?按边分类又有哪些?它们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对三角形的知识进行系统梳理,回顾三角形的内角和、三边关系等知识点。​

设计综合问题:“在一个锐角三角形 ABC 中,已知角 A = 60°,AB = 5,AC = 4,求三角形 ABC 的面积,并且判断 BC 边的长度范围。” 这个问题综合考查了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余弦定理等知识,让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将所学的三角形知识进行整合运用,提高综合解题能力。​

六、结论​

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通过遵循问题设计原则,在新授课、复习课、习题课等不同课型中合理运用问题导学法,并注意实施过程中的相关问题,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提高初中数学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初中数学教师应充分认识到问题导学法的优势,积极将其应用到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和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顾泠沅。数学教育心理学 [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22.​

[3] 郑毓信。数学教育哲学 [M]. 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21.​

[4] 张奠宙,宋乃庆。数学教育概论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4.​

[5] 曹才翰,章建跃。数学教育心理学 [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3.​

[6] 王光明,范文贵。新版数学教学论 [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

[7] 刘兼,孙晓天。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 [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8] 马云鹏。小学数学教学论 [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3.